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米蘭設計周落幕,世上還有什麼設計展好看? | 【設計之癢】聊聊設計展(下)

很多人把所謂自然風格和輕設計趨勢理解成為一種文化潮流,我個人不是太認同這種觀點,在我眼裡,這樣的潮流是受到了更大的經濟層面的影響,它們是受限於經濟發展而被動發展出來的一種產物。

前兩期我們從「設計上海」開始,把上海和國內的比較重要的設計展和大家聊了聊,正好,我們提到的米蘭設計周在前不久隆重登場。以米蘭傢具展為主的這場設計活動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設計展,我們這期就從米蘭展出發,看看世界上還有哪些值得一看的設計展。

--------------------手動分割線--------------------

米蘭傢具展最初在幾家頗有遠見的義大利傢具企業的推動下於1961年創辦,其所在的隆巴蒂大區在義大利經濟最為發達,手工家具行業在全國也最為興盛,坐落於義大利北部的地理位置,使其與其他歐洲國家比較接近,因此米蘭成為了當初舉辦傢具展的最佳地理選擇。

1961年,第一年參加米蘭傢具展的人數為12,000名;而到了2016年,則有37萬名觀眾走進了傢具展。在我記憶中,最火爆的一年參觀人數達到40多萬人。記性好的朋友可能還記得,我們在上期中說到舉辦了22年的上海國際傢具展覽會,到2016年的參觀人數是11萬多,米蘭展翻我們3倍還多,再想想我們中國這人口基數,義大利又什麼人口基數,影響力可見一斑!

參觀人數眾多也讓米蘭的酒店在設計周期間一房難求,漲價3到4倍,圖為某酒店官網的設計周背景圖

隨著義大利家居行業的發展,米蘭展漸漸成為整個行業的風向標,同時逐步變成了世界第一大家居展會。展會的內容從簡單的傢具展,發展出了燈具展、衛浴展和辦公傢具展等一系列相關展會,逐漸形成了「設計周」的概念——米蘭設計周舉辦期間,除了最核心的米蘭傢具展,全城大約會有200-300個相關的設計活動。

今年的米蘭設計周就分為了7大展區,除了國際傢具展外,還包括了米蘭大學、托爾托納區、布雷拉區、米蘭三年展、文圖拉·蘭布拉特區、威尼斯門/中央區。這樣的方式就如同我們上一期談北京設計周的時候講的,能讓整個城市、乃至整個義大利、整個歐洲最尖端的設計集中亮相,而且更加貼近平民百姓。讓米蘭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設計海洋,無論你走到哪裡都能與設計扯上關係。

我們PHAIdesign在最近的每周設計點評中也分享過一些今年米蘭設計周上的亮眼作品,不妨再來欣賞一番。

由日本設計工作室 nendo 打造的 Flow 傢具系列

COS與來自倫敦的設計工作室studio swine 合作設計的裝置「new spring」

米蘭傢具展上亮相的全新澳大利亞傢具品牌SP01

關於米蘭設計周,我在2011年——米蘭設計周舉辦50周年的時候應《藝術設計》雜誌約稿,寫過一篇文字,詳細地聊過米蘭展的前世今生,也展望了一下未來。我也將這篇文字作為副條一起發布,大家可以參閱一下。

--------------------手動分割線--------------------

米蘭設計周落下帷幕,那世界範圍內還有哪些比較主要的設計展值得一看呢?

倫敦設計節

首先推薦的是很有節日氣氛的倫敦設計節。倫敦設計節的組辦方式是以倫敦現有的設計活動為基礎,由上百場活動和展覽組成,這些活動和展覽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機構舉辦,整個設計節所有的展品都是免費供公眾參觀。

2016年倫敦設計節作品——The Smile by Alison Brooks and ARUP 2

應該說倫敦設計節的包容性和其他世界上的設計展會比起來更強,它跨越了汽車、家居、裝置、時裝、數碼、建築等30多個不同的設計和藝術的領域,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設計活動,比較像一場文化節日,這樣一來有個好處是我們能在公共空間看到許許多多讓人瞠目結舌的裝置作品。

Focus/16 at Design Centre Chelsea Harbour

倫敦設計節的時間通常在9月。對上海的媒體和觀眾來說可能要分身乏術了,記得去年9月,前兩次提到的上海一堆展覽都在進行,結果好多媒體辦公室都沒人了,又要跑上海這邊的展覽,又要派小分隊去倫敦。今年不出意外,也會如此。

