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史(二)

秦人取蜀後,天下漸知茗飲之事。兩漢全國進一步統一,茶終於沿著長江,由巴蜀,至荊楚,到吳越,在南方漸次傳播開來。

時間到了三國,

《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率以七升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

西晉的短暫統一促進了茶文化在北方的傳播。生活在北方的左思有首《嬌女詩》: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立。」

孩子的心很小,想喝茶就要立即喝到。可是這水怎麼還沒有燒開啊?於是一個勁的朝爐子里吹風,說不定還吹得一鼻頭的灰,那股天真爛漫勁真是躍然紙上啊。

東晉《晉中興書》載:

「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

這是茶史上頗有名的陸納杖侄的故事,陸納少有清操,貞厲絕俗,鼎鼎有名的謝安前來拜訪,也僅備茶果待客。於此我們可以看出茶在當時已很普遍,並且散發出質樸無華的光輝,為文人雅士所器重。

至兩晉以後,隨著茶葉文化與我國各地社會生活和其他文化的進一步相會、相融和相互影響,也隨著文獻記載的增多,這才初步顯示和構建出了我國古代茶葉文化的特點及系統。舉例來說,由於士人愈來愈多的捲入飲茶行列,兩晉時,不僅出現了《登成都樓》、《出歌》、《荈賦》等吟及茶事的詩歌,而且也為茶葉抹上了一層節儉、樸素、清淡廉潔的色彩,使茶葉文化多少注進了一些儒家「尚仁貴中」的基本思想。

其次,魏晉時期,各種宗教大興,他們多推崇飲茶。如在道家看來,飲茶是幫助煉內丹,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飲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茶的文化、社會功能已遠遠超出了它的自然飲用功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時我國茶文化的脈絡已經浮現出來,晉朝是我國茶文化的形成階段。

南北朝時,南北分裂,北方長期處於不尚茗飲的游牧民族統治之下,茶文化在北方中原地區的發展傳播受到遏制,淪為「酪奴」,但也並未間斷。而江南飲茶,已和飲酒、吃飯一樣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了,甚至以茶作祭。

蕭賾(ze)臨死前詔曰:祭敬之典,本在因心,「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同此制。「

蕭賾乃帝皇,要求祭典只需粗茶淡飯即可,他想這就是對已死之人的誠實和尊重吧。無論貴賤,死後都是一抔黃土,倘若緬懷之時能由心而發,真心實意奉上一杯茶,這比殺雞宰羊來得更慰人心吧。

推薦閱讀:

常滑急須前傳
家庭存茶的若干法則,超實用!
用玻璃杯泡茶,先放茶葉再倒水和先倒水再放茶葉有何區別?
蓮花峰水仙 | 為什麼別人都能挑到好喝的水仙?老茶客現身說法
茶葉版塊推薦茶回答茶葉品質優劣的人群中為什麼基本都是帶有強烈目的性?

TAG:茶文化 | 茶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