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漢服運動」革命果實被竊簡史》一文謬論
@Soningga Zhang 發表的《「漢服運動」革命果實被竊簡史》一文(以下簡稱《簡史》),對漢服運動的歷史和「初心」存在許多不實與無根據之敘述,嚴重誤導大眾對漢服運動的認識。特撰此文以正視聽,針對《簡史》中錯謬之處逐段匡謬,為漢服運動正本清源。希望想了解漢服運動的人都能去了解漢服運動的真正的歷史。
我跟這位Zhang先生無怨無仇,也無意冒犯,只是想說明:對自己不清楚的、或者沒有根據的東西不要亂說。假使這些完全無中生有的東西,你再幫他說一遍,你等於你也有責任吧?
《簡史》:
漢服運動最初,並非具有如此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
錯,漢服運動本身就是民族主義運動。具體見下文。
《簡史》:
漢服運動的最初目的
最初知道漢服在04、05年,那個時候我正好上初二。當時有人告訴我,我們中國人在外國人眼裡的形象,就是小時候看的動畫片里,「桃白白」那種長袍+辮子的樣子,當時就覺得很不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西方人在清朝才大規模接觸中國,加之刻意忽略中國後來的進步,所以中國人的形象就定格在那裡了。那個時候開始知道有漢服運動,第一次是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小胖子,穿著漢服背《出師表》,感覺萌萌噠。後來是BTV的《身邊》欄目介紹漢服。中華上下五年,光帝國歷史就2000多年,不只有清朝一個朝代。中國的服飾也有幾千年的歷史,而長袍(粵語稱長衫,外國根據粵語翻譯為cheongsam),只有2、300百年歷史,是清廷在明朝服飾基礎上加了扣子、改了領子來了,有大量的滿族元素。這種一朝一地的東西,顯然無法代表龐大、悠久的中國。所以,漢服運動最初的革命對象是外國人的偏見,是一種反對偏見、反對種族主義的進步運動。但後來,有一群欺軟怕硬的懦夫,開始把矛頭對準了國內的少數民族。那個時候,我和愛紅,還有樹皮小姐姐( @Hasuran Li)等早期漢服愛好者,都曾經有過被「驅逐」的慘痛經歷。但我依舊認為,我們才能真正代表漢服的「初心」。所以我才要寫下這篇文章,以便揭露漢服運動的革命果實,是如何被以下三鼓勢力所代表的野心家竊取的。
Soningga Zhang(以下簡稱「作者」)雖然知道漢服很早,但他對「漢服運動的最初目的」的認識顯然是錯誤的。他只是基於在電視上看到漢服,再基於自己以前聽說的「中國人在外國人眼裡的形象是長袍+辮子」,就先入為主的認為漢服運動是針對外國人的偏見。這樣的了解和認識是很粗淺的,而作者竟然認為這就代表了「漢服運動的「初心」」。如果他真的了解漢服運動的歷史,是絕不會認為「漢服運動最初的革命對象是外國人的偏見」的。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漢服運動的早期歷史,以及漢服運動的初心是什麼。
漢服運動的歷史和初心
建議大家看完以下文章,自然能了解《簡史》一文的錯謬:
漢服復興運動回顧與展望(正式版)詳細地梳理了漢服運動十幾年的歷史
【文集】漢服復興運動的初心 這是最初發起漢服運動的前輩的文章,這些才能代表「漢服運動的初心」
剝離漢本位思想的漢服復興將是一場緣木求魚的鬧劇(這個是完整版,比網上大多數版本要全) 漢網置頂帖,說明了漢服運動的初心就是興漢
【中國夢 漢服夢】漢服運動大事記2013版
漢網編年簡史(徵求意見稿) 作者:五根清凈,對漢網2002-2008年歷史的介紹
更多資料:
漢服小組編纂的《漢服集》是對漢服運動截止到2014年的百科全書式匯總,也包括了許多漢服運動人物、文章、理念、漢網舊事,從中也可以了解漢服運動的歷史和目標:漢服集簡體版 第三藁.pdf等
對以上文章部分內容的摘錄(為啥我把文章地址都發出來了還要摘錄這麼多?因為總有人懶得讀啊!我摘錄的都是重點):
