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不理,劉邦不愛,一段漢國版「隆中對」,改變了歷史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有很多令人敬佩的歷史人物,如在安史之亂中,挽救大唐江山於既倒的汾陽王郭子儀;元末亂世中,拯救萬民於苦海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不過,有一位戰神級的人物,悅史君也要鄭重推薦一下:西漢楚王、大將軍韓信。
一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就把他的形象躍然紙上,但他的成功的經歷,卻非常之心酸。
失意者韓信
公元前206年四月,劉邦領兵進入漢中,並聽從張良的計謀,燒毀棧道,故意做樣子給項羽看,本大王再也不出來了。
一路上,有不少來自其他諸侯軍中的兵將,自願投奔到劉邦麾下,韓信就是其中之一。
韓信雖然出身貧寒,但他有勇有謀,胸懷大志,一心想闖出一方天地。
韓信先投靠了項梁,項梁死後,又成了項羽手下的一名郎中,他多次給項羽獻計,但項羽根本就不予理睬。
於是,韓信借著各路諸侯歸國之際,轉投劉邦,但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做了個管理倉庫的小吏。
韓信很失望,不過他發現,丞相蕭何雖然身份尊貴,但他並不是高高在上,很容易接近。
韓信便抓住機會多次跟蕭何交談,蕭何非常賞識他,認為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把他舉薦給了劉邦,但劉邦只是點點頭,始終沒有重用韓信。
蕭何跑了
當時,劉邦一路從繁華的關中,來到比較偏僻的巴蜀地區,不少漢軍將士覺得沒什麼前途,而且思念家鄉,就偷偷開溜了。
兩個多月過去了,韓信覺得有蕭何等人的舉薦,劉邦都不重用自己,一氣之下也離開了漢營。
蕭何得知韓信逃走的消息後,馬上放下還沒處理完的公務,來不及向劉邦打報告,就趕緊騎上馬去追趕韓信。
劉邦本來就發愁總有人離開漢營,突然,一個軍吏匆匆趕到他面前,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道:「蕭丞相也跑了!」
劉邦一聽火冒三丈,他一直特別倚重蕭何,蕭何這一走,他徹底慌了,立即派人四下去尋找蕭何。
可兩天過去了,並沒有任何蕭何的消息,劉邦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沒有心思考慮劉邦,他快馬加鞭,只想著早點追上韓信,但一路問一路追,天黑了,月亮都出來了,還是沒看到韓信的影子。
蕭何想下馬休息一下,突然發現不遠處有個人,正牽著馬在河邊徘徊。
蕭何仔細一看,那人正是韓信,便繼續上馬去追,嘴裡大呼:「韓將軍!韓將軍留步!」
但韓信並沒有理會蕭何。
蕭何很快趕到韓信面前,氣喘吁吁地下了馬,再次對韓信說道:「韓將軍,咱們也算相識一場,你怎麼不聲不響地就走了?」
韓信仍然默不作聲。
這時,滕公夏侯嬰也趕到了,他曾經刀下留人,是韓信的救命恩人。
蕭何跟夏侯嬰一起說道:「如果這次漢王再不聽我們的勸告,那我們三個人一起離開漢營,可否?」
韓信想了想,覺得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和去處,就跟著蕭何、夏侯嬰二人回到漢營。
一段有份量的對話
蕭何讓韓信、夏侯嬰先各回營帳休息,他卻連衣服都沒換,稍微整理了一下,就趕去見劉邦。
劉邦見了蕭何又怒又喜,蕭何則有心成就韓信,兩人展開了一段非常有份量的對話。
劉邦綳著個臉,氣沖沖地對蕭何說道:「若亡,何也?」
蕭何知道劉邦誤會了,以為他要逃跑,就趕緊行了個大禮:「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劉邦這才知道蕭何沒跑,但他對蕭何追的那個人,一下來了興趣:「若所追者誰何?」
蕭何要得就是這個效果,於是坦然答道:「韓信也。」
劉邦一聽是默默無聞的韓信,氣不打一處來,再次開罵:
「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劉邦認為這些日子已經跑了10多個將軍,蕭何沒有追他們而是說追韓信,肯定是在騙他。
蕭何也不著急,而是非常淡定地說道: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蕭何的這段話就有厲害了,那些將軍都很容易就得到了,但韓信卻是當今數一數二的人才,如果大王就呆在漢中了,不用韓信也沒關係,可如果大王想爭奪天下,沒有韓信是不可能的,大王要慎重決斷啊!
