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鄉土中國》隨筆與思考

第三次讀《鄉土中國》,雖然之前也摘抄了許多筆記,但不寫些什麼,始終覺得「沒讀過」。

《鄉土中國》篇幅很小,由十四篇論文彙集成書,以簡潔明快的文字就概括了鄉土社會的結構及特點。初讀時,就有一種強烈推薦欲,恨不得分享給身邊的所有朋友。因為自己出生成長於一個偏遠鄉鎮,直到初中畢業後長居廣州,經歷了「城/鄉」的文化差異,心裡對家鄉的熟人社會、權力結構、家族制度等產生了種種不解。這本小冊子解答了這些疑惑,也讓我更理解家鄉,乃至國家。

在城市生活數年後,對「熟人社會」的家鄉不理解之一,即公平性,認為家鄉缺失公平,這裡凡事全靠攀關係,談交情。而現代城市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需要法律維持社會秩序,法律下公民平等。

現在對於這種所謂的「公平」有了一新認識,我是將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衡量家鄉,才產生了這種不解,處於禮俗社會的家鄉,熟悉即是信任,規矩不是法律,規則是「習」出來的禮俗。社會轉型過程是激速的,這種「不公平」是人們舊習產生的流弊。

我媽是「文盲」。在80年代末,家裡的小生意全靠不識一字的母親操持著。前來購買小商品的鄉親,往往用手指向某一處說要這個,即是談妥完成交易。有人賒賬也不用筆記,賬單存在雙方的腦里。可以說,文字是多餘的,甚至語言都是不得已採取的工具。

母親對我影響至深。小時侯,家教的核心就是禮貌,三姑六婆、街坊鄰里等,碰面都得親切問候。尊敬長者是不容置疑的倫理,家的概念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這種教育背景下,我對於「自我」一直沒辦法界限分明,質疑與判斷也成了我某一時的流弊。

推薦閱讀:

淺談馬基雅維利的「命運與德性」主題
讀《當幸福來敲門》知道的這幾點
2017年讀書總結/專業書篇
初識BTC:讀 <精通比特幣>
《傑克韋爾奇自傳》第二部分+韋爾奇出任GE總裁後進行的改革

TAG: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