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七軍,關羽一生最輝煌的戰績,真的是靠一場暴雨嗎?
關羽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
對於這場戰爭,《三國演義》說是關羽派人堵住了漢江的泄洪口,等到天降暴雨、漢水高漲的時候,掘開口子,放水淹沒了駐紮在曾口川的曹軍。如此看來,關羽智勇雙全,把天時地利運用的得心應手,不愧是一員名將。
然而根據史籍記載,這場勝利完全歸功於一場暴雨。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暴雨能敵十萬兵
對於建安二十年(公元219年)的這場所謂「水淹七軍」,正史的意見完全一致:水淹七軍是天公作美,不是關羽的主觀行動。
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
——《三國志·武帝紀》
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三國志·張樂于張徐傳》
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
——《三國志· 諸夏侯曹傳》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史家。對於很多歷史事件的描述,一旦有他認為真相不明的情況,他往往把同一個事件安插在不同的傳記,以完全不同、甚至相悖的記述去記載。比如有名的揮淚斬馬謖事件,在《王平傳》、《馬良傳》和《向朗傳》中表述完全不同。
對於水淹七軍是天氣因素而不是關羽的智謀作用,陳壽在多個人物傳記中的一致說法,證明是經過他考證無誤的,所以這個事情他覺得沒有任何懸念,才用了一致的說法。
除了曹操、于禁、關羽、曹仁的傳記對於水淹七軍的記載高度一致,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張作耀的《曹操傳》也認可了這個說法。
八月,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
——《資治通鑒·第六十八卷》
張作耀先生則是直接引用了《三國志·于禁傳》的說法。
對於這個事情,還有兩點佐證。一是于禁的軍隊被消滅之後,中原形勢不穩,曹操有意遷都,司馬懿和蔣濟勸說道:于禁的兵馬被大水淹沒,不是戰略戰術的失敗,對於國家的根本沒有什麼動搖。二是根據《襄陽縣誌》的記載,當時確實有一場罕見的暴雨,「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害稼」,就是指的建安二十四年的暴雨。
上述史實,說明水淹七軍是天災幫助了關羽,而不是關羽智謀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老將于禁為何栽了?
于禁是在曹操創業早期就跟從了曹操的老將、名將,被曹操稱讚為古代名將都不能超越的人物,與其他的張遼、張郃、徐晃、樂進被共同尊為「五子良將」。
那為何這樣的一位人物,會在幾十年戎馬生涯中栽在一場暴雨之中呢?
首先就是這場暴雨罕見,超出了于禁的預料。
根據《襄陽縣誌》的記載,在三國時期,整個襄陽地區僅有三次暴雨引發漢水泛濫。
建安三年(197年)九月,漢水溢,害民人。
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害稼。
魏太和四年(230年)八月,大雨霖30餘日,漢水溢。
34年間爆發了三次洪災,平均11年多一次,加上當時的資訊不發達,誰能記得呢?而且沒有氣象預警,這種暴雨根本無法預測。
而且於禁用兵向來以治軍嚴厲、軍紀嚴明著稱,觀天時、察地利並不是他的強項。
其次是當時的防汛工程差到難以想像,也超出了于禁的預料。
在曹操治理的北方,為了恢復生產,對於水利工程修建是相當重視的。而在荊州,水利和防汛則做得相對差很多。建安三年漢水泛濫的時候,劉表正在跟曹操打仗,以致於即便是爆發了洪災,也沒有修建防汛工程。
根據《襄陽縣誌》記載,襄陽段漢水防汛工程是六十多年後修建的。胡烈為襄陽太守,築石堤以防水患,這是史籍記載修堤的開始。胡烈是在曹魏景元年間擔任襄陽太守的,也就是公元260年至264年,已經是曹奐時代了。
防汛工程的落後,讓于禁栽了個大跟頭。
當然,把這樣一場天災歸功於關羽的智謀,自然是為了給關二爺臉上貼金。
但是這個移花接木的做法,也給關羽帶來了負面影響。當暴雨洪水來臨,關羽不是在人類共同的災難面前排危解難,而是落井下石干著禍害人命的勾當,其凜凜義氣的義又在哪裡呢?
推薦閱讀:
※簡析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之戰
※如何評價于榮光版的關羽?
※後人如何評價關羽的性格?
※文言志怪小說《暮客棧》之 關公借柳兵
※關羽:這*一*刻*我*無*心*戀*戰,只因哥哥把嫂子留給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