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年是人生最低潮?附「中年危機」終極自救指南

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我和父母生活的距離比較遠,除了每天打電話聊天,也只有逢年過節才會相聚。所以,我一般都是從電話中,了解他們和親戚的近況。

  前段時間,我聽媽媽說,家裡有一個女性長輩似乎有些抑鬱的癥狀,心神不寧、夜不能寐、食不知味,並且經常無端恐懼、焦慮、悲傷和憤怒,和人聊天的時候,也常常突然流淚不止,嚇得別人不敢多聊。

  於是,家人帶著她去了醫院,結果還真是中度抑鬱症。

  按理說,這位長輩已經五十多歲,家庭生活無憂、婚姻幸福美滿,孩子也無需多加操心,退休後更是毫無壓力,曾經她也並未有過抑鬱症病史。無論從內部和外部因素來說,實在想不出她患上抑鬱症的緣由。

  後來,因為她在接受病理和心理綜合治療後已有好轉,我和我媽也就沒再把抑鬱症放在心上。

  不過,就在前幾天,我又聽到媽媽說,她有個同事,也是在五十多歲的關頭開始變得脾氣古怪、情緒無常,診斷之後也是輕微抑鬱症。

  聽到這些消息,我開始納悶,為什麼看似幸福安然,而且已經過了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的中年人,卻會接二連三地遭遇抑鬱症呢?

  如果一個人的熟人網路中,至少已經出現了兩名中年抑鬱症患者,那這個比例放在全社會,其實應該已經很高了。

  我們曾經的文章,專註過產後抑鬱,也寫過兒童和青少年抑鬱,大多涉及的都是40歲以前年輕人群體,而並沒有關注過男性或者中年群體。

  然而根據這段時間對生活的觀察,以及帶著疑問查到的資料,讓我意識到,中年人其實是抑鬱症患者中佔比不小的群體,國內如此,國外亦如此。

  可是,人們通常會將中年人的不得志和焦慮感,統統歸結於男性的「中年危機」,和女性的「更年期」,而很少給予真切的關懷。更是甚少有人,將中年人的情緒異常,看作需要幫助的身體疾病。

  這就導致,在中年危機和更年期掩蓋下的抑鬱症,被絕大多數人就此忽略。尤其在中國,抑鬱症常常被認為私人的、丟人的,並且是自己胡思亂想出來的病,不僅患者很少得到家人的理解,還有可能被扣上故意做作、無理取鬧的帽子,也很少接受妥善的專業治療,從而為日後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埋下巨大隱患。

  因此,本期文章,普資華企我想暫時跳出下一代教育的話題,談談家長自身的精神狀況。

  既向還未到達中年的人敲個警鐘,也對正處於焦慮狀態的中年家長,普及一下中年抑鬱症的知識,更希望廣大年輕人多多關注父母的心理狀況,不要等到抑鬱症來臨,才在百思不得其解中尋求幫助。

  01

  中年抑鬱症有什麼癥狀?

  中年階段的抑鬱症,通常是指40-59歲的中年人所患的輕微、中度和重度的抑鬱症。而正如我們關於產後抑鬱文章中所說的,抑鬱症的確診需要一系列科學、複雜的診斷程序,對程度的輕重判斷,也需要由專業人士進行,切不可僅憑一些癥狀,就自行判斷為抑鬱症。

  中年時期的抑鬱症,主要有如下癥狀:

  ·睡眠習慣改變,或失眠嚴重、過早醒來,或嗜睡不醒、疲憊不堪,總之身體缺乏能量;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能力退化;

  ·無心工作,效率下降;

  ·無心社交,不想見人;

  ·食慾減退;

  ·持續感到悲觀和無助,無論生活如何豐富多彩,空虛感卻常伴左右;

  ·常有負疚感和無價值感,煩躁不安、敏感易怒,情緒波動大;

  ·對曾經喜歡的事情提不起興趣,包括性生活和日常愛好;

  ·身體出現異樣,比如頭痛、心臟問題,或無法治癒的腸胃問題;

