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興華為被制裁後,阿里會是美國「開刀」的下一個對象?

宣布對中興的7年禁售令後,FCC(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於4月18日通過了一項提案,要求美國移動運營商禁止使用FCC 85億美元的通用服務基金(USF)購買任何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設備或服務。此舉被認為主要是針對華為和中興。

更早之前,《華爾街日報》4月16日的報道,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在考慮依據 301 條款,反制中國在雲計算與其他高科技服務領域的「不公平限制」。 報道稱,中國要求亞馬遜、微軟等美國雲計算公司必須與中國企業合作並將技術授權給中國合作夥伴,但阿里巴巴等中國企業在美國的運作並未受到任何限制。

2017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的雲業務收入達到5.53億美元,而AWS同期收入為51.13億美元。雖然兩者差距巨大,但阿里巴巴的雲業務在過去幾年一直保持高速發展。2015年以後的增速幾乎都在100%以上,全球範圍擁有超過230萬用戶,其中101萬付費用戶。雖然目前還沒有盈利,但參考AWS,賺錢只是時間問題。

來源:DonG整理阿里歷年財報

根據KeyBanc的最新數據,17Q4美國公有雲市場中,亞馬遜的AWS佔據62%的市場份額,微軟的Azure為20%,Google份額為12%,即前三名已經佔據了94%的市場。阿里雲來自美國市場的收入應該很少,他們目前僅在弗吉尼亞和矽谷建立了數據中心,一共4個可用區(Availability Zones)。

來源:阿里雲官網

這就類似AWS在中國。他們目前只在北京和寧夏擁有數據中心,可用區的數量也是4個。

來源:AWS官網

因此,如果美國真的開始報復中國過去對外國高科技企業的限制,對阿里雲業務的直接影響其實並不大。真正需要擔心的是這種限制是否會在未來進一步擴大,影響到阿里在美的其他業務。

川普賊精,馬雲失手?

去年1月11日,馬雲在紐約和當時剛上任的川普會談。他承諾將用5年時間,通過包括天貓附屬的Tmall Global等平台幫助100萬美國中小企業向中國和其他亞洲市場銷售美國農產品和服務,為美國創造100萬個工作崗位。

當時國內部分媒體樂觀的用「一馬平川」形容此次會談。但現在看來,精明的川普根本沒被馬雲忽悠到。軟銀的孫正義在更早的時候和川普會談。當時川普親自發了推特,提到孫將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創造5萬個新工作。相比之下,和馬雲會晤後,向來「推特治國」的川普完全沒有任何表示,這可能是他更喜歡孫正義那種直接投資的方式,也可能是馬雲的計划過於天馬行空,難以令人相信。

1百萬個工作崗位意味著什麼?沃爾瑪是全美最大的僱主,2017年約140萬,相當於美國1%的就業機會。去年,沃爾瑪在美國國內創造了3184.77億美元的營收,單個員工創收22.7萬美元。

馬雲所謂的給美國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主要是指讓廣大美國中小商家通過電商渠道賣貨到中國及亞洲其他市場。如果以沃爾瑪的人均產出來計算,這意味著美國向中國或亞洲的出口將增加2270億美元。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總額僅僅為1337億美元,對亞洲出口也才4866億美元。即使這是一個5年期的計劃,看起來仍然是天方夜譚。

另外,由於零售業的凈利潤很難到10%以上,就算這100萬就業崗位真的達到人均出口22.7萬美元,扣除各項成本後,最後的凈利潤大概也就2.3萬美元。這樣的崗位在美國顯然不具備競爭力,能否吸引足夠多的人來參與仍是未知數。

精明的川普可能從一開始就對馬雲說的那套東西完全不感興趣。因此在過去的一年,阿里在美國的布局並不順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螞蟻金服收購速匯金被拒。今年1月,在「追求」了速匯金1年後,螞蟻金服正式宣布對速匯金的收購失敗,並且支付3000萬美元的「分手費」。而收購失敗的原因正是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攔了此次交易。

此次中美貿易紛爭的焦點顯然是高科技行業。一旦戰場從現在的通信行業擴大到雲技術、移動支付等領域,阿里巴巴無疑會成為美國的頭號目標。不過,美國人真正的目的恐怕還是逼迫中國開放對美國科技公司的限制。

從Google退出中國市場,到Facebook被阻擋在外,國內眾多互聯網企業長期以來都享受著政策的保護,不用擔心外敵,這是不爭的事實。以前我們或許不用但心在這方面遭到報復,但當我們的高科技企業也開始向外擴張的時,這方面的隱患就不得不防了。


推薦閱讀:

TAG:中美貿易戰 | 美國制裁中興 | 阿里巴巴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