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輻射安全

本文梳理電磁輻射與健康關係的基礎知識,看看電磁輻射是怎樣對人體發生作用的,以及怎樣的情形會造成危害。討論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輻射帶來的影響。

1電磁輻射影響人類健康的機理

1.1 電磁波基本概念

電磁波是在空間中隨著時間變化的電磁場。它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近似等於光速。作為一種波,它符合波的傳播規律。在速度恆定的情況下,波長與頻率成反比。由於波長的不同,電磁波的外在表現存在差異性,波長越短,頻率越高,功率越大。

電磁波按照波長劃分成七個波段:無線電波(又稱射頻)、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其波長、頻率、功率特性如下表所示。

1.2 電磁波與生物體的作用方式

電磁輻射的主要參數是頻率和功率,參數範圍不同,則對生物體發生的作用也隨之不同。具體劃分電磁輻射與生物體的作用形式,可以分成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又可以分成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兩大類。

1.2.1 電離輻射

生物體都是由大的有機分子組成。當電磁波作用於生物體時,分子內的原子受到高能量電磁波的激發,部分原子失去外層電子,進而改變了外在特性,造成大分子帶電成為離子。這個過程,就是電磁波的電離輻射。

並不是所有的電磁波都能產生這樣強烈的作用,它必須具備非常高的能量,並且射線密集到能夠將能量施加在原子上才會發生上述作用。這個門檻極高,在前面表格中的七個波段中,只有X射線和γ射線穩定的超過了這個門檻,而紫外線處於門檻之上。因此,在醫院裡高頻設備,都單獨關在一個厚重的金屬門裡;食堂裡面的紫外線燈,能夠起到殺菌作用,卻對偶爾出入那裡的人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就是這個道理。

受輻射損傷程度,與輻射源的強弱,輻射時間的長短,受輻射組織的面積以及具體什麼類型的組織受到輻射都有關係,不能一概而論。

電離輻射的危害,受到過大劑量的電離輻射,最嚴重的會造成基因變異、組織細胞損傷或者死亡,組織的變異和失效;可能發展成各種疾病:癌症、貧血、白內障……大劑量電離輻射是電磁輻射中危害最嚴重的類型。但生活中我們一般接觸不到。

1.2.2非電離輻射

頻率在紫外線以下的電磁波,作用於人體,可能產生非電離輻射類型的作用,分成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兩部分來說明。

熱效應

在電磁輻射範圍內的生物組織,被電磁波加熱,自身溫度上升,這個過程就是電磁波的熱效應。熱效應將電磁波的電磁能轉化成生物體的溫度上升,整體上表現為對電磁波的吸收。熱效應的產生主要包含兩種具體作用形式。

1)波動加熱效應,生物組織中都包含有電極性物質,在交變電磁場的作用下,這些極性物質不斷改變取向,電磁場頻率越高,取向改變的頻率越高,造成極性物質與周邊分子反覆摩擦,產生熱量。基本類似於微波爐加熱剩菜的原理;

2)歐姆熱效應,極性物質的取向和移動,相當於在生物體內產生了感應電流,電流在介質中流動,產生歐姆熱效應。

一個具體的電磁波輻射過程,到底是哪種類型的熱量佔主流,與電磁波頻率有關。每種生物體的的臨界頻率也不相同,但總體的趨勢是,低頻率電磁波產生歐姆加熱效應,高頻率電磁波產生波動加熱效應。

非熱效應

非熱效應是指生物體受到電磁輻射後, 組織的反應和發生的變化與熱沒有直接關係的一類輻射結果。非熱效應,可以籠統的劃分成對神經肌肉的刺激和其他生物物理作用兩類。

當電磁感應電流流過肌肉和神經細胞時,細胞內外的電位差超過某個閾值,細胞就會感受到電磁波的影響。對於神經細胞,把這種壓差視為一種刺激信號;肌肉感受到這種信號,則會自行收縮。由於細胞膜具有電容特性,使得高頻電磁波容易穿透細胞膜,細胞膜內外壓差不會太大,低頻信號則相反。也就是說,對神經和肌肉細胞的刺激現象,低頻電磁波比高頻電磁波能力強。

另外一類非熱效應,需要較高的場強,作用較長的時間才會發生,是電磁波環境危害考察範圍中並不常見的範疇。比如,低頻電磁波作用於人腦,可以改變大腦的思維模式等。

2 電磁輻射危害的衡量標準

在一般生活環境中,高頻電磁波並不常見,更多的是比較低的頻段。電磁防護方面的國標比較少,《GB 8702-88 電磁輻射防護規定》是1988年的標準,標準所涉及的頻段範圍是為100 kHz一300 GHz。從文章開始的表格中可以看到300 GHz是紅外線的下限值。也就是說,生活中常見電磁波都在紅外線以下,電磁波的電離效應不在日常防護的考慮範圍內。標準中所給出的監測指標也都是針對300 GHz以下電磁波作用特點設置的,即非電離效應。