第五章 當代漢服運動發源記
1、2001年至2002年:漢服名詞思辨期 2001年在境外「三股勢力」的推動下,海外論壇上出現了很多極端民族主義言論,如吹捧康乾盛世、蒙古帝國,甚至鼓吹內蒙古應與外蒙古合併獨立、東北三省的滿洲地區也應獨立,同時還攻擊漢族是最劣等的民族,辱罵孫中山、朱元璋、岳飛等人。當時大部分網友對此都不敏感,僅有個別網友對此回應,如網友「南鄉子」。 2001年10月上海APEC峰會閉幕後,20位國家領導人穿唐裝進行了合影,該服裝根據清末中式服裝設計,「唐裝」一詞則根據海外「唐人街」延伸而來。合影出來後,有網友藉此攻擊漢族:「漢族人無能無恥,連自己的民族服裝都不會製作,靠著滿族提供才有自己的服裝服裝」。後來,也引發了眾多網友對於「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到底是什麼?」的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 2002年2月14日網友「華夏血脈」在新浪軍事論壇上發表文章《失落的文明——漢族民族服飾》,是當代第一次以「漢民族服飾」為主題(在意義上有別於「古裝」、「中國歷代服飾」等考據文獻),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漢民族服飾的起源、特性和剃髮易服歷史。此文被轉載到海內外多家網站和論壇上,兩年內點擊量接近30萬,也激發了部分漢族網友民族意識的覺醒。這篇文章還帶動了大量網友去撰寫對漢服進行考究、追憶的文章,其中流傳較廣的有網友「水濱少炎」的《大國之殤—漢服消亡簡史》、「萬壑聽松」的《衣冠國體——-華夏服飾之我見》、「趙豐年」的《漢服重現與中國的文藝復興》、「蒹葭從風」的《漢服——艱難的文化復興之路》等文。
實際上,漢服運動的背景是在「三股勢力」出現後,激起部分漢民族網友的思考,並追憶本民族服裝。「唐裝」的出現可以算是導火索,自此之後,各網站、論壇迅速出現了關於「漢民族服飾」的討論話題,並加速了「漢服」的傳播進程。 2、2002年7月 首個漢民族論壇建立,拉開了漢服的網路宣傳陣營建立的序幕,也是有關漢服復興的網路討論期。 2002年7月,網友「大周」創立大漢民族論壇,該論壇至2004年7月關閉,這是漢民族主義第一個具有一定規模論壇,也是漢民族主義論壇發源地。2003年1月1日,網友「步雲」建立漢網前身漢知會,並任第一任站長。2003年3月前後,黃海清(網名「大漢之風」)接管漢知會,並認第二任站長,將BBS改為漢網,域名為http://www.haanen.com ,2005年更名為http://www.hanminzu.com。漢網多次招募、組建志願性質的宣傳組,為漢服的網路傳播起到廣泛而深刻的作用,培養了一大批最早具有興漢思想的漢服同袍,其中一部分成為各地區早期漢服宣傳的中堅分子。 在2003年至2005年期間,漢網由於理念紛爭,逐步分為天漢網、新漢網、漢文化網等網站論壇。同時,百度漢服貼吧也逐漸成為了漢服宣傳陣地。2011年起,新浪微博、騰訊微信也逐步出現了漢服網路宣傳團隊。
近年來漢服的宣傳中,有關漢服的「民族性」問題一直存有爭議,但縱觀漢服運動發展史,包括漢服運動的發源地,都是與漢民族主義息息相關的。我理解的民族主義,是指喜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但並不摒棄外族的人與物,更不是去消滅外族的一切特性,也絕非種族主義。這裡的民族也不是單純以血緣關係劃分,還應包括地理、語言、心裡等因素。對於漢服運動來說,在喜歡和傳承服飾的背後,應該還是那顆「漢心」。
——《漢服運動大事記2013版》