法蘭克福家居展

法蘭克福展歷史特別特別長。早在12世紀,來自歐洲各地的商人們就在法蘭克福的羅馬人市政廳和門前的廣場交易,1240年,腓特烈二世批准了法蘭克福首個秋季展覽會。二戰之後法蘭克福展覽越來越往專業領域發展,我們所熟知的比如法蘭克福車展、法蘭克福書展,當然還有法蘭克福家居展。

羅馬人市政廳(二戰後重建)

法蘭克福家居展是歐洲非常重要的一個設計品展會,它的理念是「貼近生活必需」——12世紀大家交換的就是生活必需品嘛,因此法蘭克福展和米蘭展比起來,風格更加親民,定位區別很清楚。

法蘭克福家居展現場

法蘭克福家居展一般在3月舉行,而在世界各地不同時間會舉行一些子公司展會,比如我們上一期提到的時尚家居展和東京家居展。

DMY設計節 & 慕尼黑設計周

德國除了法蘭克福家居展,還有兩個活動各有特色。首先是柏林的DMY設計節。2003年以前,這個設計節和藝術節一起舉辦,同在5月,因此也被稱為「柏林五月」,我們在前幾期也提到過。2003年之後,設計節和藝術節分開,延後到了5月底至6月初舉行,叫做「DMY設計節」,就是Day Month Year的縮寫,創始人取這個名字是為了讓大家把「平日每天的日常設計」都展示出來。

歷年DMY設計展現場圖

另外一個活動是慕尼黑創意設計周(MCBW),這個展每年3月左右進行,都能吸引很大規模的參展商。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MCBW的主辦方之一是IF獎,而IF獎具有的全球影響力,中國稍微關心點設計行業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所以有這樣的背景,MCBW就能成為很多一流品牌和企業的舞台。

慕尼黑創意設計周上MINI展示其發展過程

有意思的是,這兩個設計展的風格,正好反應了兩座城市的特點。大家一定還記得冷戰這回事吧,這段歷史讓柏林成了東西方思想文化政治衝突的中心點,而工業發展卻停滯不前,這也讓冷戰結束後的柏林房價房租都很低。因此柏林牆倒塌後,大批年輕人湧入柏林,年輕人帶來了玩樂、派對,也催生了藝術、設計,以及亞文化。DMY設計節反映出來的大多就是年輕的獨立設計,這些設計不那麼成熟,與產業的結合併沒有那麼好,但每年都不乏非常驚艷、富有趣味的東西。

慕尼黑完全不同,是德國的經濟重鎮,輻射的整個巴伐利亞大區在德國的經濟地位非常重要。我們熟悉的西門子、寶馬、安聯……都在慕尼黑,光這三個巨頭就足以讓人想像MCBW會是多麼具有產業性、專業性,和國際影響力的展會。

Design Miami

美國其實並沒有比較重要的、全國性的設計展覽會,我們仔細想一下,也會發現美國並沒有很厲害的家居類品牌,或是設計產品的品牌,我們所了解的那些「美式設計」也比較像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風格,而當代意義上設計行業在美國好像並沒有歐洲那麼繁榮。這可能是由於美國有很好的技術性產業,比如汽車製造,而相比之下,家居設計類很難像義大利那樣成為一個支柱性的產業吧。

值得一提的是Design Miami——設計邁阿密。雖然規模和歐洲那些展會比起來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近幾年風聲越來越大,展出的作品中也不乏佳作,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上升趨勢很明顯的展會,而邁阿密的多文化背景也讓Design Miami能容納更多元的設計潮流。

Design Miami

Design Miami每年2月進行,2月的邁阿密和北半球大部分地區比起來要舒適的多,如果去看Design Miami的話,順便度個溫暖舒適的寒假也是不錯的選擇。

北歐 & 日本

這兩個地區的設計類展覽特別得多,而且都以小型、專業為主要趨勢。

IKEA把北歐設計帶到世界各個角落,瑞典和丹麥都成了設計愛好者的潮聖地。丹麥和瑞典都有很多不錯的設計展,包括由美術館、設計陳列室、畫廊舉辦的主題展,規模以小型的為主。比較集中的有斯德哥爾摩設計周,通常在2月開展。關注北歐設計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斯德哥爾摩設計周

日本作為亞洲的設計大國,設計展多得數不過來。比較大型的有東京國際設計製品展、東京國際禮品展、東京設計周、東京設計精品展……還有各種手工藝展,一年當中幾乎什麼時候去日本都能碰上設計展,這也是日本文化產業比我們強許多的一個表現吧。

東京國際禮品展

東京設計周

--------------------手動分割線--------------------

「聊聊設計展」總結

三期以來,我們從「設計上海」出發,聊到世界範圍內的設計展會,期間也穿插了一些我對設計與城市、與歷史、與普通人生活的關係的一點思考。最後,作為這三期「設計之癢」的總結,我想回到「設計展」這個命題,從這個貫穿三期的場景中,談談「設計」與「經濟」的關係

其實我們從第一期講「設計上海」開始,就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需不需要那麼多的展?

