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為什麼記不住夢?有什麼寓意嗎?

科學家們發現,一般人一個夜晚大約要做4至6個夢。總共大約有一兩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是在夢中。一般人的第一個夢,大約出現在入睡後的90分鐘。夢境的掛續時間,約為5—15分鐘,平均為10分鐘,然後,查睡眠的各個階段循環出現。

既然做夢的頻率如此高:為什麼我們醒來後記不住自己的夢?這一切要從做夢的原理說起。

為什麼會做夢

要想了解夢,就必須先了解睡眠。夢是睡眠期中某一階段的意識狀態下所產生的一種自發性的心理活動。在此心理活動中個體身心變化的整個歷程,稱為做夢。睡眠是人類必需的一項生理活動。人的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這兩種睡眠形式交替進行,一個人晚上8小時的睡眠時間裡有4個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周期。在快波睡眠中被喚醒的人有80%i在做夢,在慢波睡眠中被喚醒的人有7%在做夢。

一個人每晚做夢的時間在1.5小時左右。由於夢相伴睡眠周期循環規律,所以在快波睡眠中醒來的人,感覺夢多,而在慢波睡眠中醒來的人,感覺夢少。此外,人能記住的夢多在快覺醒時,而剛入睡時的夢早就消逝得無影無蹤了,這也是人們感覺夢多或少的原因。

另外,有美國研究人員從進化論的角度進行了解釋,他們表示,做夢就是為了解決問題,當遇到一些關鍵問題時,有些人會選擇睡覺,這不僅是為了逃避,人們確實能夠在睡覺的時候解決一些問題。不僅如此,做夢本身也在不斷進化,以更好地幫助人們解決清醒時困擾我們的問題。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黛笛兒-芭瑞特表示,夢是視覺化的,常常沒有邏輯性,這兩點使得夢成為一種富有創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夢也是一種思考,只是,它同人們眼睛睜開時的思考有點不同。

十多年來,芭瑞特一直在研究夢對於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在一個實驗中,芭瑞特讓大學生在夢中解決家庭作業中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並非火箭科學方面的深奧知識,而是非常簡單的問題,只是學生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解決而已。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在每晚睡覺之前都想想這個問題,一周後,大約一半的學生夢到了這個問題,而大約四分之一學生的夢中出現了該問題的答案。那麼,至少在問題很簡單的情況下,人們能夠在夢中解決這些問題。

芭瑞特指出,為了更好地解釋做夢或者其他人類行為,需要從進化的角度出發。但是,有關夢的一些早期的理論要麼根本沒有考慮到進化,要麼全然反駁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夢的存在是為了完成人們的心愿。人會不停地產生願望和慾望,這些願望和慾望會在夢中通過各種偽裝和變形得以表現和釋放出來。但是,芭瑞特指出,在--一個想像的世界中獲得的滿足並不能幫助人們適應外面的世界,而人類適應外部世界,是進化的關鍵。

夢有治療作用

另外有研究認為,做夢可能是—個治療過程,能夠消除痛苦記憶。

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首先觀看可以激發情緒的圖片,而後進入夢鄉。此時,研究人員對他1門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發現控制情緒的大腦區域在出現夢境的快速眼動期活躍性降低。

研究人員表示,參與者第二天報告稱這些圖片對情緒造成的影響有所減弱,說明快速眼動期可能幫助我們消除生活中對不快經歷的記憶。研究領導人、加利福尼亞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系統科學家馬修一沃克爾表示,我們為什麼會做夢仍舊是一個不解謎團,睡眠與情緒健康之間的關係也令人難以捉摸。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證據表明睡眠具有治療功效。所有人都知道,頭天晚上睡得好,第二天才會擁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臨床數據顯示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等情緒障礙能夠導致睡眠異常。沃克爾說:「儘管研究顯示情緒與睡眠相互影響,但我們對情緒和睡眠間關係背後的基本大腦科學原理仍知之甚少。。他進行的研究發現,治癒創傷的並非時間,而是睡眠過程中的快速眼動期。

為了進行這項實驗,沃克爾和同事將34名身體健康的志願者分成兩組,每組志願者觀看150幅圖片,而後給自己的反應打分。這些圖片每間隔12個小時展示給他們一次,核磁共振掃描儀會在此過程中監視他們的大腦活動。

沃克爾表示這些圖片曾被用於數百項研究,有的展示檯面上的水壺等普通物體,有的則展示事故中的傷者。一組志願者早晨觀看這些圖片,晚上再次觀看,中間不睡覺。另一組志願者在晚上入睡前觀看同樣的圖片,第二天早上再次觀看。實驗結果顯示,在兩次觀看圖片間睡覺的志願者在第二次觀看後對圖片的情緒反應更溫和。