一、漢服復興的輿論準備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2001年之前,可以稱為漢服復興運動的輿論準備時期。我們知道,2001年發生了一件事情,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第一次在中國召開,國內輿論為慶祝中國與國際社會接軌,很是歡欣鼓舞。按照APEC的習慣,會議結束後,各國家地區領導人合影時要穿東道主的民族服裝,當時我們國家採用的是「唐裝」。對現在的漢服圈來說,大家都知道「唐裝」不是唐代服裝,但對當時的社會來說,很多人誤認為它就是唐代服裝。所以,這一做法,干擾了很多人的認知,也導致了學術界的反彈,當時一些大型平面媒體上開始討論什麼服裝可以代表中國文化,並涉及由滿族馬褂改造出來的唐裝其實不能代表中國。這一輿論就是醞釀漢服復興運動開始的前夜。在此,我提及2001年之前的幾件事。第一,在漢服復興運動開始之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主義或者說興漢的思潮,這一思潮的萌芽應該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左右,當時還沒有提出漢服這一概念。我告訴大家兩個人物,一個是旅日華人南鄉子,一個是旅歐華人趙豐年,他們屬於興漢研究比較早的人物。在民族主義學說的研究和闡述方面,南鄉子的貢獻更大一些,並對後來漢網的歷史觀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第二,牽涉到我們漢服復興運動的起源,這裡我要提到三個民族網站,其一是2000年左右建立的蒙古家園網;其二是滿網,它的正式名稱可能叫做滿州在線,還是東北滿族網來著,我記不清楚了,後來它也分裂為很多小網站,漢服圈將其稱為滿網;其三是稍後形成的僚人家園。這三個網站造就了漢服圈早期成批的漢民族主義者。幾百年來,清軍入關給我們整個華夏民族甚至東亞的儒家文化圈這樣一個文明體系造成的傷害,造成民族自尊的創傷,實際上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特別是在普通大眾的心目中已經成為過去,很多知識分子也不以為然。也就是說,在歷史上對我們華夏民族造成非常大的破壞,並改寫東亞文明史的一件重要事情,明清鼎革,大家對它的認識是很模糊的,乃至麻木的。恰恰是這三個網站喚醒了一批人的民族意識。當時有一批網友搜索我們民族的一些史料和中國國內民族相關問題論文的時候,偶然發現了這三個網站,大家發現這三個網站上充斥著很多匪夷所思的文章,比如說呢,我們在歷史教科書中一直學到的,岳飛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但他們那裡會出現岳飛阻礙民族團結,文天祥阻礙中國統一的論文,還有明朝是回族人的建立的王朝,漢朝是南方少數民族的殖民政權,一堆跟我們傳統上所認知的歷史觀完全相反的論文。正是這一批論文造就了一批早期的漢民族主義者。他們警覺到,漢族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的歷史觀,要構鑄起在歷史觀領域站在本民族角度上的敘事方式或者說歷史書寫立場。慢慢的,這些人匯聚在一起,構成了早期的漢民族主義群體。說到這裡,大家明白了,與現在漢服圈一些朋友的認知相反,很多人認為漢服復興運動是大漢民族主義導致的,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它恰恰是被幾個比較極端的少數民族網站刺激之下,已經麻木了幾百年的漢民族重新又記起了幾百年前滿清入關那一次沉重的心靈創傷。我還能想起來,之後的幾年,我經常登錄那幾個少數民族網站,也與那些網站上的精英人物有過交流。我說,我登錄你們這些網站其實不是為了反對你們,只是對你們的想法感到好奇。社會已經進入到21世紀,你們利用現代技術做民族網站,不好好研究自己的民族文化,一天到晚的證明岳飛不是中國民族英雄,搞這些有什麼意義嗎?挖苦心思的扭曲漢族歷史,卻沒有幾個人學學自己的民族語言,你們這是在振興自己的文化?所以我告誡他們一句話,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十幾億人,仍舊有文化危機感,尚且擔心本族的文化失傳,而你們作為少數群體,卻在搞這些沒意義的東西,幾年之後我們高下自分。