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思索:人為什麼要活著?
今天這篇文章,終於暴露了我的真相:天資愚鈍,知識淺薄。
或者用楊絳老師的話也可以完美的形容我:讀書太少,想法太多。
1
「人為什麼要活著?」年少時,陽光下,眯著眼,嘴裡叼著一根馬尾巴草,躺在草地上,我可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但很快就被「要考上高中、要考上大學」給湮沒了。
這個問題再次猛烈回歸時,好像是在2012年的暑假,內心非常之絕望。年復一年的編寫《學生手冊》、寫通知寫總結、評獎評優做資助、其他雜七雜八事務等,沒有機會做自己想要做的事;空有一張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做心理諮詢常常「淚漣漣」;還有好多來自原生家庭、人際衝突的問題…那時候很強烈的懷疑自己,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 作為一個學識有限、意志不太堅定的無神論者,我已經儘可能上下求索了。
- 我想了又想,其實是要搞明白三個有內在邏輯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人為什麼「生」?第二個問題是,人怎麼「死」?第三個問題是,在明了生和死之間的路線後,人怎麼「活」?
- 哪一個問題都很彪悍,不好答。
- 為此我去參加內觀禪修,去讀一些關於死亡的書,去參觀自然博物館,我和小夥伴們探討請教……
- 時至今日,每個問題我都回答不了,或想的不清不楚。
- 宗教不太能說服我。
- 佛教認為,人類最初是從光音天來的。因他們一念貪心起,品嘗了地球上的「地肥」,身體中地大的成分增加,因貪吃過甚,結果身體沉重得無法飛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來,即成為人類的祖先。
- 關於「死」的部分,「輪迴說」更是讓人絕望。佛學老師說佛陀輪迴轉世一萬次,最後一世才可以脫離苦海,無需再世為人。
- 所以,生而為人是辛苦的。要解脫「生死之路」唯一的念想就是一生一世攢功德,修行,爭取以後不進六道輪迴。
- 基督教說,人是上帝照著他的模樣用泥巴捏出來的。但不幸上帝最寵愛的人們,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犯下了原罪,故人是帶著原罪來到這世界的,人要贖罪,重獲上帝垂愛。人要愛上帝並享受上帝的愛,就是活得有耶穌基督的樣式,並由此來榮耀基督。
- 關於「死」的部分,基督教沒有輪迴說,一次性解決。好靈魂上天堂得救贖,壞靈魂下地獄受折磨。
- 我之所以蠻難入宗教的門,是因為我認為「佛陀」也好、耶穌基督也好、默罕默德也好,其實都是人,是聖人智人,他們關心人類疾苦,一生致力於安撫人心,是了不起的心理治療師,他們的智慧結晶歸根結底是一種哲學思想。
- 而後來假這些老人家的口出的「經」,是把樸素的哲學思想,包裝演化成了有利益目的的宗教。
- 但我又相信冥冥之中有一雙手,一隻眼,管理著這個世界,注視著這個世界。為什麼太陽東升西落,為什麼萬事萬物都要各行其道……這雙手這隻眼或許它的名字叫「道」、叫「自然規律」、叫「宇宙真理」?
- 不得而知。
進化論、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也讓我失望。
進化論要從地球起源講起。地球起源於一次大爆炸,然後隨著地球生態壞境的變化,地球被半毀滅了一次又一次,又復活了一次又一次,出現了各種代表性的生物,相對應的出現了白堊紀、侏羅紀….後來人類出現了,從古猿進化而來,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類四個階段。
進化論不得不服,因為至少人家有證據。但進化論中的人並不高級,也是隨著地球生態變化而偶然出現。而且與其他某個紀的代表生物而言,人類存活於地球上的時間非常短,短到可以忽略不計....按照地球以往發展規律而言,也許某一天,人類也會消失的無影無蹤,成為化石作為證據留下。
所以,人並不是高別的生物一等,是帶著「使命」來到這個地球的。人死灰飛煙滅,沒有靈魂之說。
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研究四大主題:死亡,孤獨感,自由與責任,生命的意義。當然,按照我的知識範圍,我只看了一本尼採的書,一些歐文亞隆的書。在《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這本書中,第一頁就寫到「生命必將生長、成熟並最終走向枯萎、死亡」,死亡焦慮如影隨形,人到中年更甚。伊壁鳩魯、尼采等哲學家認為生無意義、死無意義,而人生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於對死亡的恐懼。而如何解決人類的痛苦,歐文亞隆認為唯有賦義,自我覺醒,人自己創造自己的意義。
我挺喜歡這些觀點的,但同時也很失落。存在主義哲學的生死觀蠻殘(冷)酷的,同時人好像在掙扎著活出生命,看著累,最終還要歸結於無意義的消逝。
2
所以我並沒有搞明白這些問題,而且我也發現,我可能永遠也搞不明白這些問題。
在給大學生上心理健康課時,望著一張張陽光而又稚氣的臉,我心裡想著「哦,你們是多麼的那以烏…」,但也很好奇,小年輕們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於是花了5分鐘時間做了一個小調查,小朋友們對我是不吝賜教,總結一下答案主要有:
(1)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2)我想好好吃,好好玩,好好愛,好好享受這個世界。
(3)我為我愛的人活著,我的父母、我的戀人、朋友,他們值得珍惜。
(4)我是來打天下,闖江湖的,我要去實現我的價值,我的夢想。
可以提煉出三個關鍵詞就是好奇、關係、價值。
看完這些小紙條蠻感動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溫度的可愛的思想。
然後突然覺察到自己總是在往深刻求,往形而上求,卻忘記了可能年少時的我也是這麼想的,這就是初心吧,這就是內心真實的渴望吧。當我們走著走著,長大著長大著,就丟失了年少時候的自己。
其實「好奇、關係、價值」也永遠是心理諮詢中討論的重要主題,人類的心靈是共通的,孩子才最懂得人間真理。
至此,我想,因為弄不明白生死的至極真理,也就不存在什麼標準的靠譜的一定對的活法,但至少目前階段可以嘗試著過「有心意」的活法。
走一步算一步,人生之路,我們走著瞧。
作者簡介
周麗玉:浙旅院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浙江大學教育學碩士,心理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師,米爾頓·艾瑞克森學院臨床催眠治療師.主要培訓有第四屆中挪精神分析長程培訓項目、第六屆中德催眠長程培訓項目、張海音客體關係學派理論與技能培訓項目等。
我所體驗的諮詢:在一個時間和空間的容器中,我們一起細細品味、慢慢切磋每一縷細膩的情感,看到自己,四目相視,會心一笑。
推薦閱讀:
※《古文觀止-貨殖列傳序》的對後人的影響是什麼?傳播效果如何?
※″富豪贈送別墅遭拒″背後的心理奧秘
※白夜追兇滅門案誰是兇手?
※為什麼有些人會堅稱「XX應該/不應該是怎樣的」,雖然給不出絲毫理由?
※內向的人上台如何表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