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之殤」 尼科波利斯會戰(1396)

公元1396年匈牙利國王,盧森堡大公西吉斯蒙德(Sigismund of Luxemburg )在西方十字軍聯軍的支持下,發起了了第二次保加利亞戰役,試圖從土耳其人的手中攫取東歐...(此前由於該大公的錯誤戰略,使得東歐盡數落入奧斯曼帝國之手)。

西方聯軍跨過多瑙河,攻克了兩座城市,殺光了駐守的土耳其軍隊(包括戰俘在內!土耳其人大為震驚),然後向中保加利亞最大的城市尼科波利斯(Nicopolis)前進。然而,之後西方聯軍緩慢的速度(十字軍的老弊端)使得土耳其人有充足的時間做出反應。奧斯曼蘇丹「雷電」巴塞耶特命令其駐歐洲軍隊在亞洲主力到來前不得擅自出擊,他自己則召集亞洲軍隊跨過達達尼爾海峽並最終在軍事重鎮安德里亞那堡(Adrianople,很諷刺的地名,這裡陣亡過一個羅馬皇帝...)集結起自己的全部力量。之後巴塞耶特率領軍隊通過強行軍逼近了尼科波利斯,當西吉斯蒙德的偵察騎兵發現土耳其人的時候,他們距離尼科波利斯只有不到一天的路程。

巴塞耶特的土耳其軍隊以及塞爾維亞盟軍的總兵力可能與之相差不大。但是他們彼此的兵力組成大為迥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局。

土耳其方面採用的是已經逐漸成熟並經受過蒙古人考驗的「奧斯曼軍事體系」

西帕希(Sipahi):奧斯曼土耳其從為數眾多的突厥部落中異軍突起並非偶然,除了出色的君主層出不窮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實行的Timar制度。Timar制度跟歐洲的封建制度非常相似,即土地被分成小塊(Timar)給領主,而領主們則為蘇丹提供軍事服務。然而,Timar制度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在早期(也是該制度最成功的時期),被分封的土地不具有繼承性。一旦土地所有者死亡,土地會被收回。地主的兒子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服軍役)來獲得新的土地。可以想像,隨著人口的增加(包括出生和外來人口的進入),就需要征服新的土地,成為一種征服的循環總之,這支封建騎兵是奧斯曼軍早期的主力,其中包括突厥傳統的使用弓箭的輕騎兵和身披鎖子甲使用長矛的重騎兵。

西帕希騎兵如果不能在戰場上表現卓越而退役,等代他們的會是相當窮困的田間生活---劍與土地的制度下,奮勇殺敵是最好的選擇。 無論是吃苦耐勞還是遵守紀律上,西帕希比他們的歐洲同行實在好太多了.... 歐洲的騎士老爺們仗著家世橫行四方當刺頭的時候,西帕希作為軍力被牢牢握在蘇丹手中...

圖2:1,土耳其矛兵,15世紀。2,西帕希騎兵,15世紀。3,土耳其重步兵(非耶尼切亞,後者此時尚以小規模弓兵組成)

近衛騎兵:沒有哪個君主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那些封建領主身上,一支自己掌握的近衛軍是必不可少的。近衛騎兵就是蘇丹自己掏錢組建的親衛隊(和西帕希不同,他們擁有更好的訓練和裝備,同時在財政上完全依賴蘇丹),其成員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兵種基本上完全是鎖甲重騎兵。

很多人錯誤的把西帕希和近衛騎兵混為一談,實質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耶尼切里近衛軍  Janissaries