提及這段歷史,是為了告訴大家,我們這個領域始終存在一批強烈排斥滿清遺老遺少的人,正是拜那幾個極端網站所賜。正在這個時候,發生了2001年APEC會議唐裝討論熱潮,各種媒體在討論到底什麼樣的服裝可以代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國人幾千年穿的衣服到底有什麼共同特徵,由此,產生了漢服這一概念。這裡我還要提到一件事情,這一件事情是比較早的從事漢服復興和漢服復原研究的人都能記起來的事情。我印象中,大概在1996 年,當時我正在讀中學,記憶有些模糊了,有一位學者在江蘇電視台做講座的時候,提到了漢族已經幾百年來沒有了自己的民族服裝了,又提及了滿清入關對於中國人的服裝造成的影響。也許正是這個學者無心的一句話,或者他本人就是一個長期從事於中國傳統禮儀與服飾的研究的學者,他種下了漢服復興的第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到了2001年的時候,開始萌芽,並形成了漢服概念。
二、漢服概念的構建時期
漢服復興的第二個時期,從2001年到2003年,是真正進入漢服復興運動的階段,第一個時期是一種輿論準備,第二個時期漢服概念才真正確立下來。這三年發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我剛才講過的APEC會議引發的中國傳統服裝爭論這樣一個熱潮,當時,我正在上大學,還經常看爭論有關民族服飾問題的報紙。其次,就是美化滿清的辮子戲充斥著所有的主流媒體,你打開電視隨便找一個頻道,到處都是辮子,實在太多太多了。那個辮子橫飛的年代,引起了很多人的方案,稍具備一點文史修養的人都很明白滿清在歷史上到底幹了什麼事情,結果這麼一個灰暗的時期忽然成了太平盛世,能與漢唐並列。這一引起輿論反感的事情,為漢服復興思潮的形成提供了源動力。所以說漢服復興運動這一思潮,從它的發源起一直到現在,至少是一種文化概念上的排滿,把滿清這二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給我們民族留下來的負面烙印,即反文明的觀念,奴化百姓的觀念,排斥出去。再次,追溯漢服復興的網路平台,不得不提到大漢民族論壇,這是目前圈內很多同袍不知道的。經過一年的媒體爭論和網路上的知識積累,具備了漢服意識的人開始慢慢在BBS上聚集在一起,大漢民族論壇由此產生。大漢民族論壇建立於2002年7月份,那時相距APEC會議已經有了近一年的時間。這個論壇是第一個旗幟鮮明的宣傳漢民族主義以及漢服的網路論壇,上面設立了第一個漢服專題的板塊。至今,我們漢服圈裡一些早期致力於漢服研究、漢服復興的同袍對這個論壇念念不忘。大漢民族論壇的創立者,網名大周,又名大齊皇帝,如果說漢服復興運動需要找一個發動者的話,這個人就是大周。96年江蘇電視台上的講座,和APEC引發的輿論,只能算一種準備,我們這個領域總歸有一個淵源,它就是大漢民族論壇。站長大周目前在上海的一家醫藥連鎖企業上班,如果有機會,上海的同袍也能見到他,當然他已經淡出這個圈子很久了。這個論壇後期發生了一系列的問題,譬如裡面哈日的很多,在早期的提倡漢服的同道裡面相當一部分人非常崇尚日本,反日的國人又特別多,立場的不同引發了各種矛盾。之後,原本聚集在大漢民族論壇的漢知會在2003年元旦創立了網站,後來演變為漢服復興早期極為重要的漢網,很多年的時間內,漢網起到了全國性平台的作用。漢網在開壇的時候大漢民族論壇還沒有倒閉,漢服運動的網路平台,從大漢民族論壇向漢網的過渡體現了深刻的社會問題,大漢民族論壇它的名字聽起來好像比較民族主義,但實際上它的學術性比較強。早期這個論壇上聚集了一批非常有學術能力的人,而漢網,實際上才是真正構鑄了第一個全國性的漢服網路平台。這裡我要提到幾個早期從事於漢服復原和漢服復興研究的同袍,一個是在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任教的信而好古先生,另一位是目前在孟母學堂任教的笑非兄,實名吳飛,他們都長於禮學,對儒家禮制、服章制度有深入的研究,另外還有在濟南大學任教的趙宗來先生。另外一位從事漢服復原研究的同袍是青松白雪,青松兄很多年在上海生活,相信你們社團有一些同道與他有過交情。本次講座就是向大家闡明漢服復興運動的淵源,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些名字,報本反始,隆禮尊賢,懂得我們圈內的傳承。