  ·常有自殺想法,或有過自殺的嘗試。

  所以,抑鬱症並不只是心情不佳,它是由大腦蔓延至全身的疾病。

  除了影響人的情緒,還會損傷認知功能,比如專註能力、記憶功能和判斷能力,身體機能也會伴隨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哪怕是中度的抑鬱,也會讓人痛苦不堪。

  而抑鬱症的出現原因,可能既有內部因素(類似病史、遺傳因素、自然規律),也會有環境原因(生活壓力、經濟壓力、關係糟糕、突然變故等),並非個人能力可以完全控制的疾病,所以患者不應遭到「沒能力處理好情緒」的無端指責。

  如果你或者身邊的中年人有這些癥狀,請先不要先入為主地歸結為中年危機或更年期,可以去專業機構進行診斷,切不可將其忽視或加以責備。

  02

  中年抑鬱症有多普遍?

  關於中年抑鬱症,中國的數據我並沒有找到,所以可以先從國外的數據,對中年抑鬱症的發生率一探究竟。

  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曾收集了美國2009-2012年的數據,並將抑鬱症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包括情緒類(抑鬱、悲傷、憤怒),認知(注意力不足、決策能力差)和身體機能(脆弱、能量不足、睡眠不足、胃口變差).

  在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在美國12歲以上的人口中,有7.6%的人處於中度到重度的抑鬱症。在這些人中,88%的人無法正常工作和社交,但只有13%輕微抑鬱患者、20%中度抑鬱患者,和35.3%重度抑鬱患者,在過去一年中接受了專業治療。

  從抑鬱症患者的性別來說,在過去兩周內處於中度到重度抑鬱症的人中,女性患者占所有女性的9.5%,男性則佔5.6%。因此,從性別比例來說,女性的抑鬱症發生率普遍高於男性。

  而其他事實也證明,女性的抑鬱症患病率,在兩種性別所有年齡段中,佔比最高。

  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數據,女性的確要比男性更容易陷入抑鬱。有20%-25%的女性,會在生活中某個階段遭受抑鬱,而男性只有10%。

  按照年齡來看,中年人患上抑鬱症的概率,要高於年輕人。

  根據美國CDC的調查數據,在男性和女性中,抑鬱症在12-17歲的年輕人中的發生率是5.7%,而40-59歲的中年人,患上抑鬱症的概率則是9.8%,而60歲以後,這個概率則會下降到5.4%。

  其中,40-59歲的中年女性,在兩種性別各種年齡段中,有最高的抑鬱症患病率(12.3%)。每八個中年女性中,就有一個身患抑鬱症。

  事實上,這些估計的數據其實要比真實情況還要小。

  因為真正有抑鬱症的人,可能並不會主動參與調查,也或許會出於保護隱私或其他考慮,並不願主動向人坦陳自己的病情。因此可以說,在美國人口中,抑鬱症的患病率是被低估的,事實只能比數據更殘酷。

  中國可能目前還沒有如此詳盡的調查,至少我還沒有找到,如果有人看到過相關數據,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不過,無論哪個國家的人,人類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可能大多是類似的。從個人生活經驗來看,似乎也的確是40-59歲的中年女性,更容易出現抑鬱癥狀。

  03

  中年危機——自我審視的人生U型谷

  幸福感與年齡的關係:U型曲線

  既然很多人都會把中年抑鬱症歸結為「中年危機」,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存在於大多數中年人身上的中年危機,到底是什麼。

  人的一生要經歷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可為什麼沒有人說童年危機、青年危機和老年危機,而是只有中年危機這個表述呢?這樣來看,似乎中年時期人的心理狀態是相對較差的,生活滿意度、幸福度更低,而焦慮程度也更高。

  那麼,科學意義上,究竟是否存在中年危機這個說法呢?也就是說,「中年人幸福程度最低、焦慮程度最高」這個論斷,在科學上是否真的成立呢?

