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將馮子材軼聞:清人對史筆的敬畏
作者:史遇春
《清史稿·馮子材傳》載:
「子材軀幹不逾中人,而朱顏鶴髮,健捷雖少壯弗如。生平不解作欺人語,發餉躬自監視,偶稍短,即罪司軍糈者。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言及國梁,輒涔涔淚下,人皆稱為良將雲。」
故而,文題有「良將馮子材」一說。
本文出自清人李岳瑞的筆記《悔逸齋筆乘》中《馮萃亭少保軼事》一節。
馮子材,號萃亭,晉太子少保。故而,筆記作者對其稱呼為:馮萃亭少保子材。
話說,馮子材可以稱作是清朝名將中首屈一指的的人物。
最初,馮子材是在洪秀全、楊秀清領導的太平軍中活動的。因為,太平軍被清廷目為叛逆,所以,馮子材最初是站在清廷的對立面的。
後來,馮子材歸順,隸屬於清廷的淮北大營。因為在軍中的表現優異,所以,他屢經推薦拔擢,一直做到了在地方上統領軍隊的將帥職位。
農曆乙酉年(清德宗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二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此即諒山之敗。
諒山之戰,法國軍隊攻陷鎮南關之後,進而入逼龍州。
清廷官軍再戰再敗,廣西的軍事已經呈現了無法收拾的局面。
此事,馮少保已年近七十,他統帥的萃字五營官兵在前方,處於與法方接觸的區域內。萃字五營的中路官兵布陣在山頂。
馮子材在山頂督戰,看見山下各路人馬被法軍進攻後,狼狽敗退。對此,他非常氣憤,馬上帶著兵器從山頂徒步沖了下來,腳上穿的,還是草鞋。
馮子材帶隊,高聲大呼,沖入法軍的陣中,開始了肉搏戰,拼盡全力與法軍廝殺起來。老人家雖然年近七十,但是,打起仗來,勇猛無比,衝進法軍陣營之後,真是所向披靡。
有馮子材帶領的官兵奮力前進,清廷的其他官兵也跟進戰鬥,於是,在一場惡鬥之後,法軍全線崩潰。馮子材帶領官兵,一路追擊,大約跑了一晝夜的時間,一直追到了諒山,才收隊。
據說,法軍在被追得落荒而逃之後,一路奔跑。後來,在發現清廷的官兵不再追趕他們時,這才停歇下來,安營造飯。可是,飯還沒做熟,忽然聽見營外有人馬之聲,驚魂未定,慌亂之中,還以為馮子材領著官兵又追上來了,顧不得鍋灶行禮,再次狂奔逃竄,好一陣子,都不敢停下來喘息。
這樣,清廷的軍隊才收復了被法軍侵佔的諒山。清廷與法國方面商定休兵,雙方達成了和議。
這是自清廷被外國人入侵開始算起,五十年以來,第一次戰勝白色人種。清廷自與外國人交涉以來,能夠為國民長臉、能夠讓國民吐氣的,算來,也似乎只有馮少保一人而已。
就是這樣的英雄人物,仔細檢點馮子材的生平事迹中,他也有讓人覺得十分可笑的行為。
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叛將李揚材在越南作亂,謀劃著要侵犯清廷的粵、桂邊地。粵、桂總督上奏朝廷,請派馮子材統領諸路人馬,出邊關督戰剿叛。
馮子材受命之後,統領人馬,奔赴粵、桂邊地,大破叛軍。李揚材被剿滅後,馮子材凱旋入關。
清廷對馮子材的戰功大加讚許,賞賜優渥。
此次戰功,在賞賜給馮子材的物品種,有一部朝廷新編撰的書籍,書名《平定粵匪方略》。
在這部書中,記載有馮子材的事迹。書中關於馮子材沒有歸順清廷之前的事情,記載得非常詳細,例如馮子材在沒有投誠之前,他是如何地與清廷的官兵進行激烈地鬥爭等。關於馮子材的所有事情,書中都未曾避諱,直筆書寫,沒有隱晦。
馮子材讀完這部書之後,看到書中對自己的過去直言不諱,他心中非常不好受。
思來想去,馮子材為了《平定粵匪方略》中所記載的自己過去的種種,專門寫了一份奏摺,上報朝廷。
這份奏摺的大體內容如下:
臣年少時節,因家境貧窮,衣食無靠,為饑寒所迫,誤入叛亂之徒的隊中。這其實就像夏桀的犬兒向唐堯狂吠一般,一切少年時的作為,皆非出於本心。
自臣投誠以來,二十年間,凡東南有兵事起,臣皆每役必從。臣之所以在陣前奮力拚殺,不顧死生,就是希望能夠救贖以前的過錯,附驥於朝中忠義之臣的行列。
朝廷所賜《平定粵匪方略》一書,臣已恭讀。此書,對於臣以前的種種事迹行為,記載甚詳,巨細靡遺。臣深知,史官載記,其天職就是信實,當然應當據事直書。但是,臣伏讀之後,總是覺得異常慚愧,無法作人。
臣斗膽,不知朝廷可否憫臣之忠懇,大開天恩,念在臣為國家盡心儘力的份上,把臣的往事一筆勾銷。
臣懇請朝廷,命令史官,將《平定粵匪方略》一書中,凡有「馮子材」三字的地方,均在「材」字上增加一筆,改作「林」字。
若朝廷依臣所奏,則臣對朝廷的真誠感激,就會更大、更深,以至於無極。
馮子材上疏請求朝廷修改《平定粵匪方略》、隱去自己名字一事,如果是發生在文官身上,那麼,一定會立即遭到朝廷嚴厲的譴責與處罰。
當時,馮子材上疏之後,朝廷念在他曾經親歷戰爭,屢立大功,並且,考慮到武將對朝廷的掌故了解不多,並沒有對他做嚴厲的處分,僅僅降旨對他進行了斥責,但是,降旨中更多的還是對他的寬慰。
附文中相關資料:
【馮子材】生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卒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享壽86歲。字南干,號萃亭,漢族,生於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
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歷任廣西、貴州提督。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攻打太平軍。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取得了擊斃法軍74人的鎮南關大捷,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去世後葬於欽州,朝廷詔予於欽州城東南隅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
【《悔逸齋筆乘》作者】李岳瑞(公元1862年~公元1927年),字孟符,陝西咸陽庇李村(今屬咸陽市渭城區)人。清德宗光緒八年(公元1882)中舉;次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工部主事;遷工部屯田司員外郎;兼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辦鐵路礦務事。
自幼跟隨劉古愚讀書。曾受到光緒帝重用。「戊戌維新」期間,負責接奉傳旨要務,同宋伯魯組織關西學會,積极參加保國會活動,是光緒帝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之間聯絡的重要人物;常把朝廷重要情況轉告維新人士及國聞報館,宣傳變法維新主張,主動承擔《時務報》在京募捐收款與發行工作.擴大維新宣傳;將《時務報》每期寄劉古愚100份,擴大維新在西北影響。變法失敗,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年10月被革職.回咸陽家中賦閑。光緒三十年(公元1905),經張元濟邀請,赴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辛亥革命後,任清史館編修,參與編纂《清吏稿》。晚年回歸故鄉,著有《國史讀本》、《春冰室野乘》三卷、《悔逸齋筆乘》、與梁啟超等合著《中國六大政治家》等。
(全文結束)
推薦閱讀:
※慈禧口中的夜明珠現在在哪?值多少錢?
※中國古史-商前往事-集權基因
※2018,第四個戊戌年,歷史在輪迴中前進!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康侯簋銘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