2003年以前的漢服復興,從網路走入現實,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鄭州的壯志凌雲(實名王樂天)先生穿著漢服走上街頭。新加坡的張從興記者在聯合早報刊登了相關報道,漢服在中斷300多年後的現代社會,再次出現在街頭。這篇文章大家可以在網上搜一下,應該還能夠找到的。王樂天先生身著漢服,走在街頭,遭受到路人的種種奚落,非議,現在的同袍們難以想像。現在十多年過去了,當你你穿上漢服走在街頭的時候,還會有各種莫名其妙的眼光,更不用說那個時代了。這篇文章刊載之後,國內漢網的成員將其轉載到國內各大論壇,掀起了一股漢服爭論熱潮。在國內崇洋媚外風氣瀰漫的時期,海華華人都在關注乃至讚賞中國重新提倡漢服,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讓更多國人增強了對自己文化的信心。
2、如何看待漢本位?
我覺得看待漢本位這一價值觀,大家需要區分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漢文化本位,第二個方面是漢民族本位。比如說,就歷史上的朝鮮和越南這兩個國家來說,他們顯然是漢文化本位的。但他們是不是漢民族本位呢?直接來看都不是,但一個國家只要是漢文化本位的,只要融入到漢民族主張的華夷體系或者說朝貢體系裡面,就必然會走向漢民族本位。在我們傳統經典的義理中,《春秋》經闡發王道治理世界異內外的大義,內中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把民族論和普世論分不同層次和階段闡述其關係,從而衍生出古代亞洲的世界秩序。這兩個方面,一個看起來更溫情脈脈一些,一個看起來更赤裸裸一些,但它們最終會歸於一致。以伊斯蘭教為例子,信伊斯蘭教的國家越多,阿拉伯人的地位,在其宗教世界內部就會越高,文化本位的價值觀最終導向創始這一文化的民族的利益。因為皇漢主張的相對激進的民族主義,可能現在這幾年進入漢服圈的人非常反感漢本位這個詞,它們要跟極端者拉開距離。但從思想的角度上來說,不管你是從民族的角度來思考,還是從文化的角度上來思考,只要你從事於漢服復興或者弘揚漢服文化,其實你都是一個漢本位者。此中區別僅僅是你傾向於文化上的理念更多一點,還是民族角度上的情結更多一點,僅此而已。不過,有些人他就是不願意承認,這可能因為某些自命為漢本位者的做法,導致一些同袍反感,在他們觀念中漢本位這個詞語帶有負面的含義,不承認也所謂,不承認並不代表自己不是。漢文化本位和漢民族本位的區別在於輕重點不同,但是最終的歸結點是一致的。3、皇漢網有幾個?在我印象中皇漢網不只有一個,是不同時期從漢網分出去或者本身也是漢網的外圍網。那時候論壇很多,有中華漢網,有華夏漢網,鐵血皇漢網,皇漢青年網,漢五千網,新漢網等等。它們都跟漢網有淵源關係。
4、能否解釋下漢網初期的發展脈絡?初期的漢網發展脈絡一部分是漢民族主義者,一部分是儒士。這兩條脈絡還是很明顯能夠總結出來的。5、皇漢是否從漢服運動初期便存在於漢服圈內還是後來出現?這個問題,很明確的告訴大家,是先有皇漢思想才有漢服運動,皇漢思想比漢服復興要早。
——《漢服復興運動回顧與展望》
由此可見,漢服運動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民族主義運動,也不是為了反對什麼「外國人的偏見」,Soningga Zhang對漢服運動的認識根本就是錯誤的。如此信口開河,竟然還大言不慚地自稱代表「漢服運動的初心」,顏面何在?
