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什麼喜歡催婚?

一、

記得小時候,一到過年拜祖,爺爺奶奶都要念叨著保佑小叔能早日成家,他們不只是自己祈禱,還張羅著一家老小跟著祈禱。我們這些小孩子,也雙手合十,彎腰鞠躬,煞有介事地求保佑,還總是起鬨小叔趕緊取個小嬸回來。

每當小叔回家,爺爺奶奶就四處拜託大大小小的媒婆,給他介紹相親。年年如此,從小叔23歲祈禱到他快30歲,直到完成婚姻大事。經過幾年下來的耳提面命,小叔也從無視、厭煩、抗議、躲避、無奈再到隨便吧。

在我的老家,父母給兒子娶媳婦,叫「當人情」,這個辭彙的來源和確切解釋,我並不太清楚,但能從他們的語氣感覺到,這是父母必盡的義務,還帶著虧欠的意味,至於這義務和虧欠是對兒子,對家族,還是對祖先,那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不能看到自己所有的兒子都娶完媳婦,就是有人情沒當完,心中始終有著一種未完成的情結,有種死不瞑目的遺憾。

二、

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小單元,是家庭,而不是個人。在傳統文化看來,一個未嫁娶的成熟個體,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是很不穩定的,必要要找到另一半,組成家庭,還要有個孩子,才能被視為一個整體。

孩子不結婚不生子,對父母來說就像一個未完成事件,這種未完成感,大抵來自於傳統文化中祖先崇拜的孝道,「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來自於傳宗接代的社會使命。完形心理學認為,未完成感會帶來一種緊張感和驅動力,會驅動人們去做點什麼補足它,去就跟看到一個有缺口的圓,總是忍不住在腦海中把它補齊一樣。

基因延續的未完成感,使得催婚成了一種良好願望的慣性,雖然沒有問過子女被催婚的感受。

三、

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催婚動機,就是羞恥感。

「你再不結婚,我的臉都讓你丟盡了!明年再沒對象,就別回來了!」

「你看誰誰誰,孩子都打醬油了,你都還沒結婚,也不覺得丟人!」

「你再不嫁,就成老女人了,誰敢娶你!」

為了催婚,有些父母可能什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難聽到,讓孩子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使得有家不敢回、不想回。

那為什麼孩子不結婚,會讓父母感到羞恥呢?

首先是邊界不清的共生關係。共生期的父母,始終把孩子當成他們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於父母存在、有獨自思想和情感的個體。在這樣的共生關係里,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我不分,所以,父母會把孩子的不好,等同於他們的不好,通常就會說「我的臉都讓你丟盡了!」,你的臉是你自己的,別人怎麼能丟呢,除非你自己同意授權。

同樣的,處在共生階段的父母,也會把自己認為的不好,比如不結婚不生子是羞恥的,投射給孩子,如果孩子不結婚生子,那麼就是羞恥的、丟人的。這樣的父母,他們的心理還沒有發展到分離-個體化的階段,他們無法從心理上區分和接受: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孩子不好不等於我不好,我認為不好的,孩子不一定這麼看,就像不結婚生子,對於追求個性化的年輕人來說,不一定就是羞恥的事,相比於父輩一元化的意識形態,他們的思想更多元化。

四、

對上一輩來說,為什麼不結婚生子會讓他們感到羞恥呢?

我始終認為,儒家文化是達爾文主義的忠實擁躉,同樣強調,個體存在的最主要目的是生存和繁衍。適者生存指出,競爭優勢越大,種族繁衍越多,從人數最多來看,中國人無疑是大自然物競天擇的優勝者。

如果一個年輕人年齡大了,還未嫁娶,對他們來說,說明性競爭優勢不足,或者缺乏性吸引力,或者經濟資源不足,這是會引起恐慌的:能匹配好基因的可能性在減少,無法繁衍的危險性也會增加。

小時候,聽七大姑八大姨們講是非:誰誰家的兒子都快成老光棍了,看長那個樣子,家裡又窮,誰家女兒願意嫁給他呀?是非惡毒,人言可畏。再跟鄰居、同事、朋友一比較,看到別人家的兒女都結婚了,他們會覺得再這樣下去自己都抬不起頭做人了。只有催婚,才能幫助緩解這莫大的羞恥感。

可恨天下父母心,也可憐天下父母心。

(歡迎關注個人的心理學公眾號:i無涯,endless_psy)


推薦閱讀:

怎樣變成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催眠師是如何工作的呢?
QQ空間里有四類人。一是平均每天好幾條的說說,二是平均每天一條,三是平均幾天一條,四是平均好久好久才發一條或者乾脆都不發。請問這四類人分別是什麼心理或者說為人是什麼個性?
為什麼炒股賣早了比虧了還沮喪?
如何看待藝人喬任梁突然死亡事件?

TAG: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 父母與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