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燒是怎麼回事?

人類是一種恆溫動物,正常情況下人體腋下溫度在36~37攝氏度之間,而口腔溫度或肛門溫度要高0.2~0.5攝氏度。在這樣一個狹小的溫度範圍內,人體內的各種生物成分才能保持適當的活性,保障體內的各項生物化學反應得以正常進行。為保證身體始終處於這樣一種近似恆定的溫度,人體有一套精密的體溫調節系統。

  我們的身體既要不斷的產生熱量,同時還要不斷地散熱。人體產熱活動主要包括基礎代謝,食物特殊動力作用和肌肉活動所產生的熱量,基礎代謝指人體用以維持生命的所有器官的基本能量需要,如呼吸、心跳、血液輸送、腺體分泌、排泄等都會產生一定的熱量;食物特殊動力作用指由於進食引起的產熱量有額外增加,其具體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肌肉活動時消耗的能量除克服各種阻力做功外以外其餘的均轉化為了熱量。人體的主要散熱是要是通過皮膚,皮膚散熱的方式有汗液蒸發、對外熱輻射、熱傳導和對流散熱;另外通過呼吸、排尿和排便也可散失一小部分熱量。通常情況下,人體的產熱量和散熱量是保持平衡的,無論是產熱出現異常,還是散熱出現異常,身體溫度都會出現變化。

  如果人體的產熱大於散熱時,身體的溫度就會升高,當溫度升高至正常值0.5攝氏度以上,就成為了一種病理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熱,這種情況是由於在某種物質的作用下,位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了。這個體溫"調定點"上移的概念也是經過了長期的研究與實現的基礎上才被認識的,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發熱是體溫調節功能紊亂的結果,直到19世紀Wunderlich和Lieber-meister才認識到,人體發熱狀態下機體的體溫節功能並沒有障礙,只是重新調定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在新的平衡溫度下進行調節,後來這一結論得到了很多科學家的實驗驗證。研究證實多種物質能夠引起發熱,並且發現位於大腦內一個叫做下丘腦的地方是身體產熱和散熱的最高指揮部,即,體溫調節中樞。科學家們曾給下丘腦前部受損傷的動物注射致熱物質,但並未引起發熱反應,這說明下丘腦前部區域與發熱有聯繫;在過去10多年,神經解剖學和生理學研究還發現下丘腦和棕色脂肪組織之間存在著重要的神經聯繫,當致熱原作用於下丘腦前部體溫調節中樞神經元時,脂肪分解就會增加,同時產熱增多而導致發熱。隨後的一些實驗發現,在下丘腦的視前區存在著熱敏神經元和冷敏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局部溫度升高和降低時就會發生神經衝動,從而調節散熱和產熱反應,以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維持正常體溫。

  我們把一切能引起體溫升高的物質均稱為致熱原,分為外致熱原和內致熱原。外致熱原包括細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螺旋體等微生物,以及某些藥物等,外致熱原多為大分子物質,特別是細菌內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而是通過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使其產生並釋放內源性致熱原;內致熱原也叫做白細胞致熱原,如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和干擾素等,它們可以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使調定點上升。如,我們得了流感引起發熱時,感冒病毒就是一種外致熱原,它通過激發內致熱原作用於下丘腦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從而導致了人體發熱現象。故,發熱並非是單一的體溫升高,而是由致熱性細胞因子介導機體一系列生理、內分泌、免疫功能激活的綜合反應。

——呂艷朋,2013年8月20日
推薦閱讀:

發燒後,捂一身汗就能好嗎?

TAG:發熱 | 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