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徽州-水口的風景
皖南古村落太多,數不過來,也難以細究體驗,從徽派建築,山川形勝,到聽不完說不盡的文人商賈軼事,旅途歸來,還有遊離在路上的感覺。但是,這方玩硯,我放佛把一個村落握於手中,悉於心中,這就是被譽為「中國水口第一村」的唐模,水口的十畝方塘,濃縮在方寸硯池。從歙縣徽州古城出發,僅僅10餘里路程,其間,穿過紀念碑式的棠樾牌坊,聆聽到徽商和徽州女人的興衰榮辱,帶著一絲悵然,來到唐模,有種釋然回家的感覺。 唐模以「水口村落」為特徵,水口一詞,起源於原始的天文地理觀。古人觀察到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河流從西往東,於是想像,西北的天是傾斜的,東南的地是低平的,加上傳說中的故事「共工怒觸不周山」,撞斷了天柱,所以,河流從西北而來,向東南流去。遠古渺茫,人們在生活中更關心自己的衣食住行,在選址時,十分看重水的來龍去脈,把村落水的入口和出口稱為「水口」,並把水比附為財富,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樹木蔥蘢代表人丁興旺,水流聚氣象徵財源滾滾。上水口和下水口恰似「天門」和「地戶」,天門開財源來,地戶閉財富留,中國人的天人合一觀,就是這麼玄妙而現實。
唐模貴在自然,無意之間已到村口,一顆巨大的槐陰樹,有400多年歷史,樹上飄著的紅色布條,這裡曾經作為電影《天仙配》的外景地,董永和七仙女在樹下有緣情牽,遊客們也就觸景生情。毗鄰古樹的沙堤亭,三層八角,四面各開一門,地層外檐的十二根石柱,以飛來椅連接,亭子的角上均懸掛鐵馬,每當微風佛來,四面八方,鈴動悅耳。東西兩方匾額,西書「雲路」,東書「沙堤」,走南闖北的徽商,應運這「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豪情與飄零。 雖然樹與亭之間的草坪略顯規整,失去了古村古意,但遮天蔽日的虯龍綠枝吸引我就地小憩,身後的小溪汩汩羅羅,彎曲的踏水橋被當地人稱為「蜈蚣橋」。有遊客會奇怪,怎麼會把美妙的曲橋取名為一個並不美好的節肢動物?原來,這是水口的防禦意向。對於回鄉的遊子,一看到遠方的古樹綠蔭,家的感覺油然而生,枯藤老樹昏鴉的斷腸離愁,瞬間化作故鄉的庇護,享一陣綠意,捧一把溪水,洗去一路風塵。對於村裡的人們,這裡是家長里短的談論處,商賈來往的停息地,進出之間,一脈溫情。而對於外地來客,古亭古橋儼然防衛的標誌,告訴你已經進入到村落的臨界,蜈蚣是五毒之首,是辟邪的圖騰,所以,景由心生,曼妙的過水汀步,充滿詩情還是詭意,讓水口驗明。
在移民的千載譜牒中,孝善是治家立業之本,《孝經》中說,為父母盡孝是「天之經,地之義」,唐模人引以為豪的,便是體現「天經地義」的水口經典檀干園。相傳唐模富商許以城,因為年邁的母親一心嚮往「人間天堂」的西湖,便斥巨資在家鄉仿造,供母親頤養天年,小小20畝水面,盡顯徽派園林精華。鄉賢許承堯的一幅楹聯,道出了其中的真諦:「喜桃露春濃,荷雲夏凈,桂風秋馥, 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
唐模水口園林的意境,與中國畫藝術一脈相承,清代畫家唐岱在《繪事發微》畫論中,專論「水口」一詞,「溪水瀾漫,則有沙汀煙渚,蘆草茸茸,魚雁水禽,棲飛其上,小艇蕩漾其中,有水闊天空之狀,此山水家每用之」,水口是一幅山水畫的「畫眼」,甚至有「無水口無青綠」之說,山脈之通,水道之達,文脈之韻,皆匯於此,唐模水口,妙景入畫。
山、水、樹是水口的三大要素,入山尋水口,登局定明堂。一顆枝繁葉茂的古樹,寄託著族人子孫繁衍的希望,一座路亭,標誌著「捍域」(捍衛村落的領域)的本能,一座彎曲古橋,村口前對峙的的小丘,分別構成「蜈蚣辟邪」和「獅象把門」的安全格局,山勢,水形,村居,這不正是桃花源記描述的景象嗎?檀干園岸邊濃艷的桃妁之美,令我想起了人文始祖夸父和度朔山,手杖化桃林,門神掛桃符,檀干傳孝義,生生不息,灼灼其華。
每一個徽州的村落,都隱匿著一個族群的記憶,在慌亂的歲月流落而來的徽州祖先們,在皖南重新開啟族譜的延續。每一方水口,景緻的情調比附著家族的意義,同時,宛如一種無形的動力,決定著村落的繁衍生息後的富貴榮衰。
