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最後一個洋蔥瓣——中印對峙的輸贏

《讓印度通告訴您中印對峙背後的驚天秘密》一文就預測到:此次中印對峙最後的結果將是,洋蔥剝完了,裡面什麼東西也沒有。現在只剩最後一個洋蔥瓣了。知道為什麼最後什麼東西也不會有嗎?背後的深奧哲理和原因是什麼?看完本文即知曉驚世答案。

不可思議的自我陶醉想像力

一次帶數碼視訊的研發領導去印度出差,他孩子很喜歡汽車,所以就很關注印度的各種奇怪的汽車。我特別提示他看印度電視上正在播放的TATA汽車廣告,那個廣告創意是中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想像地自我陶醉。

一群顯然是日本汽車廠家的人,圍著一輛TATA的汽車。看起來像日本汽車廠的一位領導很嚴肅地問:

我們能生產出製冷效果這麼好的空調嗎?

日本汽車工程師極為羞愧地低頭回答:不能。

問:我們能生產出動力這麼強勁卻如此靜音的發動機嗎?

日本工程師:不能。

問:我們能生產出這麼美觀的外形嗎?

日本工程師:不能。

問:我們能生產出聲音這麼好的音響嗎?

日本工程師:不能。

日本領導暴跳如雷地問:那我們該怎麼辦?

所有日本工程師眉開眼笑地大聲回答:趕緊買一輛TATA!

我的同事看完廣告後笑得實在是喘不過氣來了:日本汽車再怎麼的也不能這麼不客觀地被印度汽車糟蹋吧?中國網友頂多發幾張日本汽車不經撞的照片,攻擊一下日本汽車碰撞「吸能」技術效果的差勁。儘管很多中國人不喜歡日本,儘管今天中國汽車工藝水平的確已經相當高,真的可以與任何其他歐美和日本汽車一比高下了,但如果有中國汽車廠家這麼全方位地糟蹋日本汽車,早被所有中國人包括哪些最不喜歡日本的中國人嘲笑得翻天了。但人家印度人就能心安理得地這麼干,塔塔已經是我們認為印度公司中最理性、最儒雅、形象最好的公司都這樣,可想而知其他公司是什麼樣了。

所以,印度人這次認為洞朗對峙是他們最後贏了,甚至有印度的教科書認為1962年的中印戰爭是印度打贏了,也有印度媒體認為班公湖被解放軍一腳踹翻天的印度士兵「成功阻擊了中國軍隊」,你還能有什麼意見?你還能說什麼?居然還有人對印度媒體這些說法很認真地對待,在此善意地提醒一下其他網友們千萬不要笑岔氣了。

曾經給我的同事們出過一個題目:猜猜印度的摩托車標準設計(提請特別注意是「標準設計」)最多能載多少人?最終答案是24個(Incredible!)而且是不加司機

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前面文章中,我已經分析了印度人不可思議的特性。其實這些特性有很多印度人自己也知道。Sanjay是我做數碼視訊國際市場時在印度的夥伴,我們也常在一起討論印度人對低價的極端追求,甚至當成笑料談。大約2010年時,有一次和他一起吃飯,再次談到此事時我突然想起問他一個問題:「印度人為什麼會對低價追求到如此程度,為什麼會普遍地有這種特性呢?」,Sanjay的回答真得讓我震驚不已:

「不知道」。

:「什嘛!你們印度人把那麼多供應商砍價砍到吐血,你們自己竟然不知道是為什麼?」

Sanjay:「真不知道是為什麼,我們在印度做生意對此也很苦惱啊」

:「印度學者里難道就沒有人研究過印度人為什麼是這種特性嗎?」

Sanjay:「真沒見到過」

這太不可思議了,但我知道Sanjay說得是認真的,他們都知道印度人有這個特性,但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說起來也是,當年中國人見面都說「你吃了沒?」,就算在廁所里見面也是這麼問侯,當年也沒人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但外國人過來後發現這太奇妙和不可思議了,整天把這當成自己對中國人很了解的特點吹噓,中國人發現自己有這麼個特點後,真覺得不妥,現在就沒人這麼說了。但如果要問中國人過去見面為什麼要說「你吃了沒」,你還真說不出確切的原因是什麼。

