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底撈組織變形記:讓員工為自己而戰!-包啟宏

海底撈聯合創始人:以前我們提的口號是,讓員工的目標和企業的目標達成一致。說實在的,誰跟你一致?

別人看到做餐飲的,都是推杯換盞,誰了解回到家裡那種焦慮?一兩點發朋友圈還在點贊的都是餐飲人。

餐飲人為什麼焦慮?因為要生存。

而焦慮的根源,是市場在發生變化。

其中,消費者需求變化、口味變化是最根本的。消費者對口味的選擇越來越怪,麻辣、酸甜、咸鮮的,還有怪味的,還真有很多人喜歡,特別是年輕人。

影響消費者就餐選擇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口味、服務、環境、距離等。與此同時,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以前是純堂食,現在出現了純外賣,以及餐飲+零售。

那麼,海底撈變了什麼?

口述 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 施永宏

我們不做正宗

我們做好吃

我們一直跟著消費者的變化而變化。永遠圍繞著消費者的需求調整各種政策、戰略,包括口味。成都人會說海底撈的火鍋一點都不正宗,但是我在北京看到北京人喜歡吃、上海看到上海人喜歡吃就行。

我們不做正宗,我們做好吃。正宗和好吃是不一樣的。

對於消費者來說,正宗是指的他從小喜歡吃的東西,我們的正宗並不是他的正宗。

最初開到西安,消費者說麻得喘不過氣,我們就把麻去掉;北京的消費者說「你們那麼油」,我們就把油減少;到了雲貴,我們要增加酸;到了新加坡、美國,我們就增加咖喱風味,迎合當地消費者口味。

我們不敢把一個正宗的東西推給不同地方的消費者,不同區域採取不同的策略。

部門推諉內耗,

可比牛肉貴多了

從1994年到現在,24年的發展,海底撈的組織架構從最開始就是純門店。服務員、採購、財務全部都是兼職,早上是財務、採購,晚上就是服務員、上菜員。

在企業發展的起步階段,部門和門店之間會形成一種合力,但隨著規模越來越大,合力就變成了分力,導致失去市場的機會。門店抽調出員工組建職能部門,可隨著規模擴大,職能部門的工作變得乏味、單調,這些部門就變成溫水煮青蛙,沒有活力。

其實在企業的人力成本中,最不可忽略的是管理成本。來自組織間的內耗,各部門之間責任推諉,相互埋怨,是造成成本上漲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記得,在組織變革之前,門店在切一個澳洲牛肉,切到四分之一的時候,發現有一塊淤血,就通知中央廚房,中央廚房找採購,採購去找供應商,那供應商說,我怎麼辦?我去退給海外?

其實就是一塊牛肉,哪怕扔了,損失的只是牛肉的成本,但部門相互推諉,害怕承擔責任,造成這塊牛肉的成本到底是多少無法估量。

所以,這是我們要進行組織變革的決心。

人資不認識要提拔的員工

怎麼審批?

海底撈最開始企業小的時候什麼部門都沒有,到了慢慢發展,從門店抽調員工組建了財務部、人事部、工程部等等各種部門。

門店員工到職能部門之後,有發展瓶頸。就那麼幾個人,往上走是不可能的,最後導致一個惡果:大家是憑資歷而不是能力。以前大堂經理要人力資源部審批,你坐在辦公室都不知道提拔的是誰,你還審批?

2012年第一次提出的口號是「職能部門從管控變服務」,不是去控制運營部門而是去為業務部門、運營部門服務,績效由服務對象來評價。

後來人力資源就獨立為公司,不僅為海底撈還為同行提供服務,把職能部門從成本中心變成了利潤中心,為整個集團運營部門甩掉了沉重的包袱。而且,這個部門員工收益比以前高,更有動力去發展。

當年改革後,整個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從134個到70個。但以前一年的招聘量是兩三萬人,今年微海諮詢的招聘量是十萬人。

財務也是,成立了海晟通諮詢公司;工程部做成了「蜀韻東方」,是一個工程公司;中央廚房做成了蜀海供應鏈;原來炒料,做成了頤海,獨立出來在香港上市,現在市值大概120億港幣;信息部也是,我們跟用友成立了「紅火台」,專門做餐飲技術信息的研發,也對外開放。

員工的目標和你的目標

不可能一致

市場變了,消費需求變了,管理也要發生變化。

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客群?我們要發現公司每一個人的潛力,要找到最小作戰單位,讓他為自己而戰,而不是為企業而戰。

以前我們提的口號是,讓員工的目標和企業的目標達成一致。我們在管理上定了各種流程制度,大家一起往前跑,說實在的,誰跟你一致?

