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功勛部隊55軍被撤銷內幕
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廣州軍區55軍殲敵1萬餘人,取得了東西兩線戰場的最大勝利,創造了軍、師、團、營、連各個建制級別殲敵之最的紀錄,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英模單位和英模個人也位居參戰的9個陸軍軍之首。
55軍組建於1952年10月,成分較為複雜,主要來源於四野48軍軍部及144師、49軍145師、原國民黨起義部隊改編成的第21兵團等部。在79年參戰的廣州軍區3個野戰軍中,55軍資歷最淺,地位最低。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在戰場上表現最好,戰績最佳,作風最過硬,受到了最高統帥部的高度肯定,一戰而成名。
在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前夕,中央軍委提出了消腫整編的徵求意見方案。其中明確要以陸軍軍為基礎組建陸軍集團軍,將全軍35個陸軍軍整編成24個集團軍。方案中除了要撤銷合併幾個軍區外(最初成都軍區要被合併到昆明軍區),提出要保留的北京軍區原8個陸軍軍撤銷2個(66軍、69軍),瀋陽軍區原6個陸軍軍撤銷1個(68軍),南京軍區原3個陸軍軍撤銷1個(60軍,調入原福州軍區31軍),濟南軍區原3個陸軍軍撤銷1個(46軍,調入原武漢軍區20軍、54軍),廣州軍區原3個陸軍軍撤銷1個(42軍),昆明軍區原2個陸軍軍撤銷1個(11軍,調入原成都軍區13軍)、蘭州軍區原3個陸軍軍撤銷1個(19軍),再加上撤銷合併的武漢軍區、成都軍區、福州軍區各撤銷1個軍(43軍、29軍、50軍),全軍共撤銷11個陸軍軍,以剩下的軍為基礎組建24個陸軍集團軍。
55軍在最初的軍委徵求意見方案中是要保留的。應該說,55軍的骨幹成分是原四野48軍、49軍各一部,這兩個軍與42軍是東北野戰軍最晚成立的3個縱隊,都是以地方獨立師為骨幹組建成的。從軍的歷史上看,48、49、42軍平分秋色;從下屬部隊歷史上看,資歷最老則是48軍144師的430團(原紅一軍團紅1師第1團),1970年改稱55軍163師487團。50年代初48軍、49軍撤銷,新組建成立了55軍。與42軍相比,55軍的軍史沿革相對較為年輕。從戰史上看,42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且是第一批過江部隊,打得很英勇,建立了不少功勛。55軍沒有入朝,在國內參加了剿匪戰鬥並常年戍邊。在79年的對越作戰中,55軍戰績最好,明顯蓋過了42軍。軍委最初方案中要保留55軍,大概應是考慮了55軍在外戰中的出色表現及下屬有資歷較老的部隊吧。
1985年4月,總參在北京召開了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工作座談會,召集了各大軍區、空軍、海軍、二炮,軍、政、後學院,軍事科學院的領導參加。會上討論得很熱烈,領導們提出了很多建議。其中廣州軍區司令員尤太忠建議,保留42軍,合併55軍。理由是55軍駐地在粵東的潮安、普寧、惠來、揭陽一帶,位置較偏;42軍的駐地在惠州至廣州一線,易於輻射全省,鞏固海防。保留42軍,將合併後的55軍部分保留部隊向粵西移駐,正好可以形成對廣東全省的鼎足防衛。如果是保留55軍,撤銷42軍,那調動移防的動作就大了,成本也加大了很多。如此調整,有利於部隊的部署和建設。
1985年6月4日,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公布了最終的裁軍整編方案。其中除將昆明軍區撤銷,機構和防務合併到成都軍區外,也採納了尤太忠司令員的建議,決定保留42軍,撤銷55軍的番號,將55軍部分單位合併到42軍,組建成為陸軍集團軍。
以筆者推測,軍委做出這樣的決策,除了考慮了廣州軍區的意見外,應該主要還是堅持了一個大的裁軍原則:留老不留新。廣州軍區3個軍中,55軍的軍史最短,按照此原則裁掉是硬杠杠,沒話說。若不如此,如武漢軍區的3個軍要裁掉哪個就很麻煩。20軍、43軍、54軍,都是有著赫赫戰績的英雄部隊,裁誰留誰令人殊難抉擇。誰都知道43軍中的127師是解放軍中資歷最老的部隊,128師更是東野的「攻堅老虎」,要保留估計大家都同意。然而,按照留老不留新的原則,43軍軍部是1968年重新組建的,在武漢軍區3個軍中軍史最短,要裁就得裁43軍。百萬大裁軍,如此大的一個戰略行動,沒有一個統籌全局的裁判原則必然是難以推動的。名留軍史的55軍最終被裁掉,只能是運去英雄不自由吧。
推薦閱讀:
※漢代警戒哨——小型烽燧
※電影《蛇谷奇兵》中坦克過石板坡的歷史原型
※血寫的悲歌——79年一次民兵遇襲戰鬥
※老電影《長排山之戰》背後的故事
※明代三眼銃騎兵突陣示意圖——(突長槍陣)
TAG:中國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