劉邦已經琢磨了一段時間了,聽了蕭何的話,暗自嘆了口氣,說道:
「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
劉邦明確表態,就是想往東打出去。蕭何趁機進一步說話:
「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
蕭何建議劉邦重用韓信,不然韓信還是要走的。劉邦想了想,憋出一句話:「吾為公以為將。」
劉邦還是對韓信沒信心,看蕭何面子才讓韓信當將軍。蕭何正色道:「雖為將,信必不留。」
蕭何認為韓信不會滿足於做一個將軍,劉邦看了蕭何很久,才下定決心:「以為大將。」
劉邦要任用韓信當大將軍,蕭何一下子高興起來:「幸甚。」
拜大將軍
劉邦見蕭何同意了,馬上就想讓蕭何召韓信過來,拜他為大將軍。
蕭何沒有答應,又說了一番話:
「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蕭何真是考慮地周到,他認為劉邦太隨便了,如果要拜韓信為大將軍,就得鄭重其事,儀式感要足。
都到這一步了,劉邦也沒多說,就答應蕭何的主張。
漢軍上下聽說劉邦要拜大將軍,都以為有一個特別牛的人要來,奔走呼告。
幾天後,蕭何築好了拜將壇,又和劉邦選了個好日子,就讓劉邦帶領文武百官,來到壇前,蕭何親手將符印斧鉞交給劉邦。
壇下將士都翹首以盼,想看看這位大將軍究竟是何方神聖。
吉時一到,劉邦向蕭何示意,蕭何立即代宣王命,高聲喊道:「謹請大將軍登壇行禮!」
韓信這才全副武裝,從容步上將壇。
漢軍將士們一看是韓信,都震驚了,這分明就是個普通人啊!
但大家看到漢王劉邦、丞相蕭何對韓信都是那麼地畢恭畢敬,也不敢多說話,但背地裡議論紛紛。
韓信的「隆中對」
拜將儀式結束後,劉邦請韓信到大營里小坐,兩人開始了第一次認認真真地談話。
劉邦問道:「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韓信對劉邦的問題早已成竹在胸,他先行了一個大禮,然後反問了劉邦一句:「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
韓信挑明了劉邦的對手就是項羽,劉邦也不遮掩:「然。」
韓信接著又問了一句:「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劉邦很長時間沒有說話,因為兩人實力懸殊太大:「不如也。」
劉邦不是一個自欺欺人之輩,承認自己處境不太好。
韓信再次下拜,然後開始說自己思慮已久的想法:
「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韓信的記憶是真好,他說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而且背信棄義,殘暴無理,表面上有天下,實際上已經失去民心。如果劉邦能夠反其道而行,就已經成功了。韓信還說,項羽分封在關中的三個王,都是原來秦朝的將領,本身就不得人心,劉邦之前與那裡的百姓約法三章,更何況還有諸侯間的成約,是有民意基礎的,現在要東進的話,三秦地區很快就可以平定了。
劉邦聽了韓信的話,高興地不得了,後悔任用韓信太晚,就按韓信的謀劃,積極部署東進的準備。
漢王速定三秦
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率軍悄悄離開漢中,按照韓信、張良等人所獻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揮師東進,重返關中。
蕭何則留在漢中,負責徵收巴蜀地區的賦稅,保障軍糧供給。
漢軍中很多人早就想出蜀,個個奮勇爭先,雍王章邯很快就被劉邦打敗,落荒而逃。
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Yì]見勢不妙,率領部眾投降了劉邦,三秦之地不到一個月便被漢軍佔據。
這時,齊、趙諸侯也發生叛亂,項羽率軍前往平亂,但他聽說劉邦已經出蜀平定關中,立即派人前去阻擋劉邦。
劉邦很害怕,張良又出一計,先偽作韓王書給項羽,說劉邦只想得到關中,不會再繼續用兵。接著又偽作齊王、梁王書給項羽,說齊王準備和梁王一起滅掉楚國。
項羽果然中計,不再擔心劉邦,放心地率領大軍去攻打齊國。
劉邦派人把蕭何接到關中,他們君臣齊心,一起為下一步地行動做準備。
悅史君點評:
如果沒有蕭何的堅持,韓信不可能留在劉邦身邊,劉邦的大業將受到嚴重影響。
可見這伯樂,還真是非常非常之重要啊!
推薦閱讀:
※讀《史記》解劉邦及漢初人物之謎
※【西漢篇】漢帝國第二批與第三批封侯匯總及十五侯入選原因簡析
※【西漢篇】第二十篇·附屬勢力·沛縣豪傑·汁邡侯·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