  奧斯曼帝國軍隊中最有名氣的自然是大名鼎鼎的耶尼切里軍團,也被稱為「新軍」。其組建方式是從基督教村落裡面挑選7到10歲的兒童,送到軍營裡面進行10年的嚴格訓練而成。理論上不要求他們皈依伊斯蘭教,不過多數最終還是成為了伊斯蘭教徒。耶尼切里軍團是蘇丹的私人財產,或者說士兵實際上是奴隸。 在耶尼切里軍團出現的最初兩個世紀里,他們是蘇丹最可靠的軍隊,對於自己的主人具有無限的忠誠。然而跟歷史上其它類似軍隊一樣,隨著中央權利的衰落,耶尼切里軍團開始演變成king-makers,就像千年前古羅馬的前輩Pretorians一樣。 具有嚴格紀律的耶尼切里很少有逃亡的現象,阿爾巴尼亞英雄Scanderbeg大概是唯一有名的一個例外。而耶尼切亞如此忠心耿耿的原因除了10年的軍營訓練外,巨大的利益回報也是一個關鍵因素。早期的蘇丹們幾乎是習慣性的從耶尼切里軍團中挑選各級官員(甚至包括維齊爾---伊斯蘭國家的一種高官,大維齊爾幾乎是相當於宰相了)。統計表明在14,15和16世紀,三分之二的奧斯曼帝國grand viziers來自這些基督教奴隸們。正是這些錦繡前程吸引著耶尼切亞戰士們前仆後繼地戰鬥到最後一刻。由於訓練有素,耶尼切里軍團成為奧斯曼帝國軍事機器中最可怕的部隊。耶尼切里軍團的主體是使用弓箭的輕步兵,當然作為從小訓練的戰士,他們在肉搏中同樣是可畏的對手。然而,在1396年,耶尼切里軍團的規模還很小。在尼科堡戰場上,可能只有一支千人左右的力量,對戰局無法起到足夠的作用。 在中後期,耶尼切里開始使用火槍,同時隨著軍力的擴大,開始逐漸走向腐敗和墮落(早期的奧斯曼帝國正是通過血賦、額外的稅賦和組建兵團等方式同化掉了大量中東地區的基督徒。中後期許多穆斯林權貴將子嗣偽裝成基督徒送入,以求聞達.... 他們開始學前輩馬穆魯克操縱朝政,直至被忍無可忍的蘇丹剿滅...

圖2:1.沃伊尼克步兵,死囚兵?炮灰兵?來自被征服的瓦拉幾亞(特蘭瓦尼西亞,就是吸血鬼的傳說和德古拉大公那片土地...),1500年 2,耶尼切亞弓兵,1500年。(不要以為是弓兵,就可以在近戰上佔便宜了,事實上從小訓練的戰爭機器耶尼切亞作戰能力接近恐怖...)3,北非弩手,16世紀

後期的耶尼切亞多由身強力壯的高加索白人組成,他們也把持了奧斯曼帝國相當多的官位...不過尼科波利斯會戰時,尚由巴爾幹地區的基督教家庭被征血賦而來。

塞爾維亞騎兵  作為巴塞耶特的臣民,塞爾維亞王子斯特凡·拉扎列維奇率領的塞爾維亞軍也出現在尼科堡戰場上。其主體是歐洲式的封建重騎兵。塞爾維亞騎兵在巴爾幹地區頗有威名,是巴濟扎得手下一支強大的力量。不過信仰基督教的塞爾維亞人忠誠值得懷疑,巴塞耶特只有在面對匈牙利人的時候才能放心使用他們,因為民族仇恨在這裡會壓倒宗教認同。後來證明,塞爾維亞騎兵是一支完全可以信賴的強大部隊。(古代歐洲基督教時期的第六縱隊,塞奸?)

  除此之外,奧斯曼軍隊還擁有一些僱傭的(或者是跟隨軍隊搶劫的)雜牌步兵弓箭手和騎兵弓箭手,不過他們顯然不是主要力量。

  綜合而言,尼科波利斯戰役中的奧斯曼軍隊主體是典型的輕重騎兵混合戰術系統。這樣的部隊並不少見。一千多年前卡爾海戰場上帕提亞名將蘇雷那斯的那支部隊,一百多年前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在戰術角度上看,跟1396年尼科堡的奧斯曼軍隊沒有什麼分別。隨著強大的耶尼切亞軍團的崛起(補充了奧斯曼軍隊的短板---當世最強橫的步兵,同時提供了保持長期優勢的弓兵。),奧斯曼軍隊的戰術系統將更加完善,不過這是尼科堡戰役之後的事情了。

  歐洲聯軍方面, 除了作為主力的匈牙利騎兵,基督教聯軍當中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是來自西方的十字軍騎士。其中主力則是來自法國的騎士。6000名西方騎士僅僅佔到匈牙利騎兵總數的1/10而已,然而他們很可能是尼科堡戰場上戰鬥力最高的部隊。原因則是裝甲技術的發展。 新式的板甲取代鎖甲的革命發生在14世紀末到15世紀初。而西方的法國無疑是走在歐洲前列的國家。尼科堡戰場上的其他重騎兵,不論是匈牙利人還是土耳其人或者塞爾維亞人,都還在使用鎖甲。而法國騎士們則有可能已經裝備了板甲。早在克勒西和普瓦迪埃戰役中,最好的英國騎士的鎧甲跟法國人比起來「就象是叫花子」,而到1415年的阿金庫而戰役中,法國步行騎士們幾乎全部都使用板甲。1396年來到尼科波利斯的法國騎士們大多來自富有階層,因此也就更可能率先換裝昂貴的新式鎧甲。另一方面,處於百年戰爭間歇的法國人毫不缺乏戰鬥經驗。後來的戰鬥證明,儘管之前和之後都被英國人打的落花流水,法國騎士在面對東方的土耳其人的時候仍然顯示出強大的實力。

