從「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中看日本的極地破冰船

如果從最初的極地科考船算起,日本已經經歷了62年4代破冰船的進化「宗谷號--富士號--白瀨號一代--白瀨號二代」。當然對她的關注還是18年一月新番「比宇宙遠的地方」中出現的二代白瀨號。最初就是一張宣傳的海報,白瀨號也只出現在一角,但當即就被深深的吸引住,鮮明的橙紅色艦身,外形敦實,但不顯的蠢笨,顯得很可靠的樣子,大概是一直就喜愛艦船的緣故吧,無論是一葉方舟還是萬噸巨輪,都可以從內心對她們保持無差別的喜愛。

先從「宗谷」號說起,當1938年宗谷號下水時,估計她自己也沒能想到她自己有這麼命運多舛的一生,經歷是如此豐富。

宗谷號

1938年2月16日,宗谷號下水,當然她那時候還不叫這個名字,本是為蘇聯製造的商船「Volochaevets」,但因為形勢緊張完工下水就成了「地領丸」,就這樣在誕生初就很混亂的她,開始走向海洋。1940年加入軍艦籍前往北方海域為島嶼進行補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立即前往南洋做測量工作。1942年參加中途島戰役。此後數次參加運輸工作。1943年1月28日被美潛艇擊中,全因為魚雷失靈而逃過一劫。後又觸礁一次,靠漲潮順利逃脫。最後在北海道室蘭港中迎來戰爭結束。

戰後「宗谷號」並沒有賠償給戰勝國,而是作為海保廳的巡邏船活躍於海上。後來到1956年,因為成本因素,宗谷號被選定為南極觀測船。1957那邊前往南極哈拉爾王子海岸建設了昭和基地。但以後的航行多受困於較弱的破冰能力,數次被美蘇破冰船相救,每次回到日本都需要進行大量維修,看得出宗谷號已經不再適應南極航行了。到1965年,前往南極的任務交給了第二代南極科考船「富士號」。最後「宗谷號」被改為了船之科學館展出。

宗谷號的歷次南極觀測航行:

1956年(第1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第一次觀測航行有海鷹丸二世伴隨支援。1956年11月8日離開晴海碼頭,這次航行搭載51名南極考察隊員,76名艦員,還有22隻狗、1隻貓和2隻金絲雀。當月14日遭遇第19號颱風,16號遇上第20號颱風,受到兩個颱風的夾擊,宗谷號橫搖達到了40度,受到損傷,23日抵達新加坡修理和補給。28日出發,在12月1日,通過赤道,舉行赤道祭典。12月5日,在印度洋上觀測到流星雨。12月19日抵達開普敦港,20~25日,這5天內有7000人上艦參觀。24~25日,在甲板上布置了商店和聖誕樹,和開普敦的人們舉行盛大的慶祝。25日,下午6點半蘇聯的觀測船進港,下午9點蘇聯觀測隊隊長以及手下5人來到宗谷船聯歡。1957年1月3日,收到美國觀測船受損的報告,1月4日遇到冰山。7日,縱谷好排除直升機進入南極地區。1957年1月24日,在南緯69度00分22秒,東經39度35分24秒的海岸靠岸,1月29日建立昭和基地。2月13日,將「宗穀神社」分祀到位於奧丁島北部的小島上,命名為「宗谷島」。隨後遭遇冰清,在蘇聯的破冰船「奧比號「的幫助下,成功脫困返航。3月4日,在開普敦附近陷入風暴圈,橫搖最高69度,不過還是與10日抵達開普敦。一些列活動後,4月24日,抵達東京。

1957年(第2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本次航行於10月21日提前出發,但這一年的南極氣象情況非常惡劣,除了宗谷號之外,各國破冰船也被冰層封住。1958年2月1日,縱谷好被浮冰損傷螺旋槳,6日脫困,7日與美國破冰艦舉行會議。11日,第一批越冬的隊友分6批返回宗古號。13日,由於天氣惡化,難以進行人員運輸。當天,船長、航海士等人,在宗古號前300米看到大型未經確認的動物,等拿來相機未知動物已經不見了。2月24日,因為天氣惡劣決定放棄第二次觀測航行返回。3月7日至13日,在開普敦進港,進行潛水工作,調查了受損部位,但確認沒有必要進行應急修理。4月7 ~ 15日,在新加坡停靠。4月28日,返回日出碼頭,結束第2次南極觀測活動。

