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石維加:中國書法的哲學意蘊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審美表徵。它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呈現出華夏審美人格心靈世界,並以其特立獨行、源遠流長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自殷商以降風格紛呈:秦漢之古拙、魏晉之風韻,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態、明清之朴趣。進入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書法開始向現代轉型,出現了新的藝術氣象和審美範式。如今,中國書法以其深蘊的精神魅力產生了世界性影響,不僅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影響,而且西方藝術家也開始學習、關注和研究書法。

中國書法是中國美學的靈魂。意趣超邁的書法表現出中國藝術最瀟洒、最靈動的自由精神,展示出歷代書家空靈的藝術趣味和精神人格價值。正是書法藝術這一獨特的精神魅力,使之在眾多的東方藝術門類中,成為最集中、最精妙地體現了東方人精神追求的東方藝術。

一 、線條飛動:書法藝術的本體特徵

書法是線的藝術。它具有一個由線啟象(墨象),由象悟意(意境)的本體結構。

書法的線條具有生命律動感。這種點畫線條不是板滯的,而是靈動的。線條是人創造出來的抽象性符號。它脫離開了具體的事物圖景,卻又是為了表現宇宙的動力和生命的力量,為了表現「道」而與普遍性的情感形式同構。因此,中國書法線條依於筆,本乎道,通於神,達乎氣。這是一種以剛雄清新的生命為美的書法美學觀,一種以書法線條與天地萬物和人的生命同構的書法本體論。

書法線條具有抽象性。書法受文字筆劃和字形結構的限制,只能在不改變文字筆劃和字形結構的條件下去呈現美的意象。這就要求書法對形態美和動態美的表現,應該比繪畫更集中、更概括,使人能夠聯想更多的具體事物所共有的審美特徵,而不局限於某一具體事物。 張懷瓘稱 書法為「無聲之音,無形之相」,指出書法的點劃結構能引人聯想,是現實美的抽象化的符號。

作為人對世界萬物審美性抽象的線條,在其象徵功能方面直接是人的情感的跡化。線條(心畫)可使書家情感跡化而稟有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這種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的流動不息,使得線條成為時間的、節律的、大化流行的寫照。

書法以線條為其生命。線條作為書法藝術最精純的語言,表徵出老子美學思想中「為道日損」的根本精神。書家對宇宙作「俯仰往返,遠近取與」的觀照,用靈動的線條表現大千世界,從有限中領悟出無限,化實象為空靈,以生動的與道相通的線條勾勒文字形體而呈現心靈,傳達一種超越於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思想、飄忽即逝的意緒和獨得於心的生命風神。線條飛動飄逸,綿延搖曳,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墨氣四射,四表無窮,臻達生命的極境。

書法線條美所具有的概括性,要求欣賞者靜觀默察,反覆玩味,從對萬事萬物的不具體描繪的點劃和字形結構中,體會現實形態美和動態美,以及書法家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書法線條不是僵直的,而是流轉飛動的;不是平面的,而是寓於立體感的;不是單一色彩的,而是層次豐富的。

書法線條「為道日損」的美學意義在於:在「致虛極」、「見素樸」、「 損之又損」中,將空間時間化,將有限無限化,將現實世界的一切都加以凈化、簡化、淡化,而成為「惟恍惟惚」的存在。書法不必應言,不必具象,而僅以其一線或濃或淡或枯或潤的遊走的墨跡,就可以體現那種超越於言象之上的玄妙之意與幽深之理。這種忘言忘象至簡至純之線,貴在得意、得氣,而指向終極之道。這正是張懷瓘所說的「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樂,無形之相。」(《書議》)線以見道,墨以呈氣。表現情思,體驗化境,融生命本體存在之意而非外在物象形跡於筆墨線條律動渾化之中,不拘滯於形跡而忘形忘質。這種以線條表意明道,以簡略之跡傳神造境的觀念,正是中國書法指向幽深之境的美學精神之所在。

更深一層看,中國書法之線關乎人的心靈,使人生在書藝之中成為詩意的人生。「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劉熙載《藝概》)生命是自由的不斷展開的過程,而書法是生命創造活動中最自由、最簡約的形式。書法通過點線的律動,成為揭示精神世界的「有意味的形式」。書法藝術不斷開啟著時代的人的審美本質的新維度,並使其心性自由地隨精神的解放,而在黑白書法世界中不斷展開和美化。

二 筆意墨象:書法藝術的精神跡化

書法線條之美在於用筆用墨。筆意墨象使中國書法成為一種精神形式,一種「意向性」結構。可以說,書法作為時空拓展的精神跡化的蹤跡,是由筆勢、筆意、墨法和心性共同完成的。

筆意墨象之美是書家情感哲思之意與線條運動之象的統一,是書家在線條中融入情緒意態而形成的獨具個體性格的書法線條符號意象。這種統一不是在心中之意和象的整合上,而是心中之意物化在外在的線條流動上,即經線條藝術媒介化了的藝術意象,或物態化了的書法藝術體驗。

筆意墨象使書法線條隨時間展開而構成空間形式,又使人於空間形式中體悟到時間的流動。這種時空的轉換使點畫線條、結字排列和章法布局產生了無窮的變化,呈現出種種審美意趣,使書法超越了單純字形,而成為具備筋骨、血肉、剛柔、神情的生命意象。

