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做設計,不要用年齡來衡量資歷。
我覺得做設計到三十歲的時候,是個坎兒,也是個分水嶺。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入行的是廣告公司,在圈子裡也算是有名氣的幾個4A公司里混過。當年的廣告圈4A都是自帶光環的,剛畢業就能混進去做設計的孩子總歸還是不太多,所以那會兒呆在公司里我總是年紀最小的那個。
那時我二十齣頭,擔當項目主力的是大多是二十七八歲82、83年的資深美指們。總監大都70末,30出頭。
那時候天真的以為工作個5、6年,差不多就能熬成資深設計師,熬到30歲了也能熬成總監做做。
今年我剛好是當年所期待應該熬到總監做做的年齡:30歲。我沒能成為總監,依然在一線做著設計,相比剛工作那幾年,增長的是對項目的推動力、把控力、執行力和對設計的表達能力。
再回頭看看現在的廣告公司、設計公司或是一線互聯網公司,主流的總監們的年齡大多也還是集中在70末80初這個年齡。
肯定有人說某某27、28就當上了某某公司總監,某某公司總監有40+,這些算不上普遍規律,也或許是我眼界狹隘,接觸的圈子裡大多都是我所說的這個範圍里吧。
也有人說為什麼那些70後的總監們30出頭就做上了總監,而那些85年左右剛好30出頭的時候卻坐不上總監?
今天不太想說什麼年齡適合做總監或是容易當總監。如果你了解一點國內設計發展的黃金階段和互聯網的發展階段,應該大致會判斷出原因為何。為何85年左右到了30歲為何做到總監的卻很少?因為上一代總監在這個時候剛好經歷到這個職位的黃金階段(都占著坑呢)。如果你還對一些趨勢感興趣,推薦你去看看前幾年比較火的一本書【異類】,很多互聯網大佬也都推薦過這本書。書中會解釋很多趨勢和年齡的關係。
其實,年齡不是衡量資歷的標準,能力才是。
我們評估自己資歷的時候,會在簡歷上寫下5年、8年或10年的工作年限。似乎這個年限對等著你應有的能力。而現實是,大多時候卻並不是。
每個人的年齡都會受迫於「時間推手」逐漸的增長,而能力是否會因時間增長而增長卻真的是個未知數。所以當你的年齡和能力沒辦法對等的時候,就會遭到淘汰。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說,設計師只是個青春飯,做到30歲就得轉行,因為年復一年的工作,他只是做了設計里最基礎的那部分,一開始你年紀小,工作基礎並沒有什麼異常,當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年齡和能力就會出現不匹配的狀況,而他的消費觀、經歷和家庭的牽扯也會越來越多,這時候你沒有20出頭的學習能力,但你比20出頭時候對錢的渴望卻越來越強烈...自然會遭遇到工作危機。所以30歲是很多設計師很怕觸及到的一個分水嶺,他們恐懼這一天的到來,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一天的到來。
這兩年被說爛掉的一個詞就是「匠人精神」,如果你也說過這個詞,你應該也會看過這部紀錄片【壽司之神】。我印象很深的一點是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收的徒弟前十年只讓徒弟擰熱毛巾,擰十年之後開始攤雞蛋,算是真的入行。
如果你信息涉獵稍微廣泛一些,也應該多少聽過1萬小時定律,就是在某個行業里如果每天專註工作3小時,差不多10年能成為行業里的專家。按照這樣的計算,我們每天工作專註度如果在3-5小時的話,去掉周末和假期,1萬小時的有效時間會縮減到7-8年。也就是剛好在畢業到30歲左右的時候。
這個「專家」我理解的話並不是指點江山的大神,不是壽司之神,不是原研哉,不是莫扎特也不是比爾蓋茨那些金字塔頂尖上的人,而是壽司之神里擰完熱毛巾的大徒弟。
差不多30歲的時候,是剛好熟悉你這個行業的年齡。如果三十歲之前你只是聽從你的leader當做一隻手去幫他完成想法和意圖的時候,那現在,這隻手應該回歸到你自己的身體上了。三十歲之前如果每接觸一個項目還需要和leader徵求想法的時候,那現在應該去驗證自己想法對錯的時候了。如果三十歲之前還在追趕設計趨勢的話,那現在應該是在出色的完成工作的同時明確自己的喜好和風格了... ...
今年我總有個念頭時不時的冒出來,那就是感覺到現在才真的算是入了行。不敢稱什麼資深,不敢稱什麼高級,也沒想過做什麼總監之類的,因為真的入行是要迫不及待的驗證你對設計的理解,而不是想著我現在的年齡應該對應什麼頭銜。
如果你也臨近或是和我一樣壓著30歲這個分水嶺,卻想著轉行或是希望爭取個頭銜或名譽,真沒必要。先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這些年來的工作經歷,它和年齡相比是高了還是低了。揭開殘酷的現實後在看看自己是在逃避現狀還是滿足虛榮。
畢竟,成功不怕晚,而失敗要趁早,時間沒法等你準備好了才開始計時。
【完】
推薦閱讀:
※色彩基礎理論
※有哪些外行看上去很高大上,但在內行眼裡low得不行的東西?
※水果蛋糕怎麼製作?
※沒請設計師,我家被裝修的慘不忍睹
※聊一聊設計師面試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