員工是員工的目標,你是你的,永遠不可能一致的。所以我們要思考,如何達成員工的目標。整個管理就發生了變化。

我們從1994年到現在,管理的制度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出一個事情就出個制度,結果制度太多,管理成本大,員工理解也會有問題。

所以現在開始砍,把所有繁瑣的制度往下砍,要回到簡的階段。如果各位正好在簡到繁的階段希望大家打住,因為你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簡,用簡就可以了。

因為「計件」,

成本沒變,員工漲薪30%

餐飲行業文化程度低,收入低,招人難,所以薪酬一定要變化。

但漲工資我們又受不了(我們的人力成本是營業額的27.5%)。不想增加人力成本,又想提高員工的待遇,怎麼辦?後來我們就做計件工資。

我去西安試點的第一家店,有108張桌子,每天要做660桌。我問人不夠用?店長說不夠,上菜窗口有菜沒人傳,當時傳菜組平時是6個人,周末8個(加兩個鐘點工)。

後來實行計件後,我說從今天起端一盤菜4毛,誰都可以來端。從那天起,上菜窗口就變成排隊等菜。因為上菜高峰洗碗間、小吃房都比較閑,他們就都來端菜。

實行了兩個月,這個店的人員從240人降到180人。公司整個支出沒變,但員工平均收入增長30%。

以前,公司在北京有兩個車,兩個司機,工資是5000塊錢,所有的油費、過路費公司出。司機的工作量是不飽和的,就是幾個高管偶爾用一下。

後來就把車給司機,公司誰用車誰給錢,他沒事的時候可以去跑滴滴,所有的費用都由他出,司機試一下了這個模式就不想換回去了。現在車的衛生乾乾淨淨,也不出事故了,這就是新的變化帶來的。

管理者不懂崗位,

崗位標準讓員工定

員工崗位標準和評價怎麼定?誰來定?

管理者不夠懂崗位,海底撈的崗位職責是崗位上的員工來定的。

有人會擔心員工自己定標準會定得很寬鬆,我們是這樣的:

做一件事的時間,員工寫了5分鐘。我跟他說2分鐘行不行?員工說那不行,得4分鐘。我說,那3分鐘行不行?員工說行。標準就這樣定出來了。後來這個員工跟我說,其實2分鐘也可以。

這裡有一個原則,你要讓員工自己寫、自己定。而且你讓哪個人寫很重要,我當時選的是門店表現最優秀的上菜員寫的,而不是普通人。

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是一個偽說法

沒有誰對誰忠誠,只有誰對誰尊重。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其實人性就是這樣的。

不是誰忠誠於誰,是尊重,我們要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尊重不是放縱,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當年的高收入並不是體現在工資上。海底撈最早那批人,我一個月五十塊錢,員工也是五十塊錢,慢慢漲到六十、七十、八十。

但是主要收入差別來源於哪裡?那個時候我們就敢給獎勵:

只要客人表揚一次就給他五塊錢,一次獎工資的十分之一了。每天早上開會:昨天晚上某某某被表揚兩次,獎十塊錢,某某某被表揚三次,獎十五塊錢。

這個零星的表揚非常有效,這個表揚能給員工帶來比工資還多的獎金,是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沒有得到表揚的,他的工資是和其他企業是一樣的,當時其他企業也是五十塊錢一個月。

企業小的時候,

怎麼「親情化」?

在企業比較小的時候,親情化工作會相對重要一些,因為沒有錢,只能靠情懷。

我們當時規模小的時候是這麼做的:

1.安排些「不花錢」的活動。

員工一有空閑的時候,我會帶著員工去公園逛一逛,買當時一毛錢一袋的瓜子,進公園我們要從湖邊溜進去,因為門票五塊錢,那麼貴。

我帶員工最奢侈的就是照相。那個時候柯達膠捲21塊錢,富士膠捲20塊錢,只能照36張,要買好幾卷膠捲。這還不是大頭,大頭的支出是洗照片,多少合影啊!十個人合影就洗十個,五個人就要洗五個,這是我們最大的一個支出。

2.我們要給員工過生日,因為店小,我能夠做到這些。

3.因為店比較小,員工來自於附近的農村,那我可以做家訪,做家訪不用花多少錢,我提的最貴重的伴手禮就是南方黑芝麻糊,所以我們做了很多這種親情化工作。

在企業小的時候這些相對來說重要,但是也不是最重要的。員工其實最看重的是在企業之中是不是公平,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管理上相對公平。

相對公平在哪?就是表揚了要獎勵,一個蘋果、一瓶洗髮水都行,別只說。

海底撈最大的不變,是變

施永宏說,這麼多年,員工的評價是,海底撈最大的不變就是變,一直都在變。

然而,海底撈雙手改變命運的價值觀不變。

股權專家包啟宏認為,海底撈所有的變化都要圍繞著這個價值觀做調整,因為要給員工搭建一個平台,要讓他成功,把這個企業的工作當成一個事業,這是他們一直不變的價值觀。


推薦閱讀:

海底撈危機公關啟示錄:「小危機」里有「大文章」
《野火集》——你心中還有那團野火嗎
除了服務,海底撈還有哪些秘訣?
海底撈的培訓,你可能也學不會
親測「抖音海底撈吃法」,解鎖新技能

TAG:海底撈 | 股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