過去我只知道自己很了解印度人的商業文化,但從那次與Sanjay談話後,我就開始琢磨起這個關於其原因的問題了——印度人為什麼會對低價追求到這種程度?理解這一點還真沒費太長時間,我很快回憶起另一件事情。在德里附近的Noida還有一個做數字電視的當地夥伴,老闆和我是非常好的朋友,他給了我相當多的產品和市場啟發,我真的特別想和他合作。但我們已經有一個夥伴了,他說也很想和我合作,不過必須是獨家。這樣如果我要和他合作的話,就不能和Sanjay合作了,而我們和Sanjay合作得還不錯,沒理由放棄。談過很多次想盡一切辦法說服他都失敗以後,我真的有點感到非常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一定要堅持獨家,他解釋到:如果不是獨家的話,印度客戶買了產品以後肯定還會向其他我們的代理尋價。如果他做成功了一個客戶,其他代理又報給客戶一個更低的價格,客戶就會極為憤怒。他說到「極為憤怒」時的語氣是非常非常重的,這使我理解到印度人對發現自己買到的產品不是最低價時,會產生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人的極度負面情緒。並且很快回憶起與印度人打交道過程中很多類似的情景。

怎麼來理解這個呢?中國人傳統上認為最大的羞辱和不能忍受的是什麼事情:「殺父奪妻」,這能讓中國人豁出命去。印度人如果買到的東西不是最低價,他們產生的負面情緒的程度居然就會如同遭受中國人殺父奪妻一般的羞辱、憤怒和恨不能要豁出命去的仇恨。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對最低價的追求達到那樣讓人不可思議的極端程度,以避免受到這種程度地極端羞辱感受。其他國家的人對買到的東西更貴也可能會不爽,但怎麼的也不至於達到像印度人那樣的極端地步。甚至有中國人反過來,把在高檔商場里買到的東西更貴當作一種顯擺和炫耀。

這個解釋我相信是較為合理的,至少可以說服我自己。很顯然,一個民族如此普遍地具有某種特性,要麼就是特別喜歡,要麼就是如果不這樣就特別羞辱和憤怒。印度人善於砍價原因並不是前者,而是後者。因為通過喜歡而做某種事情一般總是部分人所具有的特性,如果所有人都這樣,一般就會是極大的負面因素強逼得結果。在網友給我文章的留言中,有人說從心理學上來講,印度人這是強迫症的癥狀,這是有道理的。毫無疑問,對價格問題達到這種程度的情緒化並不是一種理性的狀態,會產生其他很多問題。印度人其實也意識到存在相應的問題。TATA公司甚至公開在報紙上聲稱自己在採購時並不一定強調最低價,這也有些要與自己國民的劣根性作戰的意味。

可是,作為一個對科學研究有嚴謹要求的人來說,找到以上解釋與其說是解決了問題,不如說提出了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問題:更進一步,印度人為什麼會對沒有買到最低價產生如此極端程度的負面情緒呢?問題一旦這樣提出來,難度就相當地大了。我對這個問題思考了很多年,才算有些結果。

研究人類特性產生原因的難度

我曾經想學習下時尚界對流行色的預測,但卻一直沒搞懂。人類的喜好受到的影響是非常多的,怎麼能夠理解人們喜歡什麼款式的衣服最初的原因是什麼呢?尤其是它們還是非常多變的,這就使得對相應規律的研究極為艱難。最後的結果是我放棄了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只能認為那些時尚界的人真的是有很高的直覺。

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研究證明了,自從現代智人約7萬年前走出非洲,一步步普及到全球之後,其他人種都已經滅絕,現代全球的人類都屬於同一個物種。生物學上對是否屬於同一物種有一個很簡單的判別標準,就是他們交合以後生育的後代是否有正常的繁育能力。現代全球任何地方的人相互之間結合都會產生正常可繁育的後代,因此,他們之間並沒有人種的差異。基因上細微的差別並沒有太大區別性的意義,因為就算父子之間的基因也是有細微差別的。那麼為什麼不同地區的人之間會產生那麼大的性格差別呢?那就不能從基因上找原因,而是要從長期的生活環境上找原因了。