  根據我找到的證據來看,這個結論的確是成立的。

  英國的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做了一個研究,分析了英國2012-2015年30多萬人的數據,結果發現,人在35歲以後,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會急劇下降,這個趨勢會在60歲以後迴轉,而65-79歲的人則報告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最高。

  這樣看來,中年人的快樂程度的確是最低的,相應的生活滿意度也處於最低谷,而焦慮程度則在全年齡段內最高。

  如果用年齡和幸福程度繪製一個坐標圖,那麼人的幸福感與年齡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一個U型曲線。

  而多項研究結果也發現,這種U型曲線在各個國家、不同背景的人身上,都是存在的。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和英國華威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曾做了一項數據量龐大的聯合研究,主題關於人類生活滿足感,分析了世界上80個國家內200萬人在35年內的數據,並剔除掉收入、婚姻狀況、職業等外在因素,單獨考察年齡對人類幸福感的影響。

  結果發現,抑鬱症、幸福感和年齡,確實存在一定的聯繫。

  其中,成年階段最初幾十年,人的幸福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在40-50歲的時候觸底,50歲初期結束情緒低潮期,而後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又會逐漸反彈。如果70歲的時候,你的身體狀況還不錯,那麼你可能會和20歲時一樣快樂和滿足。

  也就是說, 人生初期和末期的幸福感最高,而中年階段最低,這就是「幸福感的U型曲線」。

  研究還發現,全世界人口幸福感最低點的平均年齡在46歲,英國男性和女性抑鬱程度的頂峰階段,在44歲;而美國,女性感覺最糟的年齡在40歲,男性則是50歲。在其他國家中,研究者也發現了相似的規律。

  研究者也證明,無論男女、無論窮富,無論身處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無論是單身還是已婚,已經為人父母或依舊沒有孩子,人們的幸福感變化,都存在U型模式。

  所以,這種模式的形成,似乎與人生境遇關係不大,而更像是人類生理和心理的普遍發展規律。

  04

  為什麼中年是人生最低潮?

  結合第一部分關於「抑鬱症多發於中年」,和第二部分「人生幸福感的U型曲線」的內容,也許你可能會納悶,為什麼人生最糟的階段,都會出現在中年,而且全世界的人在幸福感變化這件事上,存在如此一致的U型曲線,究竟是什麼導致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第一時間的猜測,可能是因為中年人面臨太多壓力所致。不但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的責任都需要自己去負,而且還需保證自身較高的生活質量,因此中年人的經濟壓力並不小。此外,現在很多人的生育時間較晚,更加加重中年時期的育兒負擔。

  事業上,中年人可能處於事業的上升期,時間緊缺、精力不足,時刻面臨家庭與事業兩難全的困境,焦慮和憂鬱也是自然的事。

  家庭方面,很多50歲左右的中年人,兒女已經離家上大學或忙事業,自己也已經退休,孤獨和不適應交相輝映,也可能會加重無價值感和憂慮程度。

  不過,僅僅從以上的研究來說,這個猜測並不全面。

  因為U型曲線的得出,是在剔除孩子、收入、工作、婚姻等因素之後的結果,也就是說,哪怕一個人並不存在孩子、收入、工作和婚姻帶來的壓力,他的幸福感依然會在中年達到最低谷。因此,外在壓力也許會導致中年人情緒緊張,但並非中年危機和中年抑鬱的全部成因。

  那還有什麼原因呢?

  對此,研究者給出了一個猜測。

  原因之一,可能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和對人生的遺憾。

  人到中年,通常會經歷一段自我審視和回望過去的階段。當拿自己現在的狀態與年輕時期相比,人們就會意識到,自己失去太多機遇,也已經過了可以毫無顧忌追求夢想的時刻,有生之年已經不足一半,死亡也開始成為不再遙遠和抽象的事情,因此自己沒有多少時間,去完成曾經的計劃和目標了。

  此外,中年人目睹和經歷過的死亡、變故和健康危機,也愈發頻繁,這更會刺激到人們原本焦慮而敏感的神經。傷春悲秋、由人及己,這一系列的思考,都容易引發焦慮、抑鬱和躁鬱癥狀。