在志願者快速眼動期進行的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顯示,大腦扁桃體的活躍性降低,可能允許額葉前部皮層弱化圖片的影響。扁桃體是處理情緒的大腦區域。睡眠腦電圖顯示,與壓力有關的大腦化學物質水平呈下降趨勢。沃克爾表示,在經歷影響情緒的事件時,與壓力有關的化學物質釋放,對這個事件進行標記並以優先順序排列,而後在睡眠過程中提醒大腦處理這個記憶。研究發現刊登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除了以上的研究,另外一些目前關於夢的目的理論認為:做夢是形成記憶進程中的一種要素和方式,有助於學習的鞏固和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的記憶存儲整合;對清醒意識的一個延展,以及對現實生活體驗的一種反射;是對經歷困難且複雜工作的思緒和令人不安定的想法、情緒和經歷的一種調和,來達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平衡;是大腦對在睡覺過程中產生的生理化學變化和電脈衝的反應:是整合過去現在產生的信息以及為未來做好準備的一種意識形態;是大腦為所要遇到的威脅、危險和挑戰採取的一種保護措施。

看來,夢這個問題不可能有簡單的答案。在生理上,在認知層面上,在心理上——夢很可能涉及很多領域。

夢是清理信息

那麼,夢為什麼很容易被忘掉?研究顯示,醒來後5分鐘,夢的內容會忘掉50%,醒來後15分鐘,睡夢細節會忘掉90%。美國《赫芬頓郵報》載文,分析總結了記不住夢的奧秘。

有關「夢境遺忘」的理論解釋有多種。據美國《人類假說雜誌》報道,一種理論從學習和生存兩方面解釋了夢被遺忘的原因。對早期洞穴人來說,。縱身跳崖逃避獅子追殺」在現實生活中就難以實施。這種情況下,如果睡夢與真實生活存在相同記憶印跡的話,夢就不是很好的學習經驗。忘掉夢反倒可能是件好事。

另一種理論由DNA的共同發現者英國生物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他認為,夢的功能是淘汰大腦中隨著時間而累積的不需要的記憶。記住夢只會使大腦中的無用信息堆積如山。從本質上說,夢是。忘卻」垃圾記憶的過程。

在回憶夢境方面,專家們則認為,主要有三大障礙。第一大障礙是夢中的記憶方式與清醒時的大有不同。清醒時,人們習慣按照時間順序、線性或因果關係等方式記住過去的事情。然而,睡夢中發生的「劇情」往往會隨著情緒變化而無規律地「漂移」,並非具有時間或因果關係等邏輯。

第二大障礙是現實生活本身。對很多人來說,一覺睡醒首先想到的是「今天該做什麼」,此時睡夢則會像「鬼火」般消失掉。

第三大障礙是身體活動的變化,睡夢往往是在人們處於休息身體平躺時發生的。醒來時,身體活動大幅增多,會干擾大腦對夢境的記憶。

不過也有研究認為,這和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有關。一個法國研究團隊,確認了兩種類型的做夢者,其中一種能夠記住自己的夢境。他們發現大腦中有一個負責記錄夢境的區域,這樣我們就能在睡眠時將夢存儲在記憶中。

由里昂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珀賴因-魯比牽頭的這一研究小組分析了這兩類做夢者的腦部活動,以了解他們之間的差異。他們發現,那些能記住夢的人大腦中的信息處理中樞顳頂聯合區更為活躍。他們認為,這一區域的活動增加可能有助於將夢境存儲在記憶中。

發表在《神經心理藥物學》雜誌上的這篇研究報告說,相比那些不大記得住夢的人,經常能記住夢的人睡覺時醒來的時間要多—倍,在睡著和清醒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對聽覺刺激的反應都更強。

這種大腦反應的增強會使人在夜裡睡覺時容易醒來,並在短暫的清醒時間裡促進對夢的記憶。魯比說:「睡著時的大腦是無法存儲新的信息的,需要在醒來時才能做到這一點」。

研究人員的初衷是發現這兩類人在睡著和醒著的時候大腦活動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常能記住夢的人和記不住夢的人在夢境的存儲上有差異,但也並不排除他們做夢的數量有差異。的確,也有可能那些常能記住夢的人做夢的數量更多。


推薦閱讀:

夢見親人去世,哪種最凶?哪種最惡劣?哪種最需要反思?
大吉夢境,不要錯過自己的好兆頭!
這才是真正的《周公解夢》,解你內心迷茫

TAG: | 周公解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