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非矛盾 —— 攝影師 Stephen Shore
題圖:West Third Street, Parkersburg, West Virginia, May 16, 1974 選自攝影師 Stephen Shore 作品集《Uncommon Places》
六歲的你在幹什麼,我已記不清在上幼兒園大班還是小學一年級,屁顛屁顛地背著書包,追逐上學路上的陽光。
六十多年前,在地球的另一端,六歲的 Stephen Shore 用他的叔叔送他的生日禮物——膠片成像工具箱——在暗室里忙了起來。三年後,在還沒有接觸攝影前就已經學會自己洗膠片的 Stephen Shore 拿起第一台 35mm 相機開啟了自己的藝術生涯。
在英國作家 David Campany 對 Stephen Shore 的採訪稿中,Shore 多次提到成功的幾個關鍵因素,除了才華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野心和明確的志向。可是大部分人存在幾個問題在於在尋找目標的路上走了很遠也沒找到或者是樹立了自己誤以為是正確的志向。
對攝影的所有一切執著來源於對很多專業的多次嘗試,以及在兒時接受的教育和他人的指點。在 Shore 十歲生日時,住在他家同一棟公寓的樓上鄰居——一位音樂出版公司的頭頭兒——送給了他一本 Walker Evans 的攝影集。對於這位鄰居來說,他只是看到了這個孩子的才能於是作出如此的舉動,但是這本書卻對 Shore 的攝影生涯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
14 歲時,Shore 帶著自己的作品找到了 MoMA 的館長 Edward Steichen,這位「伯樂」很快看出了眼前這位少年的天分,遂即向他購買了三幅攝影作品。之後他又和 Andy Warhol 相識並在其工作室工作了很長時間,這期間也拍攝了關於周圍環境與朋友的生活照作品。
訪談中同樣提到一個有趣的類比:攝影和籃球的相似之處。籃球運動員依靠肌肉記憶會在平時不比賽的時候進行想像力訓練,由於平時的重複性練習,運動員可以判斷自己投球入籃時是在什麼樣的角度用出什麼樣的力道。因此肌肉記憶成為連接運動員和籃筐之間的一座「橋樑」,類比來看攝影中的作品展覽其實在觀者和創作者之間同樣起到了「橋樑」的作用。照片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吸引觀者駐留的時間長短,無一不在邀請觀者進入創作者的世界,思考創作者在完成藝術作品時思考的問題。在攝影者一種藝術形式中,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我為什麼在這裡按下快門」、「我想告訴你什麼故事」和「我期待你全新的解讀」等等。
在 Stephen Shore 眾多的出版物中,《American Surfaces》和《Uncommon Places》是藝術表現力最為突出的兩本。
前者出版於 1999 年,收集了上世紀美國的多處樸素風光相片和靜物照,同時包含了當地的人物肖像照。整本書的內容十分生活化,但是得益於創作者對顏色的精準把控,每張影像都像一把利刃,狠狠的刺在時代的脊柱上。
《Uncommon Places》則出版於更早的 1982 年,書中收集了每一處「不凡之地」,被稱為新色彩主義攝影師的「聖經」。Stephen Shore 與攝影師 William Eggleston 、Saul Leiter 一起用行動證明推翻了上世紀藝術界「只有黑白攝影作品才能被稱為藝術」的說法,開啟了飽含作者情緒和個人魅力的色彩攝影時代。
以上所有照片均選自攝影師 Stephen Shore 官網:
Stephen Shore, Photographer - Work, Biography, CV作者:羅皓文
Email: heaven9414@hotmail.com
Lofter:Harvey Luo
Instagram:harveyluo
微博:大寶Heaven
推薦閱讀:
※足記 · 在路上 | Vol.9——城與人
※漫步平江路,穿越蘇州舊時光
※他鏡頭下這一家,4人死於艾滋!不少人想弄死他,只因揭露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