  原因之二,也許是因為中年人持續下降的成就感,和不斷增加的自我懷疑。

  20多歲的年輕人,一點小的成就可能就會讓他們開心好久,而40多歲的中年人,獲得的成就不少,見過的風景太多,因此早已發展出對成就的鈍感力。倘若在事業上遭遇了天花板,人們難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不上不下、夾在瓶頸,無力繼續創造出更令人興奮的成就。

  所以,中年人的期待太高、時間太少,自我提升空間又變小,頻繁的相互比較和自我懷疑,自然也非常容易加重焦慮。

  一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研究者分析了1991-2004年德國的數據,詢問樣本人群目前對生活的滿意度,以及他們對未來5年生活的預期。

  結果發現,無論受訪者的經濟狀況如何,住在德國東部還是西部(兩邊文化非常不同),年輕人總是會極大程度地高估自己5年以後的生活幸福程度。

  因此,自我預期過高,使得年輕人們很容易經歷接連不斷的失望和悲觀,直到中年時期,他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並不如想像的那般強大。

  這樣一來,生活滿意度和自我預期,都會在中年階段觸底。而根據這項研究,觸底年齡會在50歲。

  不過,也正是在中年這個自我審視的階段,人們會在痛苦的人生思索中,漸漸經歷一番柳暗花明,慢慢調整對生活和成就的預期,不再好高騖遠、期待過高,而是正確、合理地看待自身的能力和夢想。

  當真正進入六十歲的關頭,人們才會慢慢發現,現實生活的滿意度開始高於自我預期,生活又充滿了愉悅和驚喜。

  所以,老年人的幸福感要高於中年人。

  除了調整自我預期帶來的失望減少,還有一個原因,可能也會導致老年人幸福感高於中年人。

  這可能是由於,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人們的人生智慧會逐步提升。所謂人生智慧,也就是同情心、同理心強,有良好的決策能力和判斷能力,處事冷靜,並能夠對不同的價值觀予以包容,對人生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也可以安然接受。

  雖然人生智慧很難量化,而且這也更是哲學而非自然科學的範疇,但依然有神經科學家,找到了年齡與人生智慧的關係。

  在一項2012年的德國研究中,科學家用大腦掃描技術和精神健康測試手段,對一些志願者進行了研究。

  他們發現,相比於25歲的年輕人,反而是那些平均年齡在66歲的健康老年人,大腦中對於遺憾和後悔反應更少,對於負面信息的刺激,以及對於失去的敏感性,大腦反應也比年輕人更少。

  研究還發現,人的推理判斷能力、長期決策能力,和精神靈性,都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對於不確定性的舒適度,也要比年輕人和中年人更多,尤其女性尤為如此。

  還有一個研究,讓被試者聽一段別人說自己壞話的音頻,結果顯示,雖然年輕人和老年人都生氣了,但老年人的生氣程度更低,回罵的幾率更低,大多數也對他人的負面評價表示接受和理解。

  上面的結論都揭示出,對於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老人更能夠坦然接受,而不會感到鬱悶。他們如果失去什麼,或者遭受負面評價,由於大腦的鈍感力更強,所以他們並不會讓自己過於陷入痛苦。

  而且,年輕人有更多負面情緒,比老年人更加憤世嫉俗,控制情緒的能力,也比老年人更差。

  再者,老年人經過人生數十載風風雨雨,會更加看重家人關係、坦然接受自身缺點,也更希望少點糾結、過好當下。

  人生遲暮來臨之際,男性可能更願意回歸家庭、陪伴家人,而那些為家庭勤勤懇懇服務數十年的媽媽們,當孩子成年自立、生活後顧無憂,而且經過了中年時期痛苦的自我懷疑,她們通常會幡然醒悟,決心繼續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或回到學校、繼續深造,或追求因家庭責任而暫且擱下的事業夢想。

  所以你可能也會發現,媽媽們進入中老年以後,會變得更「自私」,不太想繼續再承擔帶孩子、照顧子女等服務性的工作。如果你的媽媽也變得「自私」,不妨維護一下她的私心,讓她得以追求一番自由輕鬆的晚年生活。