先說觀眾方面,世界上有那麼多設計展,我們觀眾能看完的有多少?作為設計師,說實在的,我也沒有信心能把這些羅列的設計展都跑一遍。很明顯,要看完的話,也只能以後仰賴VR技術的繼續發展了,不然對時間、金錢、體力都是巨大的消耗。

更有意思的是設計層面。設計類產品是屬於耐用類消費品,大家都會隔斷時間換衣服,男孩子可能一個季度,女孩子更頻繁些。但是幾乎沒有人會說,我每年換沙發!換吊燈!除非正巧你每年搬家,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家居產品的使用壽命非常長,我們中國城市可能因為房價貴,租房的群體搬家頻率多一些,傢具更換還會頻繁些,在歐洲,家裡用了好幾十年的傢具很常見,家居類產品的使用壽命很多時候比汽車還長。

同樣,從銷售角度來說,汽車也屬於耐用消費品,但汽車每年都會推出改款,幾年會推出一個全新款,一個款式的生命周期一般都在5年以內(這其實是由模具的壽命影響的);但是家居設計類產品的銷售周期往往是用五年、十年來計算的,甚至有銷售超過百年的神作——誕生於1859年的「Thonet椅子」!因此設計類產品可以算是超長使用壽命類型的產品了。

Thonet No. 14 椅子

這麼看,觀眾跑不完那麼多展,產品更新本身又不那麼有必要,那何必為這些設計產品辦那麼多展會呢?

我認為,應該反過來看,那就是——新的設計如何能成為暢銷的經典?這就需要一個試錯的過程。沒有哪個品牌能預測說,自己的產品一推出就能賣100年,那就只有通過每年不同的展覽,來亮相自己的新產品,讓產品接受市場的檢驗,讓新設計擁有成為經典的可能;同時也會推出更多頗具顛覆性的新品,這些更新換代的產品也從精神層面上暗示大家可以考慮跟上潮流,替換傢具。

我們從歷史的角度,觀察設計新品的質量,或者迭代的推進,我覺得有兩個算得上「黃金」的年代,一個是20世紀20年代前期,另一個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現在仍然在銷售的設計經典,多數都來自這兩個時期。我們推想一下原因,就會發現,這兩個時期都是緊跟著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經濟繁榮。經濟的繁榮讓品牌和廠商失敗的風險比較小,他們就會更願意嘗試一些前所未有的設計,或者製造工藝,同時人們重回和平年代後,也會盼望新產品與新生活的到來。

1920年代經典剪刀燈,由Curt Fischer設計

反觀今天的世界,全球經濟的發展相對較弱,我們在設計展上看到很多廠商都圍繞著天然材質進行切削、拼裝,或者在圖案上下功夫,降低整個開發的成本,但又保持一定的新品開發速率。我個人把這樣的設計定義為一種「輕設計」的潮流。很多人把這種所謂自然風格和輕設計趨勢理解成為一種文化潮流,我個人不是太認同這種觀點,在我眼裡,這樣的潮流是受到了更大的經濟層面的影響,它們是受限於經濟發展而被動發展出來的一種產物。因為經濟不好,廠牌們不願意承擔過大的風險,變得更為保守,所以才用這樣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更新,甚至把幾十年前的舊設計拿出來再重新生產。

MUJI與Thonet合作復刻的No. 14 椅子

這也是我個人對去國外看展不再那麼熱衷的原因,一來時間精力有限,二來新品多數並沒有什麼真正新意,並不值得大老遠坐十幾個小時飛機去跑一趟。設計和社會經濟及技術的發展本身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可以展開談很多,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給我們留言,說說你的看法與理解,我們以後有機會可以繼續深入這個話題。

歡迎關注公眾號:PHAIdesign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投稿或版權合作請洽:tang@phaidesign.com

(「設計之癢」電台節目也已登錄喜馬拉雅FM,可搜索PHAIdesign,或在PHAIdesign公眾號底部「設計閑話」中選擇「設計之癢FM」收聽!)

推薦閱讀:

平面設計中如何巧妙使用透明背景?9招實用小技巧快學快用
聊一聊設計師面試的潛規則
設計師要懂那些前端知識
怎樣的色彩搭配才好看?
波普藝術設計技巧——30個案例分析

TAG:設計 | 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