漢服運動的初心,就是堅持漢本位,復興漢族。漢服運動也是興漢的一部分。興漢就是復興漢族,這才是最高目標,復興漢服是實現復興漢族的手段。漢服運動前輩提出的「始自衣冠,達於博遠」就是這個意思,漢服運動是「始自衣冠」,漢族復興就是那個「博遠」。漢民族復興和漢文化(以漢服為代表)復興是一體的,如果用文氏圖表示,「漢文化復興」是包括在「漢民族復興」之內的。
漢族是根本,漢服是枝葉。現在很多人的誤區在於認為漢服運動不是民族主義運動,要把漢民族主義從漢服運動中剔除,這就是捨本逐末,從根本上背離了漢服運動的初衷,會使漢服虛無化(正如《剝離漢本位思想的漢服復興將是一場緣木求魚的鬧劇》這篇文章中所指出的)。漢服運動核心在漢,有「漢心」才有「漢服」。
所謂「以「元清非中國論」為核心的日俄史觀」
《簡史》:
3、以「元清非中國論」為核心的日俄史觀
在成建制的西方反華組織和國內投機倒把的奸商之後,是那些盲目哈日、哈韓的腦殘粉。
掉一下書袋:「元清非中國論」是殖民時代,日本和俄羅斯帝國主義者炮製出來的,為了侵略我國東北服務的理論。是英、日、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為了侵佔我國邊境領土,所創造出來的那一套理論中的一部分。與之配套的民族理論,基於當時流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國民性理論,與費孝通先生所主張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相對立,是妄圖對中國進行一時的觀察,一條胳膊的觀察,就定義中國幾千年的民族關係。最大的硬傷,莫過於忽視了東北(以及其他邊境地區)各民族,在唐朝時期(以及各種清朝之前的歷史時期)與中原的聯繫。
作者又發明歷史了,我不信他能找出「元清非中國」是「近代日本和俄羅斯帝國主義者炮製出來的」的證據。因為這根本就是胡扯!日本帝國主義者(我在這沒提俄羅斯,因為俄羅斯連「滿蒙非中國」都沒提出過,要說他們鼓吹「元清非中國」更是胡扯)從來沒鼓吹什麼「元清非中國」,他們鼓吹的是「滿蒙非中國」,二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 「滿蒙非中國」是指所謂「滿蒙」地區不是中國的領土。這是近代日本帝國主義者為了分裂中國、奪取中國東北領土而炮製的概念。「滿蒙」地區也是他們劃定的,當時日本所說的「滿蒙」也就是「滿洲」,是指中國東北地區。「滿洲」作為一個地理區域概念是日本人發明的,「滿洲」本是指一個人群的概念,後變為一個民族的概念。注意:這個「滿蒙」指的是一個區域,是地理範圍概念,不是指民族,更和元、清兩個朝代無關。
- 「元清非中國」是指元朝、清朝兩個政權的性質而言,認為他們是外來入侵併成功佔領中國的政權,所以政權性質非中國(對「中國」的不同定義以及這裡指的是哪個定義,後文詳述)。這隻涉及對政權性質的判斷,和領土無關,和當前民族關係也無關。反元反清不代表反蒙古族和滿族,在現代把元朝和蒙古族、清朝和滿族綁定,也是非蠢既壞。
所謂「以「元清非中國論」為核心的日俄史觀」只存在於Soningga Zhang先生深深的腦海里。
漢服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認同「元清非中國」的(看完我上面發的文章你應該能知道)。這不是漢服復興者原創的,而是近代以來就有大量愛國人士認同的觀念。即使在早期漢服復興者中民族主義思想較弱的溪山琴況也說「正視歷史,蒙元滿清是彼時中國的亡國、華夏文明的淪陷」(《始自衣冠,達於博遠——再論漢服運動》)【關於元清問題】漢服吧的官方立場
但是,任何一個愛國的中國人,都是堅決反對「滿蒙非中國」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知識界就針對日本「滿蒙非中國(滿蒙非支那領土)」的謬論進行了大量駁斥。
按照《簡史》的謬論,漢服運動根本就是個反華運動,所有漢服運動發起人都是反華分子!這還了得?