圖3:1,(匈牙利)庫曼輕騎兵(下馬) 1375年。2,阿爾巴尼亞戰士(弓手),14世紀。3,匈牙利封建騎兵 1350~75(匈牙利主力,標準裝備仍為鎖子甲) ---可以看出,匈牙利的騎兵組成與蒙古相似。

圖4:1,塞爾維亞步兵,14世紀(此時尚未被奧斯曼征服,與匈牙利世仇,會戰時塞爾維亞騎兵作為奧斯曼藩屬國進攻十字軍聯軍)。2,保加利亞(pronoia?無法譯出)騎兵 3,某位領主

(彼時的法國騎兵圖片實在難以找到,找來找去,都是勛爵和貴族的圖,不具有代表性...)

戰前部署

  巴塞耶特在抵達尼科波利斯以後,選擇了防守。他對地形非常熟悉,選擇了尼科波利斯以南4英里的一處高地,在陣地的兩翼都有可以隱藏預備隊的溪谷。巴塞耶特在主力的前面設下了三道防線:第一線是雜牌的輕裝弓箭騎兵,弓騎兵的後面是大量削尖的木樁組成的工事,而木樁的後面是大批的雜牌輕步兵弓箭手。在防線的後面,是奧斯曼的主力西帕希封建騎兵。而近衛騎兵和塞爾維亞重騎兵分別隱蔽在主力騎兵的兩翼作為預備隊。巴塞耶特計劃是用前面的那些雜牌軍作為誘餌引誘西方聯軍騎兵進攻,當敵方的騎兵在陷入混戰並被防線打亂陣型後再以以逸待勞的己方重騎兵發起三面衝鋒,分割並吃掉敵軍。而西吉斯蒙德也是一位有能力的統帥,他的計劃是先用自己的弓箭輕騎兵進攻,在掃清道路並且確定奧斯曼主力位置以後再投入己方強大的重騎兵。(如果這個計劃實現,雙方將是一場血戰,沒有任何一方有明顯優勢...)原先負責偵察任務並且在戰前發現土耳其軍的瓦拉濟亞王子John Mirtcha自告奮勇率領輕騎兵打頭陣,這正與西吉斯蒙德的計劃不謀而合。然而狂妄自大的法國騎士們拒絕了這個合理計劃。最終法國貴族老爺們丟下其他軍隊獨自走上了戰場,而被氣壞的西吉斯蒙德也顯然沒有緊緊跟上去的意思。戰鬥開始前,西方聯軍就自己先來了個內訌。

法軍騎士的覆滅

  勇猛魯莽的法國騎士直接向奧斯曼軍隊的第一道防線發起了進攻。第一線的土耳其弓騎兵在發射了兩輪箭雨之後就向左右兩側撤退,露出了之前由於視線被擋而一直沒有被發現的第二線木樁工事以及工事後面的第三線步兵弓箭手。運動到兩翼的輕騎兵則迅速組成兩個戰鬥群包抄法軍的側翼。至此法國騎士們正面被木樁所阻,側翼被包圍,並且受到三個方向的弓箭洗禮,可以說立即陷入了困境。 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尼科堡戰役的關鍵時刻,如果陷入不利的法國騎士們能夠後撤與匈牙利人匯合,則尚有取勝的機會。然而對於狂妄自大的西方騎士來說,會做什麼根本就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在偉大騎士精神的鼓舞下,已經殺紅了眼的法國騎士直接向那些正指向戰馬胸部的尖利木樁發起了衝鋒。許多騎士直接被釘死,更多的則被弓箭射倒,受傷的人不計其數。(法國人死性不改,19年後和英軍的阿亞金庫又重演了一遍悲劇...法國的騎士老爺們仗可以輸,傲氣卻是一點不少的... 而且真的很缺乏打仗的天賦,...)

