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 要出發,要前行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

你無法完全了解一個人,你也無法完全了解西藏。所有的見與感都只是片面,即便紀實片也不是它的全部。

——題記

上個月剛從西藏回來,昨晚剛看完《岡仁波齊》,是我心裡那群最虔誠淳樸的藏民,寡言少語的靜默、樸實無華的笑臉、毫無粉飾的表達方式……一切恍若歷歷在目,一切又是那麼遙遠。從西藏返回時,我甚至還在質疑朝拜這一行為,現在我懂了:那是信仰,至少它不會讓你迷失。

無意中發現這個電影是因為朴樹,莫名喜歡朴樹大概是因為他應了那句「歸來仍是少年」。昨天聽歌突然發現他的新歌「No Fear In My Heart」,是電影《岡仁波齊》的主題曲。隨手搜了搜附近電影院,恰巧剛剛上映,也恰巧全廳只剩最後一個座位,彷彿冥冥中註定,只期待著揭開朝聖的那層面紗。

藏傳佛教認為,在釋伽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岡仁波齊)一圈,可以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平常年份的十三圈,是最為靈驗而又積攢功德的。電影《岡仁波齊》正是發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男主與同村包括孕婦、小孩、屠夫等共11人一同前往岡仁波齊朝聖。

電影開頭人物出現許久後才出現第一句台詞,某一瞬間都快要懷疑這是一部默片了,而在這之後也只是隻言片語的交談。但也確是如此,那些極善的藏民大抵如此,寡言少語,卻極為坦誠,大概那些能說會道的都做了商人吧!

記得在扎西崗村住宿時,是一家家庭旅館,女主叫卓瑪,新婚不久,和丈夫以及父母一同經營這家旅館。卓瑪的父親像極了《岡仁波齊》里的那位轉經老人,或許更為祥和,臉上總是掛著淺淺的笑。還有一條叫jia(三聲)gu(四聲)的非純種藏獒,也比電影中被繩拴著的藏獒更為溫順親近人。

去卓瑪家住宿時恰巧她和丈夫都不在,適逢淡季,我和同行夥伴在村裡繞了大半圈也沒找到合適的住宿,要麼大門緊閉,要麼毫無人影。直到來到卓瑪家門口,兩個穿衝鋒衣的驢友恰巧外出回來,便帶領我們進了小院,卓瑪家此時入住的還有另一對母女。衝鋒衣驢友輕車熟路地招呼我們進門,卓瑪父母趕緊笑臉相迎地給我們拿來熱水,然後靜靜地站在火爐旁或是端坐在沙發上。大概是語言不通吧,是驢友在給我們詳細介紹各種住宿及飲食情況,而在卓瑪回家前我們早已選房入住,直到第二天離開前才一併結算。可即便只是住宿一天,卓瑪也主動給了我們一些價格上的優惠。

卓瑪大概一米六多的個子,臉蛋是紅通通的高原紅,溫柔瘦削,卻又十分能幹。卓瑪的父親則和影片里的轉經老人一樣,手裡永遠搖著轉經筒,要麼就是拉扯著擺放在沙發旁的大型轉經筒的線在念經,沒有絲毫空閑。即便住店的旅客們拉著他和卓瑪母親拍照,他也只是咧嘴笑著搖著轉經筒拍幾張照,然後便安詳地坐到旁邊的長凳上。

除卻與漢人相處,藏民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極為安靜,在這樣的村落里少有那種不停歇的喧嘩。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他們一家四口人坐在長桌旁吃飯的情形,和《岡仁波齊》里男主在飯桌前決定要去朝聖時的情形一樣,大家各自手裡拿著糌粑,面前一碗酥油茶,安靜地就著茶水往下咽,偶爾聊一兩句,也大都是簡短的對話,絕沒有滔滔不絕的言論。

對於朝聖,想起去年在夏河(甘南藏族自治州)旅行時,我問過老莫(青旅老闆,人物來自往期推文《老莫老莫》)這些人為何要朝聖。在夏河,我是第一次見到虔誠匍匐朝拜的信眾,那時滿懷驚愕與感動的情緒。老莫說:他們朝拜不單純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祈求眾生平安幸福。我錯愕,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解釋,心想豈不是和薛之謙「我的願望是世界和平」那般?難道老莫在逗我玩?畢竟他給人的印象也就是個大小孩。可正是在《岡仁波齊》里,11位村民在前往拉薩朝拜的路上遇到的一位老者也恰好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們要祈求眾生平安幸福,也許願自己一生平安。原來這真的就是朝聖!

