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化的「三不」
文/韓孟君
在國內時,我對法國的認知大都來源於法國的影視作品、奢侈品廣告,還有令人垂涎欲滴的法國美食畫冊。後來由於要赴法留學,我開始在各種媒介上搜尋關於法國的種種信息。搜尋到的有關法國文化的信息總結成幾個關鍵詞,是浪漫、排外和傲慢。等看完「排外和傲慢」方面的內容,我的心涼了一半,真想打消留學的念頭,可萬事俱備的留學計劃不能因這些尚未親身驗證的說法就望而卻步。於是我提起行囊,懷著忐忑的心情登上了法航的飛機,打算去親自體驗法國的文化。現在看來,我當時的決定是大膽而明智的。
一、法國不浪漫
赴法之前,如果有人讓我用兩個字形容法國或法國人,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給出一個相當大眾的答案——浪漫。當法國CELA[i]的面簽官問我同樣的問題時,我給出的答案也是浪漫。可是兩位面簽官相視一笑,這富含深意的淡淡微笑讓我心中頓生疑惑:難道事實並非如此嗎?直到在法國生活了幾年之後,我才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每當法國朋友聽到有人用「浪漫」這個詞形容時,都會聳聳肩,覺得自己以及自己的國家與浪漫並不對等。我想,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和法國人對浪漫的理解不同。我們把浪漫理解為激情,或細水長流的情感,或是突如其來的驚喜和生活中的小情趣。而對法國人來說,他們的浪漫更多體現在對生活品質近乎苛刻的追求上。
我經常收到邀請去法國朋友的家中做客。無論是依靠低保生活的普通家庭,還是生活水平較優越的中產階級家庭,抑或是經濟實力相當雄厚的富豪家庭,他們的家都布置得精緻無比。每一個角落都經過了主人精心裝飾,沒有一個細節是馬虎的。他們可能不會花幾萬塊錢去買一個名牌包,但卻不介意斥巨資購置優質的家居用品。對於他們而言,真正的浪漫和奢華在於擁有一個浪漫、溫馨而又精緻的家。他們會花很多時間在家中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間。
法國女人亦是精緻而令人難忘。她們通常不會濃妝艷抹,而是一身素黑或是深色衣服,品質不凡的珠寶首飾僅僅是點綴。即便是滿頭銀髮的法國女人也會一絲不苟地裝飾自己。對於她們來說,浪漫即是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精心裝扮自己。
住在法國南部時,我的鄰居是個法國老太太,滿頭銀髮,每天都穿不同款式的素色衣服,戴著精緻的珍珠耳環,髮髻永遠都梳理得一絲不苟。她特別喜歡中國,因為她在改革開放前曾經在中國待過一段時間,她非常懷念那段時光。後來,我受邀去她家裡做客,一進家門便呆住了。我想那時的感覺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她的家裡並不奢華,但設計得當,擺設相當講究。房間的每個角落都擺著綠色的盆栽,客廳中央懸掛著水晶吊燈,溫暖的壁爐上擺滿了家人的各種合影,有在埃及、冰島、越南等地的旅行照片。廚房裡的餐具閃閃發光,除了烤箱里羊排散發出的香味兒,家中四處飄散著淡淡的花香。屋內隨處散落著各類書籍,零散卻不凌亂。用餐時的器皿也非常考究,頭盤、主盤、甜品、酒類都有專門的一套用具。像這樣在家用餐,完全可以和米其林星級餐廳相媲美。看看她的家,再看看我那無處下腳的公寓,自己每天所謂的「光鮮亮麗」似乎頓然失色。
最後我理解了,法國人並非不浪漫,只是與我們理解的浪漫截然不同,不是街頭旁若無人的擁吻或千朵玫瑰的花海,而是對精緻生活的無限追求。
二、法國不排外
網上各種文章總是會提到中國學生在法國被歧視的事件,特別是近幾年,中國遊客在巴黎街頭遭搶劫的事也時有報道,更是讓大家人心惶惶。每次看到類似的報道,我都覺得很無奈。在法國生活了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時間,其間的確遇到過不太友好的法國人,可是如果按概率來統計,我覺得真正排外的法國人可能連10%都不到,其餘90%的法國人都是非常友好的,這其中還不乏很多喜愛中國文化的法國友人。那為什麼會出現法國排外的很多負面報道呢?其實這跟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問題是分不開的。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就像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性格一樣。法國人是慢熱的、害羞的,他們不會輕易接納外來的文化,但是一旦給他們機會去了解、去體會,他們會成為你一生的朋友。
記得剛到法國讀書的時候,我和班裡的同學都不熟悉,每到小組討論我都非常頭疼。看著法國同學總是成群結隊在一起,而自己卻是形單影隻,我當時覺得法國人真是「排外」,心裡一直納悶:難道他們就這麼嫌棄我嗎?