可以有效支持以上判斷的證據還來自於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印度人並不是純粹的單一來源,事實上在印度的歷史上有很多不同地區的人通過征服來到印度。因此,「印度人」這個概念其實是高度混雜的,印度人也被稱為是人類基因庫。最初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終結了最初的哈拉巴文化,並帶來了現代印度文化的主流內容。此後來自印度西北口的入侵者就源源不斷。甚至於有兩個大的朝代統治者是源自中國地區的。其中一是貴霜王朝(來自月氏國後裔,就是張騫出使西域去尋找的那個月氏國),另一個是莫卧兒王朝(成吉思漢的後裔。可能有網友對此較真:成吉思漢算不算中國人,這與我此處的討論基本沒關係,所以這個責難也別提了,不在此討論)。希臘人,塞種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到後來的英國人都統治過印度。處於印度北部和西部附近歷史上強大的民族幾乎都成功入侵甚至統治過印度。因此,印度人其實是極為複雜的構成。但為什麼無論什麼人,來到印度一定時間之後,就具有類似的性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自然會讓人想到是印度這地方的特定環境會造就印度這地方長期生活的人相應的性格。

研究歷史的一貫標準

當研究歷史問題時,我一貫堅持一個標準:不能去就事論事地討論問題。遇到一個歷史問題,就給出一個觀點。遇到另一個問題,又給出另一個原因,這樣的討論不是科學。科學研究的理論和規律一定得有普遍性,而不只是為解釋單一歷史現象。以上我們的結論如果僅僅是為解釋印度人,就難以保證其具有普遍性。因此,我認為不同歷史之間的比較(比較歷史學)不能當成一種邊緣性的方法,而應成為科學歷史學的最基礎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要研究印度人的以上規律,就得比較一下中國人等其他地方的人是否也是如此的規律——基本性格的形成受當地環境深刻影響。並且,也不能對每一個印度人不同性格找太多不同的原因,而是原因的來源越簡單,數量越少,就具有越強的解釋力。

環境影響的中印對比

將中國人與印度人進行對比研究是極為有趣的,因為他們之間的差別極為顯著,而越是顯著的差異,越是更容易找到差異的原因所在。

前面文章中我們提到,中國人歷史上時間觀念一直就特彆強。最終我找到一個最為有力的證據,就是中國人發現的24節氣。

現代科學對24節氣可以從地球天體運行角度給出精確的解釋。但是,如果單純看下圖的話,很可能讓人產生一個巨大的誤會:既然24節氣是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相對運動的位置造成的,那麼全世界都應該受到這個因素的影響。但事實上不完全是這樣,地球上不同地區所受的影響是差異極大的。24節氣是中國人在秦代就已經基本總結清楚的。如果讀者仔細琢磨一下這個事情就會感到震驚不已:1年是12個月,1年24個節氣就意味著每一個節氣時間長度居然短到只有2個星期!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對1年之內氣候的變化感受精確到如此程度!這當然可以解釋為中國古人的聰明,作為中國人很多比較喜歡這種解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必須得有一個測量學的基本前提條件:中國地理環境四季氣候變化顯著程度,的確是達到讓人可明顯感知的程度,因為2000年前中國沒有現代的溫度計等氣象測量設備。

二十四節氣與地球天體運動的關係

如果在印度、非洲或其他地區生活一定時間後就會發現,這些地方的一年內氣候變化遠遠沒有中國這樣地顯著和精細。在雨季就是雨一直不停地下,幾個月之內幾乎就感受不到氣候有什麼區別,時間就像完全停滯了一樣。有一個特定的英文詞叫「Monsoon」,它直接意思是指印度洋的季風,這個季風對印度的氣候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如果理解了中國人時間觀念為什麼那麼強,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印度人時間觀念那麼差了。

在農業社會,農作物的耕種是收成的關鍵。在中國的地理氣候條件下,因為四季的變化是如此地分明,各種農作物的播種、特定階段農作物管理、收成等時機都是極短暫的。如果在該播種的時間點上沒有把種子播到地里,來年就得挨餓。相比而言,在印度、非洲、菲律賓等地區,很多農作物的播種時間點是很長的一段區域。甚至可四季任何時間點播種,不停地生長,在這種情況下時間點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了,人做事拖沓一些也無所謂,甚至因農作物的稀缺性而得到鼓勵。因為如果在他人沒有種植的時間點你種了,等別人的作物都收穫完了以後,過了一段時間大家都沒了你的作物才成熟,因物以稀為貴而更顯價高,尤其是不可儲藏的蔬菜等作物更是如此。但中國人不同,在高度精準的自然氣候時鐘作用下,造就了大量特有的性格。

  • 時間觀念極強

特別勤奮,到了時間點你不幹該乾的活就沒吃的,就可能得餓死,能不勤奮嗎?