2.1考察電磁輻射的三個指標

考察非電離效應,根本上是頻率和強度在發生作用,落實到監測指標上,主要包括3個指標:電流密度,功率密度和比吸收率(SAR)

電流密度:由於電磁波的電磁感應作用,在人體內產生的、單位面積上的電流值。人體的不同器官,對於電流密度的承受能力不同,需要單獨考慮。

功率密度:定義方式與電流密度類似,是電磁波在人體內感應生成的電功率摺合到單位面積上的數值。同樣根據不同器官,標準要求由不同的限值。

比吸收率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SAR)指單位時間內單位質量的物質吸收的電磁輻射能量。國際上通常使用SAR值來衡量終端輻射的熱效應。

2.2 國標

下面是國標《GB 8702-88 電磁輻射防護規定》中,關於不同頻段內,電流密度,功率密度和比吸收率3個指標的安全範圍,對於公眾和職業人員有不同的限值設置。

3 電動汽車主要無線充電技術的頻段範圍

當前應用於電動汽車的充電技術主要有兩種,磁耦合諧振技術和磁感應耦合技術,都是利用高頻電源供電,將電能通過線圈耦合作用,從發射側傳遞到受電側。二者的頻率範圍:磁感應耦合技術,幾十kHz-幾百kHz;磁耦合諧振技術,幾MHz-幾十MHz。電動汽車目前的最大充電能力在幾十kW以內。

實際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電磁輻射數據是怎樣的呢?目前還沒有官方的數據,但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有不少。

4 一個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輻射研究成果

作者陳琛在他的論文《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時的電磁環境及安全評估》中,詳細描述了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工作狀態下,環境中電磁場強度的模擬和實驗驗證工作。研究對象是基於磁耦合諧振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充電裝置,它由獨立的兩個部分組成,分別連接到電源和負載系統,周圍10 m 半徑的空間作為模擬區域。結構原理如下圖所示。

4.1 模擬

發射線圈與接收線圈為盤式圓形線圈,諧振器設置在電動汽車尾部,車輛和無線充電系統相關參數如下表:

人體模型參數如下表:

模擬結果得到的磁場分布圖:

模擬結果中人體各部位電流密度直方圖:

模擬結果的人體各部位吸收率SAR直方圖:

模擬結果的人體各部位功率密度直方圖:

模擬結果分析

從模擬結果可以看到,整體看,車外電磁環境優於車內;

從磁場分布圖可以看出,在沒有特別設計屏蔽措施的情況下,送電側周邊磁場範圍和強度都大於受電側,原因應該在於車輛底盤對電磁波產生了明顯的屏蔽效果;全部人體上電磁輻射峰值都出現在車內。

電流密度最大的器官是心臟,達到將近600mA/m^2;SAR峰值出現在肺臟,數值達到1.2*10^-3W/kg;功率密度最大值出現在,數值為3.157W/m^2。

對比作者收集到的標準要求「ICNIRP 導則徵求意見稿」(如下表所示),只有電流密度略高於公眾要求,但低於職業要求。其餘項目均在最嚴格要求以下。

4.2 實驗驗證

文中選取,工作頻率為100 kHz,功率3.5kW條件下的實驗測試,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吻合。

文章的研究表明,在當前磁耦合諧振無線充電技術常見參數範圍內進行的無線充電,其車內和周邊的電磁輻射情形符合人體安全標準。

觀察當前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只要能夠充分約束充電磁場的路徑,避免大量能量外溢,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電磁輻射污染的問題,並且這與提高充電效率的價值取向也是一致的。

歡迎討論,歡迎指正。

參考文獻

1 孫活,對高頻電磁輻射防護的探討;

2 陳琛,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時的電磁環境及安全評估;

3 於文婷,人體在電動汽車電磁環境中的人身安全性研究;

4 吳石增,電磁波的生物效應與人體健康;

5 朱勇,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建模與電磁安全性研究;

6 GB 8702-88 電磁輻射防護規定。

(圖片來自互聯網公開資料)

推薦閱讀:

磁共振or磁感應(譯自QI)
立訊精密或拿到蘋果無線充電大單,小米7等也將標配
這不是普通的手機支架,這是一個驚喜......

TAG:無線充電 | 電磁輻射 | x射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