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智慧:正確的大量閱讀
能夠改變生活的,往往是那些簡單卻不容易的事情。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過去50多年間藉助成功投資積累財富,在福布斯去年3月發布的2015全球富豪榜上位列第三。
巴菲特自2000年起每年拍賣一次與他共享午餐的機會,把拍賣收入捐給美國慈善機構格萊德基金會(Glide Foundation),用於幫助舊金山地區窮人和無家可歸者。中標贏得午餐機會的人,可以帶上七位朋友一起赴宴和股神巴菲特一起吃一頓牛排,並且拍照留念。2016年巴菲特慈善午餐拍賣結束,一名匿名買家以345.6789萬美元(約合227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競得。
咱們不妨看看參加巴菲特午餐的中國人有誰。第一位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中國人是步步高董事長段永平,在2006年以62.01萬美元中標。第二位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中國人是被稱為「私募教父」的赤子之心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趙丹陽,在2008年以高達211萬美元的價格中標。2015年中標的是第三位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中國人,天神娛樂董事長朱曄,其中標價為234.5678萬美元。
我有幸在吳軍的《矽谷來信》中,了解到幾位中標者與巴菲特長達3小時的午餐談話信息。這些談話信息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但是,我沒能準確理解這些智慧,更無法用它改變自己的生活,因為和贏得巴菲特午餐機會的人相比,這中間的距離實是資本量級和認知量級的雙重差距。
所以,在這裡我想談論的是,從巴菲特公開言論中,我所領悟到的人生智慧。能夠改變生活的,往往是那些簡單卻不容易的事情。
WarrenBuffett says, "I just sit in my office and read all day." Whenasked how to get smarter, Buffett once held up stacks of paper and said"read 500 pages like this every day. Thats how knowledge builds up, likecompound interest."
「大量閱讀」就是巴菲特最核心的人生智慧,簡單高效實用。
「大量閱讀」簡單嗎?
答案是,簡單卻不容易。
絕大多數人,每天都在看新聞、刷朋友圈、逛微博……還有讀書,大量閱讀似乎很簡單。但,巴菲特所說的「閱讀」不是這樣的。
【注意】本文引號(「 」)內的片語,特指其背後的正確概念。
你真的會「閱讀」嗎?
絕大多數人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甚至不知道「閱讀」的正確概念。
很多人會說,我平時也常看書,可總覺得看過就忘。很多人習慣於打開一篇標題很有吸引力的文章,漫不經心地「努力」搜索「有用」信息,隨著指尖的快速滑過,一次閱讀就結束了……全然一副走馬觀花的樣子——不走心吶!
曾經我是這樣理解閱讀的,也真的就是這樣閱讀的,但,這樣的閱讀真的有意義嗎?
事實證明,這樣的閱讀毫無意義,因為這根本就不是「閱讀」。
問題的根源就是——對「閱讀」這個概念的錯誤理解。
我們所理解的世界,是由一個一個又一個的概念組合而成的。語言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腦子裡沒有一個概念的話,我們的腦子就傾向於不去想那個事情;如果一個民族的語言里空缺某個概念,那麼整個民族就傾向於從未想過那個事情。
如果腦子裡的一個概念不準確、或者沒有準確、正確的定義,那麼我們必然沒辦法準確、正確地繼續思考下去。進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是,因為定義不準確,所以思考範圍模糊,選擇依據缺失,進而行動錯誤……進而影響整個生活。
所以,正確的理解「閱讀」這個概念,極其重要。「閱讀」這個概念的不準確,會直接影響我們所有的閱讀行為,進而影響學習能力……進而影響整個生活。
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閱讀」,當然,也就無法正確理解「讀書筆記」的概念。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因為它會讓你陷入無盡的死循環——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不能正確理解「閱讀」導致無法有效獲取知識,無法有效獲取知識導致學習能力持續弱化,學習能力持續弱化又導致無法正確理解「閱讀」。
為什麼是「絕大多數人」?因為,能夠正確理解「閱讀」這個概念並付諸行動的人,可以有效獲取更多的知識、持續強化學習能力,進而變成學霸級的牛人。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八定律」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信我,如果你能讀到這篇文章,這是我的榮幸,如果你能讀懂這篇文章,這將既是我的榮幸也是你的幸運。
清晰且正確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而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幾乎可以凝鍊成兩個條件:
有沒有足夠多清晰、準確、正確的概念;
概念之間有沒有清晰、準確、正確的聯繫。
正確「閱讀」是怎樣的?
曾國藩看書有四訣:看、讀、寫、作。看,即是把書從頭到腳仔仔細細的看一遍;讀,即是再把書從到到腳讀一遍;寫,即是再把書從頭到腳抄一遍;作,最後再針對那本書的要義,寫一則讀後感,細細拿捏揉搓書中精髓。在他看來針對每本書,都需要用這四字來輪一遍,這樣才能叫看完一本書!