把「元清非中國」和「滿蒙非中國」混為一談,非蠢既壞。我只舉一個例子,就能駁斥這種謬論——孫中山。
孫中山始終認同「元清非中國」,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看看他關於中國領土的一些言論:
這和1912年初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章第三條「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如出一轍。
辛亥革命前,儘管革命派早期確有人提出「漢族在十八省建國,把滿族趕到東北」的說法,但這隻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見,革命派內部也有不同意見,對此沒有共識。而且在辛亥革命以前領土問題不是革命、改良兩派論爭的核心,故當時革命派中一些人「十八省建國」的主張只是作為輿論宣傳和個人觀點,不具有太大實際意義,更沒有人打算真的付諸實施。只有到了辛亥革命,清廷馬上藥丸了,如何處理領土才成為一個具有緊迫性和現實意義的問題,這時關於領土問題的觀點和舉動才真正具有實際意義。孫中山後來雖曾表示對《臨時約法》有所不滿,但關於《臨時約法》中對領土的規定沒有異議,可見在辛亥革命籌備建國期間革命派已達成了「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的共識。而「元清非中國」本就是革命派的共識,可見認同「元清非中國」不代表分裂中國、放棄領土。
再看《三民主義》(1924)中的相關內容:
中國幾千年以來,遭受了政治力的壓迫,以至於完全亡國,已經有了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但是這兩次亡國,都是亡於少數民族,不是亡於多數民族。那些少數民族,總被我們多數民族所同化,所以中國在政治主權上,雖然亡過了兩次,但是民族還沒有受過大損失。
——《民族主義》
明確說明元朝和清朝滅亡的是中國的「政治主權」,也就是「元清非中國」指的是政權性質的問題。這很容易理解,並沒有那麼複雜。
近年革命思想發生了之後,還有許多自命為中國學士文人的,天天來替滿洲人說話。譬如從前在東京辦《民報》時代,我們提倡民族主義,那時候駁我們民族主義的人,便說滿洲種族入主中華,我們不算是亡國,因為滿洲人受過了明朝龍虎將軍的封號。滿洲來推翻明朝,不過是歷代朝廷相傳的接替,可說是易朝,不是亡國。然則從前做過中國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他也曾經受過了中國戶部尚書的官銜,比如赫德來滅中國,做中國的皇帝,我們可不可以說中國不是亡國呢?
——《民族主義》
這也應該給現在的人看看。
至於我們中國的情形,又是怎麼樣的呢?中國本部,形式上向來分作十八省。另外加入東三省及新疆一共是二十二省,此外還有熱河、綏遠、青海、許多特別區及蒙古、西藏、各屬地。這些地方,在清朝二百六十多年之中,都是統屬於清朝政府之下的。推到明朝的時候,各省也是很統一的。再推到元朝的時候,不但是統一中國的版圖,且几几乎統一歐亞兩洲。推到宋朝的時候,各省原來是很統一的,到了南渡以後,南方几省也是很統一的。更上推到唐朝漢朝,中國的各省也沒有不是統一的。由此便知中國的各省,在歷史上向來就是統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統屬的,而且統一之時就是治的,不統一之時就是亂的。……
至於中國十八省和東三省以及各特別區,在清朝時候,已經是統一的,已經是聯屬的。我們推翻滿清,承繼清朝的領土,才有今日的共和國,為什麼要把向來統一的國家,再來分割呢?
