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祠堂(三)

「祠堂」對於家鄉的父老鄉親來說,是很重要的。一般宗族或宗親成員的大事都在這裡舉行,如商議族事、重修族譜、祭祖供奉、宗親團拜以及婚喪嫁娶等都在祠堂里進行。「宗族」,是儒家忠孝觀念影響下一個傳承千年的傳統家族禮制,而「祠堂」則是傳統家族禮制的直接體現和主要的活動場所,對於宗族成員而言其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西平吳氏族親理事會成員(包括族長和各房房長)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祠堂」也和眾多歷史古迹一樣有著相似的命運,在戰亂、天災、人禍及歲月的洗禮中屢毀屢建不曾停止。家鄉現存的祠堂,大多是近代重建或重修的,真正完全保留下來的古祠堂寥寥無幾。就算僥倖得以保存下來的祠堂,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也難逃劫難。

重建前僅存的大宗祠後棟神龕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安居樂業,農村地區逐漸擺脫了貧困,逐步實現小康。於是,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尚有閑錢的農村,普遍響應國家的號召開始重視精神文化建設。「祠堂」作為江西農村重要的精神文化載體,受到當地政府及村民的高度重視,因而一個個重建或重修祠堂的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在紅土地上遍地開花。

重建的西平吳氏宗祠(祀先堂)

家族的分祠「尚恕堂」主體尚且保存完好,而村裡的大宗祠「祀先堂」的情況就很不樂觀。之前我只是聽父輩講有大宗祠但是從來沒有去過,春節祭祖供奉也少有人去。直到2010年開始大規模重建大宗祠,寒假回家才看到已經建好的大祠堂,心中自是欣喜激動,索性就直接在村口下車拖著行李就往大宗祠奔去,一看就是半天。參觀完之後才對先祖的生平及功績有所了解,之後就漸漸對家族及先祖感興趣,想從多方面更加深入了解,於是走訪族裡老人詢問家族歷史,之後買書、上網、查資料,真是不亦樂乎。

2010年12月編印的《祀先堂博覽》一書

宗祠「祀先堂」修的很大氣,飛檐翹角裝飾華麗,在馬路邊交通方便位置顯眼。往來路人不免多看幾眼,於是十里八鄉就知道吳氏宗族修建的祠堂很漂亮很氣派,在當地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大祠堂,因而小有名氣。家族一些有名望的人請一些專家學者前來考察,這些專家學者不乏大家,多為江西省社科院、江西省書畫院的大家或撰文或題聯。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江西省歷史學會會長姚騫為泰和吳氏題寫的贊語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部很好的教科書,不容忘卻。作為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青年人,有必要深入了解自己祖先的事迹、家族的歷史, 重讀家史、重振家風,我們責無旁貸。一本族譜就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族譜一般記載了祖先的事迹及後人評價、家族各代成員的簡要情況以及祠堂的修建情況。可惜的是,直到現在我都沒有親眼見過自己家族的族譜,族譜一般不輕易示人,保管在家族中輩份較高的長者手中。但是,通過《祀先堂博覽》一書,我對家族的歷史卻也了解頗多。

北宋大文豪、著名書法家、詩人黃庭堅在任泰和縣令時為先祖吳公萬的祖先(吳景直,南唐人)撰寫的傳記

公元1273年冬南宋狀元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為西平吳氏撰寫的《吳氏族譜跋》

明朝探花禮部尚書、著名理學家羅欽順為西平吳氏宗祠撰寫的《吳氏重建祀先堂記》

大宗祠祀先堂屢建屢毀、屢毀屢建,在歷代的重修重建中,都有撰文記載,根據族譜記載可以查到的文章有元明清各一篇紀文。

泰和中學資深老教師楊汝楫為大宗祠撰寫對聯,對仗工整、寓意深遠,確實是經典對聯。

重修之後的西平吳氏宗祠前的大照壁

每年正月初一是村裡吳姓祭祖供奉和宗親團拜的大日子,每到這天宗祠前的廣場上鞭炮聲不斷,異常熱鬧

家族對受過高等教育和做公務員的族人很重視,2015年的大年初一吳氏族委會在祀先堂登記前來祭祖的族人中讀過大專以上及在事業單位中任副科級以上的族親,為將來做《西平吳氏歷代名人錄》登記造冊。我也榮幸的在上面寫下自己的信息,能成為家族的「名人」而頗感欣慰,呵呵,頗有種光宗耀祖的感覺。今後要在工作學習中,要繼續努力力爭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績以報效社會光耀門楣,為家族增光添彩。


推薦閱讀:

曹魏時期,曹操廟的五批從祀人員是出於什麼政治考量而確定的?
燔祭僅在基督教中存在嗎?
古代列朝祭祀的至高神都是什麼?
祭祀屈原算不算淫祀?
在《Q版大明衣冠圖志》的幾張圖中,看到圖中桌子上放著如下物品。這些物品是什麼呢?

TAG:傳統民俗 | 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