1958年(第3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11月12日松本艦長以下92名船員和永田隊長、村山越冬隊長以下36名觀測隊員乘坐宗古號出發。12月19日抵達開普敦。1959年2月1日,從宗谷號向昭和基地的運輸物資57噸。第三次南極考察隊對此宣布成立第三隻越冬隊。2月3日,宗古號為了營救比利時比利時破冰船在霍爾曼灣待命。在待命期間,宗古號隊哈拉德海岸進行測量,並對昭和基地再次進行運輸,13日返航。2月23日抵達開普敦,4月13日回到東京。

1959年(第4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1959年10月31日,由明田新船長以下94名船員和立見新隊長以下的36名觀測隊員乘坐宗古號出發。12月11日,開普敦入港。1960年1月3日下午,宗古號和奧比號船員進行排球友誼賽。到2月6日止執行了103架次,運輸量126噸。雪地車運輸了28噸,總計154噸。返航時,應沖繩要求,駛入那霸港,收到熱烈歡迎。4月23日,抵達東京。

1960年(第5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1960年11月12日上午10點50分,從日出碼頭出發。24日,新加坡進入港口。供應新鮮蔬菜、水果、30日出港。在印度洋航行中,一位觀測隊員在船內進行了闌尾炎的手術。12月8日,在印度洋航行的漁船「第八大淺丸」贈送了印度金槍魚。宗谷號也贈送禮品。22日,開普敦進入港口。燃料,食物的補給。1961年1月7日到達浮冰區。20日在一塊兒70米長,50米寬,8米厚的冰上,開闢直升機降落區。2月7日~10日,進行海洋觀測和普林斯島海岸觀測飛行,15日在阿蒙森灣與奧比號匯合。截止到3月2日進行了海洋觀測、地形和海冰狀況調查。7日,捕鯨船「第三珍珠丸」為「宗谷號」送來鯨肉。14日抵達開普敦,16~21日,回到新加坡。5月4日返回東京。這次觀測航行總航程24276海里,174天。

1961年(第6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10月31日從日出碼頭出發,11月2日,通過奄美大島。4日經過巴厘島,5日通過巴厘海峽,6日經過呂宋島,11~16日在新加坡停靠,12月8日~16日停靠開普敦港。23日到達浮冰區邊緣。隨後直升機進行冰上調查,1962年1月5日,宗谷號進入浮冰區。6日抵達昭和基地。2月16日離開南極海域,26日停靠開普敦。4月17日回到東京。

富士號

1965年3月18日「富士號」下水,同年7月15日建成。同年從「宗谷號」手裡接過南極觀測航行的任務。由海自運營一直到1983年4月。因為長時間沒有建造破冰船的經驗,本船以美國海軍「冰川」號為藍本,作為破冰船,「富士號」基礎排水量5250噸,滿載9120噸,12000馬力,15節時可航行15000海里。破冰厚度在80~120厘米,破冰能力6米。

1965年11月20日,從東京晴海碼頭起航,在奄美大島收到第一飛行隊用P2V-7投送的裝在信息和報紙的容器。12月5日到達弗萊德曼托港,進行維修、補給、休養及社會活動。6天後的11日起航。17日進入南極圈,27日進入浮冰區。1966年1月3日開始空運,當月27日停靠昭和基地,2月1日成立第7次越冬隊,當天「富士號」離開昭和基地,2日離開浮冰邊緣。3日對蘇聯馬拉格霍拉基地的訪問。4月8日回到東京晴海碼頭,「富士號」這次行動總計140天,行程22500海里,完成了對昭和基地的運輸補給,外國基地的訪問和其他考察任務。從1965年的第7次考察,「富士號」一直服役到1983年的第24次考察活動。從「富士號」的歷代艦長中能看出很多還是戰時海兵畢業出身。

一代白瀨號

1982年11月12日服役的「白瀨號I」,接過了「富士號」的南極觀測航行的任務。新的「白瀨號I」要比前輩大不少,標排11,600噸,滿載18,900噸,基本上重了一倍。30,000馬力,3軸推進。續航25,000海里,能以3節航速連續破冰1.5米,可以看出各項指標都比前輩強出不少。

「白瀨號I」的艦名是也是向公眾徵集的。1981年2月26日,第一屆「船名評選委員會」從前30個名字中選出極光、瑞穗和白瀨作為候選艦名。3月16日的第二屆決定就從這個三個名字中選擇一個。12月11日防衛廳決定命名為白瀨號。其實大和這個艦名呼聲很高,但委員會覺得這個名字不適合來命名破冰船,所以被排除在外,留作他用。