——《民權主義》
這段話的目的是反對「聯省自治」主張。雖然其中「中國本部」、「十八省」等詞語有歷史局限性,是滿清統治遺留的思維慣性(滿清把漢人限制在十八省之內,禁止漢人移民十八省以外,故形成「漢地十八省」或「中國本部」概念,把漢族領土局限在十八省之內,革命派中一些「十八省建國」的主張,就是來源於此,這是他們的歷史局限性),但這段話大意在強調中國有統一的傳統,是為了維護中國領土之統一(孫中山認為「聯省自治」會導致中國的分裂)。特別是指出二十二省及各特別區都是中國領土,和《臨時約法》一致,說明孫中山是致力於維護中國領土完整的。
至於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的實業計劃(尤其是鐵路計劃)覆蓋的地區,更是包括蒙古、東北、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說明他完全認為這些地方是中國領土。
「承繼清朝的領土」就要承認清朝政權的合法性?革命黨用實際行動打你臉。
孫中山既認同元清非中國,也維護中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並不主張放棄任何領土或分裂中國。可見把「元清非中國」和分裂、放棄中國領土相捆綁,是一種謬論,其心可誅。
註:對「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的不同定義,引用姚大力的解釋:
在現存文字材料里,「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鑄成於西周前期的著名青銅器「何尊」的銘文內。在其中,周成王追溯他父親武王的話說:「余其宅茲中國」(且讓我安頓在中國這個地方)。成王口中的「中國」,原指洛陽及其鄰近地區。它與古時候的華夏人群把今登封、洛陽一帶視為「土中」(即天下中心)的觀念有關。這說明至少是在西周初,用「中國」來稱呼今河南的核心地區,已經很流行了。
「中國」的第二層涵義是指關東,即函谷關或者後來潼關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平原。《荀子》說:戰國之秦,「威動海內,彊殆中國」(秦之強能危殆中國);《韓非子》說:「夫越雖國富兵彊,中國之主皆知無益於己也」;顏師古在注釋《漢書》記載劉邦左股有黑子之事時寫道:「今中國通呼為魘子;吳楚俗謂之誌,誌者記也。」你看,照這些說法,秦、越、吳、楚都不在「中國」的範圍內。可見這個中國,僅指關東而言。 它的第三層涵義則把關中也包括進去了。《史記》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華山位於關中。是知司馬遷所說的中國,已經把北部中國的核心地區全都包含其中。 差不多與此同時,「中國」也有了第四層涵義,即用它來指稱以華北核心地區作為其統治基礎,再後來甚至也用指立國於南部中國的諸多中央王朝所控制的全部國家版圖。在「中國」被用來命名這樣一個疆域範圍時,它當然就經常會遠遠超出漢地社會和漢文化所達到的邊界。秦、漢版圖已先後到達今廣東、雲南,但直到那時為止,淮河、漢水以南廣大地區的土著,都還不是漢語人群。「中國」的第五層涵義是隨著漢語人群向華北以外地區的大規模遷徙流動而產生的。它指的是在國家版圖內不斷向外擴展其生存空間的那個主體人群及其文化,也就是漢語人群和漢文化。萬斯同主編的《明史》稿本在講述西南各土司的轄區時概括說:「大抵諸夷風俗,與中國大異。」很清楚,此處的「中國」,是指漢族和漢文化而言。 關於「中國」的最後那兩層涵義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所以英語中的Chinese才會既指「中國的」,又指「漢族的」。這並不是外國人的誤讀。它確實反映出如下事實,即「中國」這個詞曾經長時期地擁有兩個互相聯繫、但又不能互相混淆的不同意思。
——《姚大力談民族關係和中國認同》
我們所說「元清非中國」針對的是元清的政權性質,這個作為政權性質判斷依據的「中國」就是指第五層涵義。
推薦閱讀:
※有哪些同種不同文的民族/國家?
※為什麼閩粵地區的土客矛盾這麼嚴重?
※古羌人和現代華夏文明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二戰時期納粹如何辨別猶太人?
※中國的英語翻譯從China更正為Zhongguo,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