  • 較少受其他規矩的束縛

如果總是存在一個絕對壓倒性的時間點目標,其他一切規矩就不成為絕對的規矩了。到了該播種、該收穫的時候,你就得干這個事情,其他一切規矩你都得放下,得讓開。

  • 工作效率和速度特別高

時間管理在今天也是企業管理中提升效率的最主要方法之一。這種以時間點作為工作目標點坐標會導致非常高的工作效率。以上很好地解釋了中國速度為什麼如此之高,在全世界都無人可及的長期歷史原因。以後我們還會談到短期原因。

印度氣候變化的不清晰,在夏季的高溫酷熱,要麼就是持續不斷的雨季。在過去沒有空調的時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你只能坐在那兒不動,動多了就得被熱死。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重要的地理氣候特點

中國不僅四季分明,南北和不同地區氣候等條件差異也非常巨大。中國是世界農業史學界公認的全球三大起源中心(中東、中國、美洲)之一,在內部又可分出南部水稻和北部黍稷旱作等兩個農業起源中心,更細的農業起源中心甚至還可以區分出來。例如,北京農業大學王在德,陳慶輝在論文《再論中國農業起源與傳播》中,將中國農業細分出8個不同的起源中心。

  1. 西南古羌族塊根稻作農牧起源地
  2. 西北古羌族黍稷油菜旱作農牧起源地
  3. 中原華夏族粟芥旱作農牧起源地
  4. 東北遼河流域黃帝族黍粟豆旱作農牧起源地
  5. 黃淮流域少昊族粟稻魚農牧起源地
  6. 長江中游古三苗族(古越族)稻魚農牧起源地
  7. 長江三角洲古越族稻魚農牧起源地
  8. 珠江流域古越族塊根庭園農牧起源地

從一般性的人口與極限變動規律來說,當人口較少時,食物豐沛,人口會增長。但當達到人口極限點位置時,就可能會因冰期或其他因素導致社會大動蕩。在中國歷史上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一次大的社會改朝換代,導致人口劇降。但在這類天災人禍時期,中國人往往會採取逃荒方式避災。但逃荒也得有個前提:一個地方沒吃的了,其他地方因地理和氣候環境的巨大差異而很可能還有吃的。你總不能逃到一個同樣荒甚至更荒的地方去是不是?因此,中國歷史上因逃避災荒、戰爭災亂、相互征服進行遷徙的史事大量存在。雖然過去農業社會被學者們描述成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但事實上一到遷徙的時候,中國人就會經歷一次不同地區社會的相互混合。整個中國地區之所以很少民族文化的區分性,而出現單一的「漢族」,根本原因就在這裡。老是隔一段時間就像和面一樣混在一起攪合,然後就攪合成差不多一樣的了。「湖廣填四川」「廣東客家人來自河南」「苗族最早定居在山東」......研究中國歷史可以發現大量這類大遷徙的證據。

歷史上中國統治者往往採取類似今天戶口的制度去限制中國人口流動,這其實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流動性是何等之強烈。

人口的高度流動性,使得中國人不同農業起源地區的不同食物習慣經常進行混合。這就是為什麼中餐的品種來源如此之豐富的原因所在。即使在今天我們還可以直接見證這種混合的過程。在北京、深圳或上海去所謂的四川餐館吃飯,剛開始可能還比較正宗,過一段時間裡面湖南菜、東北菜、粵菜......全有了,而且慢慢地就會出現一些再也說不清算是屬於什麼地方的菜品。

中國歷史上人口總量的波動性,使得其在人口總量遠低於極限點時,生活會處於相當富裕的水平,這使越來越多的人以浪費點食物的飲食方式以展示自己的富足。而到了災荒年份,什麼都得吃,不同地區就不斷開發出新的可以吃的東西。這又強化了食物來源的豐富。

