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使用知乎的一些感想

從我第一次在知乎上註冊賬號起,已經有三年多的時間了。

早年的知乎是全實名制的,你必須輸入一個「姓」一個「名」,如果取得很奇怪還有可能不通過。出於在互聯網上的戒備之心,這樣的設定讓我感到非常苦惱。很明顯知乎是在模仿Quora,於是我也取了一個名字,雖然並不是真名。

我認識的第一個朋友@護士衫下,當時他的名字還是邱生旺。我便私信他稱呼他為邱先生,然而護士君告訴我那只是《輻射》的一個梗,並非他的實名。這樣讓我感覺手足失措,因為叫他「邱生旺」吧……貌似不夠尊敬;叫「邱先生」,然而人家根本不姓邱。後來我們都改了名字,這樣互相稱呼才方便很多。我相信許多初入知乎的人,因為討厭知乎套自己的真名,抱著不耐煩的心情註冊了一大堆的「王二」、「小明」一類的名字,然後你要是想@某個叫「小明」的人都異常困難……

我認為歸根結底,可能還是由於中國區域網上民眾的不安全感。各種流氓軟體盜用著我們的信息,人肉搜索也無人管轄;各種信息被販賣然後成為廣告商的目標受眾,再加上不能說的各種河蟹原因。後來,我看到知乎上大多數人都用了網名,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實名大多時候真的不太讓人舒服。

混知乎這麼久,居然也有了幾千粉絲,說實在我認為我的實力也對不上我的粉絲數量。總的來說,是靠一些在時間上討巧的答案吸引了大眾的目光,乾貨的話貢獻的也並不算多。

在知乎上靠寫答案能夠成為大V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2016年的現在尤為如此。首先第一點,好的問題往往都已經有了很多好的回答,許多調查性的問題如「你聽過的最心酸的一句話是什麼」底下都已經有了上千的答案。這個時候你寫新答案,有可能會和原有答案的主旨立意相重複,此外你的答案排名也不會排的很高。許多熱門問題的前幾列都被各種萬贊答案所霸佔,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你給出的回答足夠勁爆,否則很難撼動原有答案的地位。

第二點,是因為現在的知乎已經湧入了太多人。人越多,厲害的人也越多。有的時候你會發現總是有些人可以輕鬆寫出你很努力才能寫就的優質答案,對於那些本身愛好廣泛而各方面又精研不深的人來說,這就更可怕了。有的時候我很有表達慾望,而且自認為肚子里還有點墨水,認為很多拿了高票的答案水平其實馬馬虎虎——但是自己瀏覽了一下話題動態,卻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太了不得的優勢。在95%的問題上,我和三無用戶的知識水平沒有任何區別。所以我會十分喪氣,因為我知道我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在寫完答案後拿很多贊。

要是我能夠給那些真正想拿好多好多粉絲的知乎新人建議,我的建議是讓他們一定要訓練出對於熱點問題的嗅覺。說實在如果我總是能夠在熱點新聞上及時摻和上一腳,比如天津爆炸、巴黎恐怖襲擊、林森浩的死刑、特朗普的大新聞、百度賣吧或者如家酒店女子遇襲……我作為重度用戶,本身三觀成熟,信仰自由主義、廢死與女權主義,只要敢寫,寫的激揚一些,拿個百贊問題真不大。但是我本身討厭「新聞」,因為人們過於痴迷於生活的細節,而對真正的知識和規律視而不見。所以很久前我就立下規則避免這些情況。

在14年的時候,《劍靈》在互聯網上極度火爆,然而現在卻已式微,式微到不會有人去提起它,甚至不像人人網那樣作為標本去研究。你現在在知乎上搜尋關於《劍靈》的內容,依然是它如何刷新了網路遊戲的紀錄,它的榮耀是多麼偉大,而它為何沒有引發中國網遊界的洗牌,甚至為何很快就走了下坡路,無人關心。就好比現在也沒有人關心某爆炸事件的追責問題一樣。人們太過於喜新厭舊,他們的視線總是匆匆轉移,或者是匆匆被轉移。為了避免匆匆被轉移,所以我抵制我自己在知乎上當「熱點記者」。

很多時候,我都一直覺得眾人的視線是被熱點所控制著的,而這一點大眾自己甚至都並不知道。舉個例子,在知乎上《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度被探討的非常火熱,這當然是因為小李參演的同名電影角逐奧斯卡引發的光暈效應;然後就有多少文藝青年,醉心於菲茨傑拉德,甚至對他和他老婆的八卦津津樂道。但是很少有人讀過他的其他作品比如《夜色溫柔》(我讀過),而以「美國夢」的破滅作主題其實當時的名作很多,比如在蓋茨比之前的諸如德萊塞的《嘉莉妹妹》或者是後來傑克·倫敦的《馬丁·伊登》,在我看來都是不遜於《了不起的蓋茨比》 的傑作。然而呢?他們得到的關注,連蓋茨比的三分之一恐怕都沒有。這是一個美麗新世界,IP很重要,商業價值很重要。但是我們要明白,這並不代表一些在知乎上不火熱的問題不重要。

提出問題勝過解決問題,你所不熟悉的知識比你熟悉的知識更重要。努力發現更大的世界,這也是我使用知乎的感想。


推薦閱讀:

我為什麼偏愛OneNote而非印象筆記
要不要拒絕碎片化信息?
關於交互設計是什麼的清單
在這個信息泛濫的世界,如何緩解你的知識焦慮?
如何有效的管理你的信息

TAG: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