筆意墨象將意味融注在形式之內而造就出書法的力勢、節奏、氣質、韻味。這是一種在書法線條的輕重疾澀、虛實強弱、轉換頓挫,節奏韻律中融入書家天趣神韻、個性情意的「人法雙忘」的境界,一種在線條點畫之「形」中,滲入書家精神、悲喜等審美意向性的「以意造象」、「因象寄意」的過程。

筆墨意象融萬象為意,它呈現在線條疾澀、墨色枯潤之中,呈現在「如綿裹針」、「渴驥奔泉」中,表現在「顏筋柳骨」和「鐵畫銀鉤」中。

筆意墨象產生審美意味之美,這是書法由實用性向藝術性轉化的節點。它主要由筆意和書家心性所構成。筆意指書法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書家在意匠經營和筆劃運轉間所表現出的神態意趣和風格工力,集中體現出書家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成功的書法作品是書法家「心手達情,書不妄想」的結晶。書法家並不拘泥用筆,死擬間架,而是變化多端,巧存心意。字、行、幅各個部分互相對比照應,形成一個多樣統一、和諧優美的整體。欣賞者能夠從墨跡線條的變化中,充分領悟書家內在的思想感情,從書法作品豐富的精神內涵中把握書意,感覺到一種激動、鼓舞的力量,這是書法欣賞中由形悟意的審美與一般由形知義的認字的本質區別。

筆意是生成書法獨特氣韻意味的關鍵,而「筆斷意連」是其根本的審美要求,「心手達情」是書法藝術魅力得以呈現的創作形式。筆斷意連指書法藝術作品中點劃雖斷而筆勢承續的整體勢態。草書如果只有相連的筆道而無頓挫勁健的筆劃,便顯不出蒼雄軒昂,而成為春蚓秋蛇之扭結;楷書如果僅有筆劃頓挫,無顧盼靈動的體勢,就不能表現奕奕神采,而像「運算元」一樣呆板。在一字之中,「筆斷」使線條起止有變,「意連」使結字啟承分明,相互照應謹嚴,氣貫不斷,方可呈現韻律美和意境美。

墨象是書法審美的重要內容。線源於道,墨生於氣。筆中有墨,墨中有筆。以筆縱線,妙在以線達情,用墨取象,妙在墨盈攝氣。書法尤重墨的審美韻味。筆意墨象為上的觀念是老莊美學「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思想的體現。在書法世界裡,用墨已不僅僅是一種技藝,而成為一種書境,一種人生意趣高下的投射。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一墨之色,蘊萬象之本。

墨法生墨象實為書法之大要:化實為虛,以呈現吐納宇宙之氣;走筆成韻,以臻達意冥玄化之境。

墨象墨韻構成書法作品的鮮活生命。書法講求筋骨血肉的完滿,水墨就是字的血肉。只有水墨調和,墨彩絢爛,才能達到筋遒骨勁、「血濃」「肉瑩」的審美要求。枯濕淡濃,知白守黑是墨氣氤氳的關鍵。潤可取妍,燥可取險,潤燥相雜,才能顯出筆墨流潤的氣韻美。歐陽詢說:「墨淡則傷神彩,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八訣》)書法本於筆而成於墨,用筆穩實則墨色凝聚,用筆輕飄則墨色浮泛。濃墨渴筆,水暈墨彰,都能顯示出書法作品鬱勃生命的顯現;而墨色清散,墨氣裊然,是書法作品虛實相生終歸於大化的寫照。墨實處為萬物所生息,空白處任靈氣之往來。

中國書法藝術精神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維度。書法是一種超越表象模擬而直指心性的藝術,在意象的抽象線條中展現出人的胸懷襟抱。中國書法正是在這一點上與心相通(「書者散也」),與道相通(「以形媚道」),與人生相通(「書人不朽於千古」)。書法即書道。目擊道存,境界全出。

中國文化精神是中國書法藝術精神的基石。文化傳統貫注在藝術生命之中並不斷揚棄,不斷汰變,不斷吐納,不斷創新。正惟此,中國書法才能在幾千年發展史上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在鑄造中國人文精神和詩性人生方面,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痕,並必將在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為重鑄華夏審美人格和藝術精神而展現新貌。

中國文字的毛筆書寫,竟成為一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深的書寫性藝術,古今法帖名碑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

中國書法是一種體驗生命本體的審美符號。它浸淫於中國古老的哲學美學之中,在筆飛墨舞的音樂律動中完成一種對時空審美形式,而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並為洞悉中國文化精神和華夏哲學美學品格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文化視界。

中國書法是人生境界和生命活力的跡化,是最具東方哲學意味的藝術。在全球化文化轉型時期,中國書法必將煥發新的光彩。


推薦閱讀:

學書法,先學硬筆書法好還是先學毛筆書法好?
居然用八分鐘來講怎麼執筆?!
黃庭堅行草書欣賞《公以道安帖》然細察其運筆、結體, 皆一脈相承
混了多年的書法圈,各種派系的撕逼大戰,看得我良心都痛了。
有人說,開始學書法最好不要學《蘭亭序》,你怎麼看?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