「那麼他們經濟來源呢?」我問。老莫說:其他藏民也認為朝聖是種崇高的行為,願意給他們提供水和食物。我想我大概是誤解了老莫的意思,或者老莫在這點上也本就不太清楚。直到《岡仁波齊》,我才知曉原來經濟來源還得靠自己存款以及臨時打工掙錢,而所謂的食物住宿救濟大概正如電影里那個免費提供住宿2個月的藏民老闆娘,不收費是想要你連同自己的那份心愿一起去朝拜。當然,也必然有信徒是單純因為信仰和善心而免費提供飲食住宿的,只是不可能一路都恰好碰到有房有食的救濟。大體來講,朝聖行程近乎全部的費用還是由自己承擔。

在西藏旅行時,從林芝返回拉薩後,莫名又認識另一個拉漂(漢族)。出門在外,我算是一個十分警惕小心的人了,但即便如此,我也總會願意去信任別人。可我沒有想到,不設防的信任也容易被騙取,被騙的不僅是錢財,更是信任。他自詡佛教徒,我不願相信一個佛教徒會輕易騙人,我開始質疑,質疑自己,甚至是質疑這個社會。

那天晚上,我獨自走在八廓街的石階路上,一圈又一圈,緊跟著急匆匆走在遊客中轉經的信徒,然後又站在大昭寺門前看朝拜的信徒。我開始懷疑朝拜的意義,心想:如若朝拜真有意義,豈不每個人早已願望成真了?我又在那裡想了很久很久,覺得朝拜的意義或許只在於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現在看《岡仁波齊》——這部真實還原藏民生活的電影,好像更近一步接近藏民的內心世界了,才知道那還不夠,因為朝聖於他們,那是信仰,是始終不會讓你迷失的指明燈。

電影中有一句話出現頻率很高,「那很好」:決意出發朝聖時,「那很好」;路過蓋房子,「那很好」;聽說屠夫戒酒,「那很好」……電影朝聖途中遇到的那位老者還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著急。」磕長頭時不該帶頭飾、頭要磕到地,步數不能走太多。而藏民在與每一個人告別時,不是說「祝你好運」而是最樸實的「祝你平安」。我想,祈求好運的我們或許是太貪婪了吧!這部電影的朝聖路上,誕生了一個新生命,也逝去了一個年邁者,或許生命也是公平的,至少老人多年的願望是實現了。

電影有一段講述山體滑坡保護小孩而被砸傷腿的信徒述說著自己家庭的不幸,可最後依然堅持希望眾生平安。我想,每一個感受著世界美好的我,都願意對那些曾經受過傷害卻依然美好的人說:謝謝你依然是那個溫暖的人。

關於瑪尼堆:

影片中,老人每隔一斷時間就會往路邊放幾塊石頭堆成瑪尼堆,據說瑪尼堆是要念多少遍經文才能堆放一顆石頭。真假與否,為了尊重藏族文化,我們最好不要隨意堆放石塊。


推薦閱讀:

窮游西藏的可能性如何?
為什麼在西藏跑的車都是豐田陸地巡洋艦,而不是路虎,悍馬,賓士或寶馬的越野呢?
在西藏的草原啊,那裡有氂牛的天堂
轉帖 國內佛學院、大學教材對西藏密宗(喇嘛教)的認知
《四姑娘山》攻略之吃、住、行

TAG:單人旅行 | 人文 | 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