但印度卻非常不同,其歷史上雖然不斷遭受來自西北角的外族入侵,但一直存在所謂的「村舍」制度。就是人們基本上是完全不動的,印度人歷史上極少在不同地區間進行遷徙的行為。他們的房子要新建的話,就是把原來的房子拆了,原地新建一個房子。這種長期行為導致印度歷史上保存下來的文物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印度人自己很徹底地從地基上給挖光了。他們能形成大量不同語言的土邦國,也說明了其人口流動性非常低。印度歷史上也同樣會遇到各種自然災害,那為什麼印度人面對任何天災人禍處理方式都是坐那兒不動呢?原因只能是動了也沒用,你想去逃荒只能逃到一個更荒的地方。因為印度次大陸是一個大平原,一處遭災,處處遭災。坐那兒不動的話,活的時間還長點兒,別處一樣遭災,你去了照樣沒吃的,動多了只能是餓死得更快。有人曾以印度沒有戶口來攻擊中國人戶口制度,如果理解了印度文化的特性就會明白,這種觀點實在是外行到極點,戶口制度本身是非曲直先放一邊不說,在村舍制度下的印度根本就沒任何流動性,哪裡需要目的只是限制人口流動的戶口這種東西?

本來無一物

以這種完全不動的方式應對自然,你還能怎樣呢?這就會使印度在各個地方的人口數量長期處於接近極限點的位置,人與自然資源的關係長期處於極度緊缺的狀態。這就是印度人對外界任何能得到的資源總是採取吃干榨盡的方式。一旦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揭開幾乎一切印度人特有性格形成的奧秘,包括為什麼總是追求最低的價格,為什麼會對多一個新娘就索要一生的生活費,否則就會以燒死的令人恐怖方式來處理等等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特性。

那些因追求時尚和快樂而形成的特性,往往都浮華多變,而來自於生存極限點的長期逼迫形成的特性,就會顯得非常地深遠,厚重,甚至達到自己雖然都會按此方式行為,但卻完全不知曉其原因的程度。因此就會理解,為什麼印度人對靜坐從文化的最深處會有那麼厚重的情感。

長期面對極端的資源稀缺,甚至乾等著餓死的狀態,只能更多以冥想來應對一切苦難,將一切惡劣環境視若無物。因為你要是沒有這種本事的話,只能苦死了。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一個四句佛謁: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被我們當作很高深玄妙的佛學奧義去參悟。但如果一直是生活在中國,無論你怎麼修鍊也無法真正具備將世間視若無物這種功夫的,況且,如果是美好的樹木花草,幹嘛要對它們視若無物而不是去欣賞呢?

2005到2006年,我曾在中興孟買辦事處工作過近2年時間。當時的辦事處位置與孟買股票交易所只隔一條像墨汁一樣黑、味道也相當濃厚的馬希姆河,這裡已經算是高檔金融區,但附近就有一個很大的貧民窟。這個貧民窟現在雖然有少量變化,但總體上還在。當年每天只能穿過它旁邊的一條小路Sant Dnyaneshwar Marg去租的一個公寓做的食堂吃午飯。這條路上每天都有成群結隊的貧民窟孩子們提著小水桶過來方便,路上就像長了一片特殊的莊稼一樣地密集。從國內出差到孟買辦事處的中興員工走到這裡都會大為驚訝——怎麼會是這樣?這也太壯觀了。走路即得小心別踩上「地雷」,同時還得迴避一下視線,否則實在受不了。所以,中興國內同事如果是短期出差來這裡,我們一般不帶他們到食堂去吃飯。但長年在這裡工作的中興同事早已經視若無物,否則怎麼在這裡生活下去?

從GOOGLE地圖上拷貝的金融區旁邊的貧民窟圖片。照片上的河流是馬希姆河的一條支流Vakola Nala。真實河流里河水的顏色比上圖還要黑地更加純粹。

印度貧民窟的細節景象

食堂本無樓

街上亦無路

本來無一物

何處味道臭

長年工作在這裡的中興員工,早已經個個都進入這種「本來無一物」的大師級境界,何需修鍊?

