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紫砂工藝,長長茶壺知識——調砂
隨著時代的更替,紫砂壺的工藝技巧處於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中。其中紫砂調砂、鋪砂、抽砂這三種工藝在眾多的紫砂工藝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明末時大彬時期就已使用調砂和鋪砂的方法,增強紫砂器表面的裝飾效果。小編今天先來和大家聊聊調砂。
時大彬 調砂笠帽壺
大彬款調砂螭龍鈕扁壺
紫砂調砂工藝是指在加工好的泥料或粉料中,根據要求添加各種具有一定大小及比例的砂質顆粒,以提高顆粒密度。(整個添加過程是在制壺之前就準備就緒的,這有別於「鋪砂」工藝,以後的文章會和大家繼續探討。)
當添加的顆粒和基泥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本色調砂;添加的顆粒和基泥不屬於同一種礦料,稱為異色調砂。
清晚期 馮彩霞制紫泥調砂小壺
本色砂添加到原泥中,由於泥料質性相同,燒成後胎質色澤不會產生較大變,但基泥中的顆粒含量有所增加,主要起到增強坯體骨架以及透氣性的作用。比如朱泥泥料大多收縮和變形率均較大,不利於單獨製作較大型作品,需憑藉調砂的方法增加坯體強度,這樣坯件燒成後整體收縮及變形減小,提高了燒成成品率。因此現代所見朱泥大壺大多摻以粗砂顆粒或以熟料(熟料是將成品泥素燒後研磨成的粉料)支撐。(對於一些質地較軟的顆粒,還需對顆粒進行600~800℃ 的素燒以增加強度,否則在製作過程中顆粒易被工具壓碎而造成器表拖尾現象。)
范建軍 朱泥調砂刻詩畫宮燈壺
異色調砂因添加的顆粒和基泥色澤、質性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色澤效果。若添加顆粒質性較硬時,燒成後器表顆粒凸現,呈粗梨皮狀;當調入顆粒貢性較軟時,燒成後器表會產生細微的凹點狀。(顆粒質性越軟,凹點就越明顯,形成一種猶如桔皮狀的機理效果。)
因而,調砂工藝有助於增強泥料的可塑性,增強坯體的透氣性;亦可改變泥料的質感和肌理感。經調砂後的壺含砂量較高,尤其異色調砂會產生梨皮那樣的顆粒效果,但手感上依然溫潤,壺友們玩的就是這個「視覺差」!
小貼士
若要鑒別市場上的紫砂壺是否是「調砂」,只要打開壺蓋看看紫砂壺的內外顆粒效果是否一致?若答案是肯定的則為「調砂」。
如下圖
推薦閱讀:
※戩榖壺言:玩壺不懂一廠壺,事半功倍多糊塗
※老紫砂壺怎樣清洗?
※紫砂壺新壺應怎樣養護?
※最新藝術品資訊平台,盡在尋寶Online
※我去看了故宮紫砂展...不是假的(上)
TAG:紫砂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