  這樣看來,中年也是一個低潮與成長並存的時期,如果順利度過,人們會變得更加坦然、豁達、滿足、鎮定和感恩,生活滿意度自然也更高。

  說到這兒,也許你已經明白,為什麼我們的父母長輩,都會越來越喜歡心靈雞湯的原因。雞湯在年輕人看來毫無營養,但或許真的契合長輩們多年以來的人生感悟。

  年輕人的大腦尚不具備父母大腦的鈍感力,還處於對失去異常敏感、對負面評價極度在意的階段,他們並不能像父母一樣,做到凡事不計較、人人都包容,自然會在對父母轉發來的雞湯嗤之以鼻。

  也許,等你步入老年,發展出一套人生智慧,成為一枚堅定的雞湯黨也不是不可能。

  以後,如果再收到父母發來的雞湯文,可以先別急著反對,也許這只是兩代人大腦結構不同所致。

  05

  中年危機該怎麼應對?

  明白了中年抑鬱症頻發的原因,我們就來談談,如果你目前正在遭遇中年低潮期,到底應該如何應對。

  首先,輕微的抑鬱癥狀,可以通過豐富日常生活、增加人際聯繫、尋求家人幫助來進行調節。

  而如果是中度或者重度的抑鬱症,請及時去醫院進行診斷,並接受病例治療和心理諮詢的綜合治療方案。

  也許有的人會說,既然人都會在50歲以後恢復快樂,那麼我自行捱過中年危機行不行呢?

  如果中年時期的情緒低谷並未發展成抑鬱症,或許時間可以治癒一切。但倘若你已經出現確診的抑鬱症,那麼放置不管,就可能出現非常嚴重的後果。

  一項澳大利亞的研究發現,40-50歲之間患過抑鬱症的中年女性,比沒有得過抑鬱症的女性,中風的幾率高出2.4倍。

  哪怕剔除了各種容易引起中風的風險因素(年齡、社會經濟地位、生活習慣(吸煙、飲酒、缺乏鍛煉)、高血壓、心臟病、超重、糖尿病),抑鬱的中年女性中風的概率,依然要高出1.9倍。

  此外,2012年一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發現,中年時期有過抑鬱症,並沒有得到良好治療的人,會比沒有得過抑鬱症的中年人,患上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幾率高出20%。

  所以,如果將中年抑鬱症放置不顧,那麼就很可能增加日後遭遇中風、老年痴呆症的風險。

  我想,這是誰也不願經歷的事情。

  06

  結語

  此前,1988年的人被稱作「中年人」,已經引起了網上一片哀嚎。不過從我們今天文章的角度來說,中年危機,應該是40歲以後才可能經歷的事情,還不到這個年齡的讀者,可以暫且不用擔心。

  不過,年輕人的父母,可能正好處於50歲的危機關頭,所以多多關注父母情緒變化,及時給予愛與幫助,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

  如果你還沒到40歲,那麼可以先接受我們的警鐘——基於人類正常發展規律,中年時期可能誰都會經歷一段情緒低谷,如果你對此有所心理準備,並在40歲前期適度調整自我預期,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過嚴,那麼你的中年危機,可能很快就能過去。

  而對於正處於中年危機的讀者,請不要懷疑是自己哪裡除了問題。中年階段的U型谷,是人類都會有的正常變化,你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內心坦然接受、及時尋求幫助,並向家人科普關於U型曲線的知識,以便獲得家人和伴侶的理解。

  雖然,教育看似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單向輸出,但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自身的身體狀況和精神健康,與孩子的學習發展和心理狀態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關心孩子成長的同時,也希望各位家長,能夠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


推薦閱讀:

#每日讀報60秒#2018.2.15每日讀報
山西高速六支隊七大隊召開組織生活會暨黨員民主測評會
你美國「殺人吃」都可以,我中國人「殺只雞吃「都不行嗎?

TAG:熱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