牌坊和祠堂是村落的標誌和歸屬,沿著檀干湖前行,一路上的菜花映襯在鄉間石路,一座衝天牌坊立於眼前——同胞翰林坊,里人許承宣、許承家同胞兄弟分別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考中進士,並被欽點為翰林,為旌表許氏同胞兄弟,朝廷恩准建造此坊。在徽州的耕讀社會裡,牌坊的人文彰顯和家族榮譽激勵著後生,起到教化傳承的社會功能,所以,建築上極盡財力精工雕鑿,四柱衝天,三間三樓,高12米,寬10米,躍然于田野,龍鳳板上刻有「恩榮」二字,東面額坊上「聖朝都諫」,竹林、異獸圖案烘托出鄉鄰賢達的風采,牌坊石獅底座雕刻的《羅漢送寶》,羅漢所捧托盤上置佛手,壽桃,象徵福、祿、壽、考,唐模人將這吉祥的寓意,製作成拓片的旅遊紀念品。「天下牌坊數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指的是歙縣許國八角牌樓,是我國唯一的八角石坊,半座就是同胞翰林坊。 溪流無歲月,堤樹有春秋。檀干園的主體建築鶴皋精舍是唐模的人文精粹,不同於徽派的檐闊韻律,流曲舒朗的風格與江南一致,簡潔寬敞的院落天井合圍,上下對堂, 上堂恢宏大氣,頗有氣度,下堂窗明几淨,客居宜人,堂內的對聯十分雅緻,「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暉」,「一水通煙留月,四時掃石看花」,堂舍周邊花木茂盛,野趣盎然,徽派盆景點綴期間,朴雅閑適,頗有高士之風。建築的名稱來源於《詩經?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唐模的村落性確卻有隱士之逸,當年李白專程到黃山尋訪許氏高人許宣平,路途艱辛卻無法親見真人,狂放的李白只好在他的草房上留詩遙拜:「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柱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余。」千餘年過去了,來訪的我們見到的精舍,只是未聞遼天的鶴鳴。
賈為利厚,儒為名高。鶴鳴精舍中的「許氏文會館」是唐模文運昌盛的見證,是文人墨客舉辦藝文活動之場所。現陳列許氏家譜、末代翰林許承堯(1874-1946)光緒甲午科舉人鄉試及同朝甲辰科進士會試墨卷、受業師及考試官閱薦、批取、批中等珍貴文物資料。許承堯堪稱唐模最傑出的文化人物,祖輩經商積澱下的基業,詩書傳家至他,光緒三十年(1904)中進士,成為末代翰林,辛亥革命後,在安徽、甘肅等地任要職,1924年辭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從此絕跡仕途,在家鄉興辦教育,著述終老,著有《歙縣誌》、《歙故》等,是我國方誌學家、詩人、書法家、文物鑒賞家,也是徽學研究的開山鼻祖,無徽不成商,無唐模不成徽學,所以,門前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撰的楹聯,「文章唯讀周秦漢,儒術兼通天地人」,絕非虛美之詞。為延續村落傳統,館內設有「義塾」,昔日鄉儒吟哦變成今天的朗朗書生,三字經、千字文、唐詩宋詞,再現了徽州當年「十戶之村,不廢誦」的場景。
走出鶴皋精舍,登臨水榭面朝湖面,黃賓虹先生篆題的「花香洞里天」,讓沿湖的桃紅柳綠,丹桂飄香,讓你充滿季節的暢享,一條玉帶橋,將湖面一分為二,在步移景異的穿行中,到達水中央的鏡亭,亭、廊、抱夏、小院、平台,將古亭映射在湖面,四面迴廊,三面設美人靠,門首「珠液」「鏡亭」橫匾相對,湖亭明鏡軒窗月,盡在唐模水口間。最珍貴的是亭中間前後兩牆壁上鑲嵌有朱熹、蘇軾、倪元璐、文徵明、趙孟頫、查士標、米芾、蔡襄、黃庭堅、董其昌、祝允明、羅洪先、羅牧、程京萼、陳奕禧、八大山人(朱耷)等歷代名家書法碑刻的18方書法碑刻,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唯有文達四方,方能群賢畢至。 地脈中的血脈,是鄉土中國的紐帶,許氏祠堂是村落和水口的連接點,連接著唐模的精神紐帶,幾年前祠堂還沒有完全恢復,殘垣上畫有修建的圖樣,祠堂結構初見輪廓,當地人告訴我,唐模的祠堂在很大程度上,是徽州的濃縮與代言,稱為「徽歙祠堂典型」。宗族的總祠下分三個支祠,按照不同的社會階層來建造,即官、商、農,其祠名分別為尚義堂、繼善堂和駿惠堂,民間曾留傳三句諺語:「穿靴戴頂尚義堂,搖搖擺擺繼善堂,草鞋麻履駿惠堂」,雖然顯示了三者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但在宗族意義上是並列的。一個宗祠三個支祠,分別佔據村落東西兩端,好似精神的坐標,反映出徽州經商——興學——取仕的社會價值取向,是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的生命力。 十橋九貌,唐模水口蘊華章
