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就會說英語(九)
趣味性與關聯性的英語輸入
前面說過,克拉申監控理論的核心部分就是輸入假設,首先是要給孩子提供大量的英語輸入,且這種語言輸入要具有四個特點,即可理解性、趣味性與關聯性、非語法程序安排和足夠的i+1輸入量。
英語輸入的趣味性在於某些英語輸入方式要具有趣味性且足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而關聯性輸入就需要把握輸入英語內容之間的相關性。可理解輸入也是一種關聯性的輸入,但不是關聯性輸入的全部內涵。這裡所說的輸入英語內容之間的相關性,具體指的是幼兒看到的和聽到的視覺感知內容和聽力感知內容要互相匹配且這些內容要具有一定的連貫性或內在同一性。給幼兒看大量的英語動畫片或兒童影視劇就完全符合英語輸入的趣味性和關聯性了。
受了李敖的影響,我們新家裝修的時候客廳里就沒有放電視。因為他說「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家裡電視常開且幼兒經常看電視對幼兒從小的身體和智力發育非常不利。但是如果要給孩子創造二語習得環境,電視機必不可少。電視機放英語視頻的優點是你想讓他說什麼他就說什麼,想要說多久就會說多久。這是人類不可能勝任的工作。當然,缺點也有,那就是不能雙向互動,缺乏情感。
曾經有過報道說有些香港家庭是不開電視機的,如果打開電視,那麼看的也一定是英語頻道,這樣做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英語的環境。我沒能力去驗證過這個報道的真假,但是我覺得要創設英語習得環境,這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我們買了個14寸的小電視放在卧室里,專門播放英語碟片。最開始給孩子放的是迪士尼兒童英語系列。這套碟片每一張碟片是一個學習單元,內容都是迪士尼動畫裡面分別剪輯過來的相關內容。面色彩鮮艷,動感十足,非常適合幼兒觀看。當然,每次看的時間不能太長,控制在半個小時也就是一張碟片放完。這個動畫片動物和人物剪輯的非常好,非常符合二語習得英語輸入趣味性和相關性的特點。後來我們又買了大量的碟片,迪士尼動畫片幾乎都看過了,有的還看了很多遍,記得看的最多的是《小鹿斑比》和《愛麗絲漫遊奇境》,我都快能配音了。小孩子看電視有個特點就是對於某些節目可以不厭其煩反覆觀看,尤其是兒童節目或者是動畫片。因為一些片子被反覆觀看,這些動畫片又和前面看過的動畫片剪輯相關,所以棉棉非常願意看。2歲多的時候,棉棉開始看秀蘭鄧波的電影,就我們的觀察她都能看懂並且很享受的樣子。當然這個看懂肯定是在她那個年紀的認知水平上的。
從小看英語電視還有個好處是棉棉從小聽到的就是發音純正的英語,避免了被我們的非標準發音教壞。很多媽媽們說英語老師不讓家長教孩子說英語,理由就是一但孩子跟自家人學了不規範的英語發音上學後很難糾正。我想既然如此,那就讓孩子從小就大量地聽純正的英語發音吧。我覺得幼兒天生就知道哪種語言比較權威,我周圍的學生在家裡都說方言和不標準的普通話,課上課的時候都會說非常標準的普通話,可見發音這東西還是看學習者從小認不認同。後來我查文獻資料才看到,呂明珠在她的早期幼兒雙語教育教育研究里特意強調:「即使父母在幼兒早期語言教育出了某些錯誤(如發音,辭彙和語法的教導),是不會對日後孩子在學習上有不良影響的,因為孩子天生就具有良好的語言獲得機制,再加上早期後天環境的栽培,是可以培養出非常棒的孩子的。」
利用牆上的貼圖也可以給孩子提供很好的趣味性輸入,就是把學習轉換成遊戲。我們當時是這樣做的。棉把滿牆的圖片都認得差不多了以後,到再棉棉對這些圖片注視的時候,媽媽用手指指圖片,讓棉棉用英語說出來。棉棉會走路以後,可以自己走到圖片跟前自己指讀。如果不會,她會向大人詢問。或者是大人和她做遊戲,大人用英語說出某個圖片的英語名稱然後她過去找到指出來。如果指的都很正確,可以得到某種獎勵,比如口頭表揚「good job,give me five」擊掌慶賀。或者額外拿點水果給她吃。對於這個遊戲,她好長時間樂此不疲,會主動牽大人的手要求玩。
這個遊戲玩到了2歲左右,她學會自己拿書看以後才不怎麼玩了,也是因為圖片的信息量無法滿足她的學習要求了。
不過類似的遊戲我們一直在做,以至於後來竟然出現了這樣的狀況:對於某個動物或者植物知道英文怎麼說卻不知道用漢語怎麼說,到了5歲以後這種現象才不再出現。五歲以後,她的漢語水平已經完全超過了英語。
這裡面有一點需要強調,孩子會走路以後這些圖片都要貼得很低。要想玩這個遊戲,大人在貼的時候要蹲下身子用和孩子眼睛平行的高度來衡量是否合適。
推薦閱讀:
※有哪些適合 0~2 歲左右嬰幼兒閱讀的外國讀物?
※寶寶學說話,99%的家長都忽略了這一點!
※1歲寶寶託管中心,在國外很普及的機構,為什麼中國沒有?
※飯米多蔻:上過早教課的寶寶優秀在哪裡?
※孩子從磨蹭到自覺,這位媽媽只做了1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