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立人講史——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中世紀的東歐,也就是中世紀的拜占庭。

它集希臘羅馬文化之大成,是東方與西方,歐洲與亞洲文化交流的橋樑。

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庭舊址建成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扼守東方戰略要地——博斯普魯斯海峽,此舉顯示出羅馬帝國的東部比西部更加重要,帝國的權力中心開始向東部轉移。

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死後,帝國一分為二,由其兩子並行統治,各自發展,東邊這個,便是東羅馬,又因首都君士坦丁堡舊名叫拜占庭,所以又叫拜占庭帝國。

這是其疆域面積,各位自個兒看吧。

查士丁尼統治時期被認為是拜占庭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其在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均有建樹。

對內,他以鞏固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為主,對外擴張領土,拜占庭帝國盛極一時。

先說對內,查士丁尼登基不久,首都君士坦丁堡便爆發了一場「尼卡起義」。

這件事說起來比較複雜,咱們刪繁就簡,說個大概吧——君士坦丁堡的基層組織稱為「德莫」,乃一種具有一定自治功能的城區組織,有自選區的區長,組織民兵,維持治安。各德莫之間社會經濟條件、人員構成等不盡相同,矛盾叢生,山頭林立。

這些矛盾在一場賽車比賽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各德莫在賽車場上分別支持不同顏色的車隊,從而形成兩個較為穩固的黨派——藍黨與綠黨。

藍黨上層多為元老貴族,綠黨上層則多為富商。

兩黨下層則都是平民百姓。

532年1月,當查士丁尼出席賽車會時,群眾將憋在心中許久不曾說出的話一股腦傾瀉了出來,隨即演變為反政府的起義,口號是「尼卡」(希臘語勝利),故稱尼卡起義。

咱說點題外話,大明朝朱太祖規定學校的生員不得抱怨食堂的飯菜不好吃,嗯?這是為何?

因為很容易從抱怨食堂的飯菜不好吃——抱怨食堂與學校剋扣伙食費——抱怨學校貪腐——抱怨地方政府辦事顢頇——尼卡了。

所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看你怎麼看待這句話了。

起義的目的是「三反」(反專制、反貪污、反苛稅),起義群眾沖入市政廳與帝國政府,搗毀監獄,釋放犯人,襲擊官府,殺入皇宮,並且擁立了新皇帝。

查士丁尼嚇尿了,不敢露面。

這場起義延續六天,除皇宮外全城盡為起義者佔領。

最後大將貝利撒留出動僱傭軍,利用陰謀血洗集結在賽車場的起義群眾,殺死3萬人之多,兩黨的領袖均被處決,查士丁尼依靠鐵與血保住了自己的皇位,可謂不幸中的萬幸,他接下來要做些什麼呢?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有多少人以為二十四史是指24個朝代?其實那只是24部書而已

TAG:歷史 | 中國朝代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