如果說唐模的水口是典藏的山水畫,村落的水街就是流動的敘事詩,檀干溪從西向東將村落分為兩片,架在溪流上的十座古橋,放眼望去,極具韻律感的馬頭牆忽近忽遠,錯落有致,流淌的溪水聲伴隨著店鋪的喧鬧。水街上最具特色是斷續相連的美人靠,不同於其它古建築,將美人靠構築在私人的廊坊上,這裡完全是開敞的共享空間,村裡的生意交往,家長里短,古今趣事,都在長長的美人靠上閑聊風生,遊客們也融入其中,不時舉起鏡頭,水邊井旁浣洗的女人們,已經習慣了來往的眼光,有時也悄悄責怪,「有什麼好拍的」。生活是他們的常態,旅遊是短暫的過客,只有在這過街的長椅上,片刻交流,然後起身,順著漫步感受這水做的華章。
看過太多的小橋流水,唐模的橋還是令人迷戀,其魅力在於它貫穿了村落的風情人文,但是,「十橋九貌」的說法,令我不解,十座古橋,為何缺了一貌。村口的蜈蚣橋,有護佑鎮邪的意義,檀干園旁的五福橋代表臨門的希冀,走過許氏宗祠後的第三座名叫靈官橋,因橋南有靈官殿,橋面寬一丈有餘,橋的上游有三個圓形石墩,橋下游有三個圓形深潭,村民比喻為西湖的「三潭印月」。靈官橋得名於道教的王靈官,是道觀入口的第一個建築,祈禱保衛道觀的作用,在宗祠傍邊建設靈官殿與橋,其寓意不言自明。
唐模在清朝曾設置「義合大社」,橋因此得名,表面看是以普通的石橋,兩個橋墩,但橋面有五排三列15根柱石搭建,原來每一根柱石都有村裡的富戶捐獻,也暗合了「義合」的意義,古代村鎮的公共設施往往採用這種「眾籌」的名義,情義鋪就路橋,整座石橋保留了石料開採的原始鑿痕,別有韻味。橋南建有一石幢,點上油燈,長明不息,據說可以互補陰陽,平衡風水。 水街的高潮出現在高陽橋,也是從東向西的第五座橋,位於水街中心,起初我並沒有感覺到橋的奧妙,橫跨在水街之上,石質雙孔,溪水流淌形成一層白練,上部以廊屋勾連,遠看有點像水車磨坊。原來這裡是水街最繁華的商業區,風雨廊橋可供商客往來休憩,如今已經改為茶室,供遊客品茗黃山的茶園青綠。走進古橋,橋面建五開間小殿。梁、柱、檐、拱仿明式建築,東面豎一排青石磚雕欄杆,設1米寬人行道,左右各開拱門,上寫「飛虹」二字,推開檻窗和格扇門面,可觀水街全貌,石板,圍堰,溪流,店面,涼風習習,水聲悅耳,各色人群的悠閑時光,盡收眼底,坐在橋中看風景,是水街的一大游趣。但是,高陽之名,又是唐模人難言的隱秘,唐朝宰相許敬宗受封高陽郡(今河南許昌),許氏後人移民居地多以高陽命名。許敬宗力主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後來長孫無忌被殺,相傳與他誣詬有關,所以,正史將他列入奸臣,然而,忠烈廟中的許遠,正是許敬宗的曾孫,小小高陽橋,承擔了如此的歷史負擔,是非功過,任憑一溪流淌。 尚義堂前的石橋叫「戲坦橋」,祠堂前有一可以容納千人的廣場,常常在此搭台唱戲,在古村落,宗教的約束和戲台的教化,是民風淳樸的文化手段,「跳鍾馗」,「舞龍燈」,「做把戲」等許多民俗活動,熱鬧非凡。尚義堂前的橫樑上,雕刻有199朵牡丹,艷麗醒目,村民對富貴的希冀,在戲坦橋的和諧祥和中實現。村莊西邊盡頭的第一座橋俗稱「石頭橋」,由三塊青色茶石架成,簡潔明快,起到了風水上水口的功能,橋南原有一大型拱門,作為進入唐模的標誌,迎賓送客,婚殤嫁娶,都以此為界,檀干溪從這裡流入,相當於天門洞開,財富開源。
唐模水口,以橋、堰為關鎖,以亭、廟、坊為鎮物,以古樹花草為背景,成為獨有的山模、水范、村居、田落,因於自然之中又獨顯人文的奧秘,水口湖、水口樹、水口亭、水口坊、水口橋、構成多元交響的樂譜,聚水生景,景隨溪動,正如清代詩人徐同善贊曰:「澄懷風景擅清華,小謫南天向客誇。系馬唐模溫舊夢,水心開遍白蓮花」。
推薦閱讀:
※婺源只有油菜花?不,它的文化更令人著迷!
※春節旅遊,婺源和宏村選哪個?
※如何看待安徽省正式發布了徽菜標準體系表將徽菜從徽州菜泛化為安徽菜這一行為?
※太極湖村:繪製在大地上的太極圖騰
※回鄉見聞之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