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說,「要讀就要認真讀,使勁讀——隻字不差地閱讀,隻字不差地反覆閱讀,甚至隻字不差地朗讀。」
閱讀的核心是存儲(記憶)。其實,在我看來,僅僅反覆隻字不差地閱讀也是不夠的,如果看到了不錯的文章,盡量把它放到腦子裡,或者花點時間記錄下來,或者就像曾國藩讀書一樣,直接按照「四訣」輪一遍。總之,你起碼要為它花費些力氣,它才有可能印在你的腦子裡,進而在某個節點和其它知識產生聯繫。
正確「閱讀」目的是什麼?
閱讀目的無非就是獲取新知識,準確的講,是把新知識以「長期記憶」的方式存儲到大腦里。
現代認知科學告訴我們,大腦記憶並不像數據存儲在硬碟里那樣,大腦記憶極不穩定。我們的記憶極不穩定,也很容易改變,這是個壞消息。但好消息是,這種有缺陷的記憶是進化而成的。對於一個從不休息的信息加工系統來說,只有舊記憶不斷消失,新記憶不斷形成,才能維持系統高效運轉。大腦把未來可能用到的重要信息存儲到「長期記憶」中,把不值得留下的信息刪除掉,這種信息篩選工作簡直是物種進化的奇蹟。有時候,它也會給我們帶來麻煩,比如:「很多人會說,我平時也常看書,可總覺得看過就忘」。其實,這也並非不可改變,比如:前面提到的巴菲特、曾國藩、李笑來等等,他們都找到了很好的記憶方法。
正確理解大腦記憶原理,是提高記憶效率的關鍵,也是提高學習能力,進而改變生活的前提。與「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相對應的是「工作記憶」(Workingmemory),工作記憶,就是我們當前正在意識、思考的區域,比如這篇文章的內容,現在就在你的工作記憶中。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電腦的內存,電腦內存斷電就清空,工作記憶「用完」就清空。
因此,所謂記憶力的提高,實際上是提高「工作記憶」到「長期記憶」的轉化率。 「我平時也常看書,可總覺得看過就忘」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看書這個過程只是一段「工作記憶」,它不會自動轉化成「長期記憶」。
進一步總結,絕大多數人所謂的閱讀,只是構建了一段「工作記憶」。做個簡單類比,我們就像一隻豪華版的猴子……一隻背著背簍的猴子,去不斷重複著「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卻從不自知。猴子只有把手裡的玉米放進背簍,而不是直接扔掉,才能避免最終一無所獲的結果。我們的大腦就像這隻豪華版猴子,「工作記憶」就是猴子的手,「長期記憶」就是猴子的背簍。猴子只有兩隻手,拿不了多少東西,所以猴子想摘桃子就得扔掉玉米。大腦對信息的態度就像猴子對玉米的態度一樣,「工作記憶」空間有限,大腦想要存儲新信息就得刪除舊信息。那隻豪華版猴子不知道把玉米放進背簍里,我們也同樣不知道把信息放進「背簍」里。猴子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會把玉米放進背簍里,那我們應該學點什麼呢?
長期記憶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把工作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方法有很多,做讀書筆記、思考和寫作都是有效的方法。
簡單的說,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思考的越多,大腦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結就會越多,你獲得的長期記憶就會越多,你的記憶才會越牢靠。
「大量閱讀」是巴菲特的人生智慧。
現在,你把這個智慧放進「背簍」了嗎?
下面才是巴菲特智慧的最核心的內容。
獲取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用」。
「用」才是最有效的記憶手段。
「用」才是最有效的記憶手段。
舉一個通過閱讀把知識放進「背簍」的實戰版例子:
乾貨:最簡單高效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第一步,在每一章節的最後,記錄問題和能在其它場景運用的要點(不是簡單的總結文章內容);
第二步,讀完全書一周後,重新閱讀標註過的重點內容和讀書筆記,把需要記憶的要點和內容記錄到書的封面內面上(標註頁碼)。
第三步,再過幾天,重新瀏覽全書,把需要記憶的核心要點摘抄到筆記本上,編入自己的知識庫。
這是我在國外網站上讀到的一篇關於如何做讀書筆記的文章,文章的核心就是,介紹如何通過做讀書筆記提高閱讀的記憶效率,這套方法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短期重複,提取運用文章要點,進而把它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能夠改變生活的,往往是那些簡單卻不容易的事情。
正確「閱讀」就是一件簡單卻不容易的事情。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獲取知識最終目的是「用」,
「用」是最有效的記憶手段。
「大量閱讀」是巴菲特的人生智慧。
你把這個智慧放進「背簍」了嗎?
推薦閱讀:
TAG: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讀書方法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