  然而大部分騎士還是衝過了這些木樁(大約是從間隙穿過或者越過,也可能挑開了一部分木樁)。雖然衝過去的騎士完全失去了隊形,還是把第三線的土耳其輕裝弓箭手殺的四處逃竄。只怕這些本以為躲在木樁後面能很安全射箭的雜牌軍們做夢也想不到還有瘋子能這麼硬衝過來。 大約巴塞耶特也沒有想到幾千名法國騎士就突破了自己的三道防線,不過誘餌的任務也算是完成了。如今的法國騎士們不但傷亡慘重,隊形混亂,而且處於背對木樁的不利境地。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位於主陣地的奧斯曼主力---西帕希封建騎兵發起了衝鋒,於是雙方展開了一場殊死的肉搏。一方的長矛和長劍對上另一方的長矛,釘頭錘和彎刀,誰也不肯後退一步。最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儘管承受了慘重的傷亡,法國騎士卻擊退了這次進攻。然而尚未等他們有時間喘口氣重新組織一下,巴塞耶特又派出了自己最後的王牌。一直隱蔽在側面,身披鎖甲的近衛重騎兵向已經精疲力盡的法國人發起了側面攻擊。於是法國十字軍劫數難逃,被徹底打垮。許多人戰鬥到最後,只有極少數逃脫。 整個戰鬥過程中,西吉斯蒙德率領的基督教聯軍主力都沒有參與。可能因為戰鬥過於迅速,更大的可能是被激怒的國王決心讓法國人自生自滅,然後獨立進行自己的戰鬥。戰後法國人大罵匈牙利人是「叛徒」和「膽小鬼」,當然這個指責沒有道理,因為是法國騎士自己丟下主力前進,而匈牙利人在晚些時候勇敢的進行了自己的戰鬥。

  不過平心而論,不到6000人的法國騎士與10倍於己整個奧斯曼軍隊(除了土耳其人的盟軍塞爾維亞重騎兵)進行了交戰。直到巴塞耶特拿出西帕希近衛重騎兵後方才落敗,確實顯示了強大的實力。除了訓練有素外,先進的鎧甲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西吉斯蒙德雖然是不錯的統帥,卻缺乏王者的氣度。如果他能不計前嫌的緊跟在法國人後面發起進攻,只怕戰役結果將會改寫。很可惜,只是「如果」了。法國騎士雖然戰鬥力很高,然而卻是讓任何指揮官都頭疼的絕不肯乖乖聽話的「刺頭」,雖然平素自詡為高貴的貴族和勛爵,只怕在遵守紀律上尚且不如普通士兵... 這一點和同行西帕希騎兵比起來,差的簡直太多了... (一流的個人作戰能力,二流的指揮官,三流的戰略意識,決定了大多數時間,歐洲騎士只能在小說里繼續自己的「傳奇」,而面對蒙古,奧斯曼等外敵,呆板的傳統戰法毫無用處.... 此外,古代的歐洲在軍事方面相當不擅長學習。他們的對手奧斯曼帝國從阿拉伯人那裡完整的學習了歐洲的軍事制度,而歐洲對對手卻所知甚少... )

拿破崙曾說過,一個法國騎兵絕非一個馬穆魯克(古代埃及騎兵)的對手,而十個法國騎兵堪堪與馬穆魯克平手,一千個法國騎兵,卻可以戰勝1500個馬穆魯克---由此誇耀法軍的紀律與訓練的重要性...不過在1396年,這句貶低之言可以原封不動的送給裝備戰力都佔優卻沒有紀律的法國騎兵。

匈牙利騎兵的進攻

  據記載,西吉斯蒙德率領匈牙利騎兵向戰場開進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受傷和無主的戰馬迎面而來,從而昭示了前哨戰的悲劇。西吉斯蒙德並沒有退縮,而是率部奮勇投入了戰鬥。實際上這時候的局勢對西方聯軍並不算糟糕。土耳其人的三道防線都被擊破,原先隱蔽的西帕希近衛騎兵作為一支伏兵的作用也已經不復存在。奧斯曼軍隊只能匆忙重新集結起來準備面對兵力與自己不相上下的基督教聯軍主力。 西吉斯蒙德的匈牙利騎兵直接從正面發起攻勢,輕易的打垮了勉強集結起來的雜牌輕步兵弓箭手們,然後與奧斯曼騎兵(應該包括主力西帕希封建騎兵以及近衛重騎兵)正面交戰。激戰正酣之時,匈牙利軍隊突然遭到大批身披鎖甲重騎兵的側翼突擊。這當然是巴塞耶特留下的最後一支伏兵,即Stephen Lazarevitch率領的塞爾維亞重騎兵。西吉斯蒙德的軍旗倒下了,匈牙利人潰逃了,最先逃跑的是Voivode Mirtcha的瓦拉濟亞人。匈牙利軍隊逃回營地,然後直奔停泊在多瑙河邊上的補給艦隊,人人都想著逃命,幾乎是一潰千里,被殺的被殺,淹死的淹死,被俘的被俘。戰前強大的匈牙利軍主力在一天中煙消雲散。

