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為什麼要有愛好

一、幸福的種類

馬丁?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提到應該把「幸福」的體驗分為三種,第一種叫「快樂的人生」,第二種叫「積极參与的人生」,第三種叫「有意義的人生」。第一種是最普通的快樂,撿到錢,與朋友聊天,吃美食等,關於如何獲得這類體驗的數很多,如《心靈雞湯》等。其中第二種講的就是心流(FLOW),是這本書主要論述的體驗。前兩種體驗更集中在「自我」的體驗,而第三種是比自我更大的事情中尋找歸屬感,如慈善、義工等。如果一個人在三個層面上都擁有,就會有更好的幸福體驗。

在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理論(flow)中,「心流」就是許多人形容自己表現最傑出時那份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的感覺,運動家的「巔峰」,藝術家的「思如泉湧」。心流發生時,人必須投注全副精力,心無旁騖,意念因此得以完全協調和一,絲毫容不下無關的念頭或情緒,此刻自我意識已消失不見,時光飛逝而不覺,但感覺卻比平日強烈,生命獲得極致的發揮,生活本身就變成目的。雖當時不覺得快樂,但完成任務後回顧時,心生感激與快樂之情。

心流與快樂的區別:人無需體驗心流也能感到快樂,比如一些消極的休閑體驗,曬太陽、人際關係和諧愉悅、身體放鬆的情況等。但這類快樂十分脆弱,需借有力的外在環境方能產生。唯有從心流而來的快樂,是自己塑造所得,對個人意識的拓展與成長才有助益。

二、退休老人的煩惱

讀此書之前,我發現,凡是有愛好的人,不容易鑽牛角尖。所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當你沒有其他愛好的時候,就很容易陷入工作、生活中的種種煩惱而不能自拔。而當你有愛好的時候,你可以迅速的轉換環境,在你的愛好領域中獲得快樂的體驗。有的人愛好古董紅木,有的愛好攝影器材,有的人愛好歷史地理,有的人愛好品茶。不管你有什麼愛好,只要你能在愛好上持續前進,人就不會空虛無聊,也就不會斤斤計較。現在看來,有愛好,有研究,就容易獲得心流,是以上發現的理論基礎。

以前有首歌說,我想去桂林,但是有時間的時候沒有錢,有錢的時候沒有時間。那退休之後的人,有一定的退休金,又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是不是就會很快樂呢。我想講一下我們的父母輩退休後的問題。正如書中所講,如何利用閑暇時間,是需要很高的技巧。而很多人恰恰不具備利用閑暇時間能力。因此,很多退休的老人,精力尚有,略有積蓄,時間充足,卻很難快樂。

例如我的岳母,退休後幫小姨子帶小孩,近期經常有家庭矛盾。原因大致是我岳母有潔癖,很喜歡幹家務,但是干後又腰酸背痛。五一節,小姨子要帶岳父岳母去旅遊,岳母卻執意要乘他們不出門留在家裡洗窗帘洗沙發,讓大家都很不愉快。我和他們長談了一次,發現很多矛盾都是小事情引起的,但我們最後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岳母在退休後獲得了大量的閑暇時間,但做家務很難獲得心流,因此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把全家的窗帘沙發都洗一遍,雖然辛苦,但卻能獲得成就感,因此雖然會把身體累壞也要做。

因此我的建議,就是能不能讓老人重新培養一些愛好。例如岳母年輕時寫東西還挺有文采,能不能寫點東西。岳父喜歡烹飪和攝影,可以報一個烹飪班,再買個相機搞搞攝影。然後幫他們建一個網站,把他們的成果放上去。與朋友談起這些事情,很多朋友說也很有同感。一個朋友說他母親不識字,但手工藝品做得不錯。我建議他開個淘寶網店,讓他母親做一些東西在上面賣,這樣他母親會每天過的很充實了。至於能賣多少,呵呵,他母親又不會上網,還不是由他說算。

三、人的生活質量取決於閑暇的利用方式

人的平日生活分為三類:一是為了生存條件的生產性活動:工作、賺錢,為了賺錢的交際應酬。大部分人用50%以上的時間做這類事情。二是為了身體運行而做的維持性活動:吃飯、睡覺。做飯、美容、家務。大部分人用了25%的時間來做這類事情。三是休閑型活動:就是玩。不為生存而做的事情。非工作性的學習、藝術。政治理念。而其中休閑方式又分為三類:一是媒體消耗。上網、看電視、看手機。要區分媒體消耗與看書學習之間的差異。二是交談,閑聊。三是愛好、音樂、運動、健身。

1、很多人喜歡」被動式休閑「,即不需要準備工作,不需要操心什麼東西的休閑。還有人喜歡」隨遇而安」的休閑,即走到哪玩到哪。主動式休閑,費神,容易帶來焦慮,但容易得到心流。被動式休閑雖然比較輕鬆,確會讓人鬆懈與冷漠,不容易得到心流。所以,公司組織的活動,員工一般會比較冷漠,與組織者的操心不成比例,讓組織者很失落。而員工自己搞的活動,即時條件不好,也會很高興。

2、主動休閑,基於自己的愛好,研究一些東西。或者進行有文化個性的歌曲、紡織品、陶器。基於高科技、高付出的活動,與低科技活動相差不遠。

3、個人的生活質量取決於閑暇的利用方式。某些社會精英,更關心的是金錢、家庭、時尚、度假和八卦這些大家都需要都嚮往的,對其餘話題不感興趣。這種人的生活質量不會很高,因為他們這些追求,帶有一定的被動。因為大家都想有,所以我要追求。而不是因為我喜歡,所以我追求。反而是一些繪畫、寫作、攝影、演奏等活動,因為自己喜歡並且擅長,所以進行活動。沒有追求的壓力,只有收穫的樂趣,這樣的生活更有質量。

四、心流與禪

看本書,不禁想起原來看過的一本書《箭術與禪心》。德國一個搞哲學的人在五幾年之前寫的,通過講自己學日本箭道的體會向西方人介紹禪。為了追求在哲學中無法得到的生命意義,作者遠渡重洋來到東方的日本學禪,處處碰壁之後,透過箭術,他體驗了禪的真義。他將這段曲折的學習經驗,生動地記錄下來。作者以西方現代人客觀的科學態度,探究東方的直觀智慧,並能以平實的文字加以分析,沒有誇大渲染。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更容易理解。

作者一開始學箭術,一直執著與技巧,但一再給老師否定。有一度他都想放棄了,但他堅持了五年。關於何時放箭,老師跟他說,不要思索你該怎麼做,不要考慮如何完成它!只有當射手自己都猝不及防時,箭才會射得平穩。弓弦要彷佛切穿了拇指似的。你絕不能刻意去鬆開右手。你知道你為何無法等待下去?為何在放箭之前會喘氣?正確的放箭始終未發生,因為你不肯放開你自己。你沒有等待完成,卻準備迎接失敗。只要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你就別無選擇,只能靠自己來召喚一些應該自然發生的事,而只要你繼續這樣召喚下去,你的手就無法像嬰兒的手一樣正確地放開,就無法像一顆熟透的水果般自然綻開果皮。

  這種巔峰的體驗,已不僅僅是心流,而是作者已經悟了的箭道。但閱讀《箭術與禪心》後再看《生命的心流》,感覺理解更深。於我而言,閱讀此書,寫了本文,生活中體驗到印證的樂趣,我已獲得很好的心理體驗,我想就是書中所說的心流吧!


推薦閱讀:

你的愛好,藏著你的生活品質
聽說女生都不喜歡大肌霸,是真的嗎?

TAG:愛好 | 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