對於「白瀨號」這個名字是不是來自日本第一位南極科考隊長白瀨矗,海自後來進行了否定,因為按規定,破冰船的名字必須來自山川,所以就用了白瀨冰川的名字來命名(日本人可真是彆扭啊,繞了一圈其實還是用的白瀨矗的名字)

從1983年開始執行了從第25次到第49次的南極觀測任務。其中行動日數3,803天,總航程1,006,562海里,運輸1,498人,運送物品23,900噸,在南極破冰次數36,650次。

二代白瀨號

到了2008年一代白瀨號也進入了暮年,前往南極的接力棒交給了二代白瀨號。一年後的5月20日,二代白瀨號服役。本來是計劃建造20,000噸的後續見,因為預算問題,被縮減到12,500噸,比一代大1,000噸,相應的運輸能力提高100噸。船艏採用了特殊的曲面來提高破冰能力,還有專門的融冰設施。

二代白瀨號歷次南極觀測航行:

2009年度(第51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第51次南極研究巡航作為二代白瀨號第一次航行,執行南極觀測隊的活動支援任務。2009年11月10日從東京晴海碼頭出發,翌年4月9日返航。

2010年(第52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2010年11月11日,從東京晴海出發,11月25日抵達阿達利亞弗里曼特爾港。11月24日,由28名越冬隊員,28名夏季隊員和15名隨行隊員乘機從成田機場飛往澳大利亞,在25日在弗里曼特爾港與「白瀨號」匯合。11月30日,白瀨號進入南極圈後,持續破冰,31日在昭和基地靠岸。3月18日「白瀨號」搭載部分隊員返回澳大利亞悉尼港,4月5日返回橫須賀港。

2011年(第53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在第53次南極觀測任務中,因為天氣變差,海冰比以外要厚,最後放棄在昭和基地靠岸。貨物由空運來執行。在2012年2月13日,在返回日本時,兩個方向舵被冰塊損傷。當時不具備現場應急修理的能力,防衛省緊急派遣了兩艘船前來支援。計劃是把「白瀨號」的艦員空運到前來支援的船上,「白瀨號」只保留最少的基幹人員。但3月4日「白瀨號」可以自行航行後,該計劃取消。同月17日,抵達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據觀測,近年來,在昭和基地周邊出現的冰層超過6米的情況越來越多。同年,澳大利亞的破冰船同樣也很難接近南極基地,本打算讓「白瀨號」走這條線路,後被中止。4月4日返回東京晴海碼頭進行維修。

2012年(第54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2012年的航行被厚厚的冰層所阻擋,每天只能前進一公里。2013年1月11日被迫放棄停靠昭和基地,這樣的情況還是第一次出現。

2013年(第55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第55次觀測隊搭乘:白瀨號「從晴海碼頭出發,同年12月18日,開始破冰航行。2014年1月4日,「白瀨號」時隔三年停靠昭和基地。2月16日,在俄羅斯Mara George Naya基地,外海700米處,觸礁擱淺,2月18日脫離礁石。在確認不影響航行後,4月7日到達日本

2014年(第56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2014年11月11日,第56位觀察員東京晴海碼頭登上「白瀨號」,於2015年1月12日在昭和基地靠岸, 1月27日從昭和基地出發,4月1日抵達橫須賀基地

2015年(第57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2015年11月16日從橫須賀剛出發,觀測隊乘機前往弗里曼特爾與「白瀨號」匯合。2016年2月下旬駛離昭和基地。在回國途中,就出觸礁的澳大利亞觀測船隊員,移送至凱西基地。

2016年(第58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2016年11月11日,離開東京晴海碼頭後,我於11月27日進入了弗里曼特爾港。 12月28日在昭和基地停靠。 2017年2月15日從昭和基地返航。三月二十日,我們抵達悉尼。 4月10日,抵達晴海碼頭。

2017年(第59次南極地區觀測航行)

2017年11月12日,離開了東京晴海碼頭。計劃於11月27日進入弗里曼特爾港,12月2日離開港口航向昭和基地。為其運送約1000噸貨物,再帶回基地運送約400噸垃圾,並將於2018年4月回國。

以上就是四代四艘日本南極觀測船(破冰船)的簡要故事,歷經60餘年的發展,從最初有點趕鴨子上架般的宗谷號,到現在設施先進,使用綜合電推的二代白瀨號,我們的近鄰在以紮實穩定的腳步進行著破冰船的建設,在極地進行著各種考察活動,收穫了豐富的經驗和翔實的觀測數據。


推薦閱讀:

史上最好的北歐四國小眾旅行攻略,沒有之一|「鐵石船長」之旅 。

TAG:破冰船 | 歷史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