有一次,上市場營銷課,老師讓我們分組完成任務,他把我和另外四個法國同學分到了一組。這四個同學只是對我微微一笑,便旁若無「我」地討論起問題來。這種被自動屏蔽的感覺讓我氣不打一處來,真想憤然離席。可是班裡有這麼多同學在場,而且還有老師,我這麼做未免有失風度。於是我一邊壓著脾氣,一邊思考對策。這時恰好要對比亞洲市場的一些數據,做背景調查。他們從未去過亞洲,根本不了解亞洲市場的情況,所以討論陷入了僵局。我把握住機會,開始了我的「高談闊論」。一開始他們對我說的話將信將疑,後來我把自己在網上查到的各種數據翻譯出來給他們看,並向他們解釋亞洲市場特有的情況和問題,他們才開始接納我的意見,並一起討論存在的問題。我也終於從一個局外人變成了參與者。最後,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小組的報告得了最高的分數。以前下課後我一直都是自己默默地走出教室,而這次他們則主動邀請我一起去參加聚會,我很爽快地答應了。
聚會時,我們一起吃飯、聊天、唱歌,我認識了很多朋友。法國同學對中國充滿了好奇,問了我很多問題。他們問我北京什麼樣,上海什麼樣,問我有沒有穿過旗袍,是不是會吃狗肉。有些問題的確會讓我感覺有點尷尬,但這也讓我理解了一件事情:他們並不是排斥我,而是不知道如何與我相處。他們有很多問題,卻不知道問這些問題會不會冒犯到我。他們小心翼翼地觀察我,希望可以得到一個機會去認識我、了解我和我的國家。我不介意回答所有的問題,即使有些問題我們會有異議,但是溝通本來就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我很享受這種真實的交流。
回國後,我每年都要接待之前在法國認識的朋友。他們來北京旅行,總會拉上我給他們當導遊,他們興奮的樣子讓我想起了自己初到法國時的情景,覺得什麼都新鮮,什麼都好玩,什麼都很特別。剛到法國時,也有同學問我:「中國有白糖和麵粉嗎?」其實,這並不是歧視,他們是真的不了解,但是又很渴望去了解。有些同學會本能地覺得這是瞧不起,或是歧視,但很多法國同學可能連巴黎都沒有去過,他們從小生活在鄉村,國外的情況對於他們來說,就像山區的孩子對於首都的想像一樣。他們感到陌生,但又充滿期待,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那是一片未知的世界,我們的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是那麼不一樣,我們國家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法國對於很多中國同學那樣神秘。我們需要用開放的心態去介紹自己和中國的文化。所以,我覺得留學除了學習知識、拿到一紙文憑外,傳播文化、認識更多的朋友也是應該做的事情。
三、法國不傲慢
法國的國家格言是「平等、自由、博愛」,其中「自由」一詞對於法國人的意義,完全可以用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箴言詩《自由與愛情》來概括:「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法國是個極為重視自由的國家,因此法國人多少有些散漫。他們隨性,有時候顯得無組織、無紀律;他們喜歡一樣東西會喜歡得很徹底,不喜歡一樣東西時也會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的不屑。因此,有些人認為法國人很傲慢。但其實,我所認識的法國人並不真的傲慢。他們以自己的母語為傲,以自己的國家為傲,把這份熱愛表達得更加極致,所以可能會被誤解為傲慢。
一次,在法國參加聚會時,朋友的叔叔和我聊起了天。他對我豎起大拇指,指了指他的拇指告訴我:「C』est la France. (這是法國。)」之後,他把拇指朝下,又指了指他的拇指告訴我:「C』est la Chine. (這是中國。)」聽他這樣說,我有點不悅,但並未馬上反駁,只是笑了笑。後來我們聊起了法國的歷史,從高盧文化聊到法國大革命,又聊到了法蘭西共和國。我讚揚了法國文化。之後我又跟他聊中國的歷史:唐朝的強盛、清政府的懦弱、近現代的屈辱史和新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績。聊著聊著,他拍拍我的肩膀,把原本倒置的大拇指正了過來,對我說:「Bravo, la Chine! (中國真棒!)」我們舉杯共飲,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如果我把這位叔叔的行為理解為傲慢或是上升到種族歧視的層面,可能我就失去了一個與人溝通交流、介紹中國文化的好機會。
法國人十分熱愛自己的文化和國家,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這種想法表現在行為上就成了別人眼裡的傲慢。其實這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小孩子們之間的對話:「你的玩具不好,我的最好!我不要你的破玩具!」其實這裡面多多少少包含了一些童真和可愛。隨著赴法留學隊伍的逐漸龐大,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留學生把中國文化帶到法國,讓法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人及中國文化,消除彼此之間的誤會。
法語里有個詞叫le stéréotype,意為「陳詞濫調,刻板」,往往指那些廣為流傳卻不一定真實的偏見。對於某個國家、民族或個人,我們會聽到很多以訛傳訛的言論,而其真實性卻大打折扣。如果我們真的希望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就需要拋棄這些陳詞濫調,以開放的心胸去體會、接納並尊重別國的不同和差異。求同存異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根基之一,更是跨國文化交流的核心。希望越來越多的留法學生可以摒棄所謂的「經驗主義」,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體驗法國文化,收穫一段與眾不同的留學經歷。
[i] CELA:語言與學術評估中心,是法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與語言合作中心的正式機構。主要是幫助申請赴法留學的學生完成其行政申請程序。
文章來源2016-2017《前途出國留學指南》
推薦閱讀:
※在VUB[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念書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院校|敖德薩國立醫科大學
※2017,我的博士啟程
※秋季VS春季 | 波蘭大學兩季入學有何不同?
※歐洲留學申請總結,以及國航專業適合的學校、專業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