惠能之所以寫出那個四句佛謁,是因為禪宗五祖弘忍法師要選接班人,就讓每個弟子寫一段佛謁,大弟子神秀寫道:

身為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這段話意識也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嘛!「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直接意識也就是「天天大掃除,保持環境清潔」。惠能認為神秀還是沒能領悟到真諦,於是寫出了前述的四句佛謁,這意思就是「掃什麼掃,你看看印度這地方能掃乾淨嘛?全當它不存在不就得了嘛」。

真正的對峙真的在洞朗嗎?根本就不是。對峙都不在這裡,何來對峙結束的結果?能有的結果也不在洞朗。洞朗一無什麼對峙,更無什麼結果,何來結果的輸贏呢?很沒有智慧嘛!

那些想通過這個表面的對峙折騰中國的人,被中國人給折騰回去了。討論對峙的輸贏,本身就不過是想藉此最後折騰中國一把,最後一個洋蔥瓣。從原來的大洋蔥瓣里都沒找出什麼東西,從這最後一個最小的洋蔥瓣里又能找出什麼?

如何確定誰輸誰贏呢?看起來好像很明顯,如果中國還在修路就認為中國贏了,如果中國沒修路了,就認為中國作出了讓步,中國就輸了。所以就有記者追問中方是否停止了在洞朗地區修路?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是這麼回答的:

  答:「中方已經表明,印方越界人員和設備已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為了守邊需要和改善當地軍民生產生活條件,中方長期以來在洞朗地區進行包括道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將綜合考慮天氣等各方面因素,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有關建設規劃。」

這問題一提出來,其實想都想得到會是一個雲天霧地但卻清清楚楚的回答。

關鍵問題是:如何去判斷中國還有沒有在修路呢?

說在修就在修,沒修也在修

說沒修就沒修,修也沒在修

既然你根本就沒法去區分,討論這個問題幹嘛?何用之有?況且中國需要立即、馬上、一定得展示出正在修路嗎?華春瑩回答的是「長期以來」就一直在修,而且特別注意是「綜合考慮」....然後做好「規劃」,你還能說什麼?

還有傳言說中國作為條件給了印度200億美元貸款。很快也有網友出來闢謠這是一個顯然的謊言。其實,就算我們認可真的有200億美元貸款,那按慣例肯定是購買中國廠家設備才能用的。我十年前在中興做印度市場時,中印貿易總額才剛過100億美元。僅僅中興一個企業從口行獲得的給印度通信設備貸款就有幾個億美元。2016年,單是印度從中國進口額就達到594.3億美元,對中國逆差為476.8億美元,銀行貸款又不是賠款,中國銀行是賺利息的,現在區區200億美元銀行貸款能算得上個什麼數嗎?是1年用掉還是3年、5年用掉?大驚小怪的。通過這種謠言能折騰到中國嗎?可以坦率地說,在正常貿易條件下,中方給印度的貸款本來就只會比這個多,絕不可能比這個少,如果算上中國銀行支持的信用證等那就更多了。這只是那些根本就沒做過國際貿易的人編出來讓人笑掉大牙的謊言。

如果一定要確定一個輸贏的話,唯一能確定的事情只是中印最後沒打起來,那些花了巨額代價極力想讓中印打起來的人肯定是徹徹底底地輸了,而且輸得痛徹心扉。對那些還在追究中印對峙最後結果輸贏的人只想說一句:嘿,哥們,最後一個洋蔥瓣都剝完了,還在裡面找啥呢?

洋蔥裡面什麼東西都不會有,也不可能會有任何結果,知道原因何在嗎?

因為洋蔥能消費的只有皮兒。

作者簡介

汪 濤

獨立學者,天使投資人,多家孵化器創業導師。

曾為中興通訊國際市場管理體系的奠基者,

現為北京數碼視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投資總裁。

著 作:

《通播網宣言》

《生態社會人口論》

《超越戰爭論——戰爭與和平的數學原理》

《實驗、測量與科學》

《即將來臨的糧食世界大戰》(即將出版)

《純電動拯救世界》(即將重新出版)

《科學經濟學——看見看不見的手》(即將出版)

微信公眾號:純科學

新浪微博@汪濤_純科學


推薦閱讀:

中國的憂患
印度軍隊撤了,問題解決了嗎?
剛剛,印度徹底癱瘓了,中國不戰而勝
印度滋擾中國背後的目的

TAG:中印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