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思維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為了方便交流。如果我用這樣的思維去解釋事物,而不具備這樣思維的人站出來與我爭辯,認知在不同水平線上,我就會很痛苦。以後我就可以回一句:你還是先去看下我的XX文章吧。

曲高和寡,知音難覓呀!

第一性原理最早來自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說:「在每個系統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題和假設,不能被省略和刪除,也不能被違反。」

這個概念最初火起來是由於馬斯克的TED演講:

「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對別人已經做過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們也都去做,這樣發展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

而第一性原理是量子力學中,意思是從頭算,無需任何經驗參數,只用少量基本數據(質子/中子、光速等)做量子計算,得出分子結構和物質的性質,很接近於反映宇宙本質的原理,稱為第一性原理。

它強調用少量的基本數據進行分析,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基礎就是對宇宙本性的兩個簡單假設。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說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這思維我是怎麼學來的呢,第一次聽到它,是李善友的認知升級課上,再後來聽王東嶽(當代哲學家)講《東西方文化溯源》的時候,王東嶽講了一段哲學史,令我感到很驚奇:原來物理學的思維與哲學研究都能搭上邊。

片段大意:古希臘第一位先賢泰勒斯,由於提出了萬物源於水,被譽為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以我們現在的科學水平來看,這句話簡直是扯淡,但為什麼這個想法令他上升到了哲學家的高度呢?因為他對世界的思考深度,已經不再局限於眼中所見的場景,而是思考表象之下的那個存在是什麼。

有點悟性的人聽完這個故事應該已經能get√到一點東西了。

讓我對這個有更深刻認識的是張首晟(就差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男人),他把在斯坦福的一門課簡化了一下,介紹給了大眾。

這堂課的主題很簡單:2012世界末日來了,你要登上諾亞方舟,只能帶一張信紙,你在紙上寫下哪些內容,才能保證下船後可以迅速恢復人類文明呢?

你會發現,現代文明社會根本,一層層抽絲剝繭下去,也就是生物學、物理學、數學、信息學等一些學科最基本的公式了。如此繁華的大千世界,不過是建立在這些公式之上的建築。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本質,不過是這些公式的發現。

過去的我簡直太蠢了,太執著於生活的表象,極少思考表象之下的本質啊!

那一刻,我的認知境界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上升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

任何事情背後,必有道理!去吧,找到那個道理。

恍然大悟,一整夜沒有睡著,很興奮,很多沉積在心中多年的疑問有了答案,就連玄學方面都找到了些許靈感。

後來我把這種思維貫徹到生活中,也因此在玄學上有了突破,我的知乎第一篇文章如何學八字就運用了這樣的思維方式。

解釋這種思維最好的人,我想應該是歐神了,中國炒樓第一散戶,他有一張圖,一個例子,令人映像深刻。

例:中世界的鍊金術士們不懂化學。無論他們做了多少的試驗,最終他們也無法煉出金子。

等門捷列夫排出化學元素表,人類才看清楚 「更深」一層的規律。於是才有了Nuclear,有了核能和原子彈。2007年日本科學家第一次用激光照射純汞,剝掉了一個中子,獲得了金原子。

任何事情背後,必有道理!解決不了問題不是努力不夠,而是對它的認知不夠深入。我們要追求的不是更大的信息量,而是把握事物的本質,以及追尋更深層次認知的思維方式。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嗎?

我們眼中的世界,大眾對事物的認知不過是「術」層面的東西,這個層面太龐雜,根本無法窮盡,以至於它在所有人的眼裡是不斷「變」的,但核心的東西其實很簡單,簡單到像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萬有引力定律,E=MC2那樣,一句簡短的話,一行簡單的公式。

中國有個古語來形容——大道至簡

(一個萌新質疑我對玄學的思考,不斷強調說玄學的核心是「變」。有了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是不是很難跟這樣的萌新溝通?我只好回復一句:全天下的橋外形都有不同,但背後使用的力學原理是相同的呀!)

我常常拿這張圖舉個例子:

術:團隊管理中每天早晨喊口號

→用: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人一旦作出承諾,就會下意識地執行

→體:人類誤判心理學的「避免不一致傾向」,大致有點知行合一的意思。

來來來,看看我的八字思維導圖,是不是也是這麼個味道?

最後舉個有趣的偉人做案例,拓展一下閱讀,思考一下這位偉人是不是也具有這樣的思維方式,他是如何把這種思維方式貫徹到生活中去的:

為什麼毛澤東從未上過軍校,卻有超乎常人的軍事頭腦?


推薦閱讀:

核心大腦的認知清單
認知層級是怎麼回事
這個選擇題,正在浪費我們的生命!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聯網讓我們更愚蠢、更封閉?

TAG:思維方式 | 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