尾聲

戰鬥結束後的第二天,可能因為被本方的慘重傷亡激怒,同時作為對之前西方聯軍屠殺奧斯曼戰俘的報復,巴塞耶特命令殺光所有的戰俘,只留下John of Burgundy和其他少量顯赫貴族以便換取贖金。數千人在這些高級戰俘的面前被砍頭,後者則被強迫觀看這一血腥場面。而當大約超過1萬人被屠殺後,巴塞耶特改變了主意,命令將剩下仍舊為數眾多的倖存者賣為奴隸。在尼科堡戰役中,土耳其一方勝利可謂合情合理。巴塞耶特得表現了出色的指揮能力。預設戰場,在主陣前精心設置三道防線,在側翼布置兩支伏兵,無一不顯示其老謀深算之處。事實證明,儘管法國騎士的戰鬥力可能超過了巴塞耶特的預期,最終卻是那兩支伏兵先後兩次決定了戰役的結局。

至於西方聯軍就乏善可陳,西吉斯蒙德最初的計劃也算是不錯,卻由於內部矛盾未能實現。整個戰役中,基督教軍隊只是一味的正面硬攻,加上內部未戰先亂,失敗自然不可避免。尼科波利斯戰役是長達百年的土耳其—匈牙利之戰的第一幕,本來也完全可能成為最後一幕。因為匈牙利軍隊的精華在尼科堡幾乎全軍覆沒。若非巴塞耶特對亞洲事務的異常興趣,匈牙利的乃至整個基督教東歐的前景都將十分黯淡。然而巴塞耶特似乎更關心征服小亞細亞的那些塞爾柱突厥酋長們。而他在東方終於激怒了另一個更強大的災星 「跛子」帖木兒。奧斯曼帝國被征服,內亂數十年,若非如此,恐怕匈牙利難逃覆滅的命運...

尼科波利斯會戰被廣泛視為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覆滅,十字軍在尼科堡的失敗使保加利亞的希望幻滅。這也是十字軍最後一次東征。損失慘重使得十字軍東征划上了一個相當恥辱的句號。此次參戰的無數歐洲名門的貴族騎士死傷慘重,只有少數人得以逃脫,而他們顯赫的戰旗和家徽都成了奧斯曼帝國的戰利品...

土耳其人在尼科波利斯的勝利使以後歐洲人聯合抵抗土耳其人的信心喪失,土耳其人得以繼續對君士坦丁堡施壓,並牢牢控制著巴爾幹半島,對中歐的威脅更加明顯。

此戰之於歐洲,猶如恆羅斯之戰之於大唐... 失敗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雖然短時間內尚無體現... 拜占庭企圖緩解壓力的幻想破滅了,而歐洲諸國也忙於內鬥,再無力發起東征(英法百年戰爭臨近),中歐開始逐漸伊斯蘭化,為日後波黑戰爭的人間煉獄埋下了伏筆... 全軍盡墨的匈牙利如果不是因為走了好運,恐怕「基督之盾」(匈牙利的讚譽和美名)就要變成「真主之盾」了...最大的得利方毫無疑問是巴塞耶特一世,然而他放棄的唾手可得的中歐,將目光投向了亞洲...然世上並未永恆的勝利,他的榮耀與威名終結于于1402年的安哥拉之戰。

-----------------------------------------------------------------------------------------------------------

舊文一篇,微調後發布以饗大家。今晚假如寫不完塔縣紀行,那麼至少這一篇可以在公眾號發布。

-----------------------------------------------------------------------------------------------------------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JMGk3bzB6RTBoR3RyUWpBOXgweA== (二維碼自動識別)

「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這裡是元狩四年,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元狩四年,與我一起品味歷史。


推薦閱讀:

紀念抗日戰爭平型關會戰80周年:為什麼要打這一仗
現在1小時打遍全球的美國,曾是忘恩負義的「豬隊友」
腦洞,如果太平洋戰爭沒有爆發
神風之外,蒙古對日本第一次入侵實錄(完)
改變歷史的時刻——宋蒙釣魚城之戰淺述(下)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