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這樣的玩笑千萬不要開!
這個周末,康少媽在廚房做午飯,康少爸和康少兩個人在客廳玩,一開始氣氛還真的蠻好的,父子兩個有說有笑的玩遊戲讀繪本,很有愛的樣子。
可是康少媽午飯沒做完,就出事了。
我隱隱在廚房聽見康少和康少爸兩個人在爭論些什麼,仔細聽聽看還能聽見康少爸的笑聲。
應該沒事吧,我還安慰自己。
可是一分鐘以後,康少騎著自己的小平衡車出現在廚房門口,看到康少媽哇的一聲嚎啕大哭起來。
康少媽趕緊放下手裡的活兒,跑過去安慰康少:這是怎麼了呀?
康少哭哭啼啼的描述了半天,我終於聽明白了。
康少爸的老毛病又犯了。
康少爸最近特別愛和康少玩一個遊戲。他特別喜歡和康少搶玩具,看到康少玩一個玩具玩的上癮,他就愛逗康少:
「這個玩具是我的!」每次他都這樣對康少說,
「這個是我的!」康少毫不客氣的反抗。
「我的!」
「我的!」
「是我的!」
……
一個很幼稚的遊戲,兩個人能吵上十分鐘。
其實康少媽曾經勸過康少爸:你幹嘛要逗他急眼呀?
康少爸每次都跟我說:看他著急好玩啊!
康少媽每次都心裡默念一句幼稚鬼,沒有繼續和他分辨,可這一次康少媽決定要好好和康少爸談一下:
在孩子還沒有形成比較健全的物權意識的階段,這樣的玩笑千萬不要開。
什麼是物權意識?
「這是我的!不要碰!」
大概在兩歲左右,我們就開始經常能聽見寶寶這麼說話了。
在小區里,在淘氣堡,凡是在孩子扎堆兒的地方,這句話聽見的頻率就更高了,而為了一個玩具打起來,那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慢慢的孩子的「獨佔」意識會越來越強烈。家裡的玩具、他的日常用品,小區里他玩過的公用設施,彷彿都被他貼上了帶有他屬性的標籤。
甚至他的爸爸媽媽,他的嬰兒推車,也被他牢牢的劃為自己的領地。
這是我媽媽,你不要碰!
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要摸!
這是我的車車,你不可以玩!
當自己的孩子對著其他小朋友大聲喊出這句話的時候,帶孩子的媽媽或者奶奶總會露出尷尬的笑,畢竟自己的孩子這麼「自私」簡直太丟臉了。
小小年紀這麼「自私」,這可怎麼辦呀?
慢著!
媽媽們先別給我們的小寶貝貼標籤呢,這種行為可不是「自私」哦!
這就是寶寶們的物權意識開始出現嘍!
我們的孩子的物權意識從一歲開始出現,到三四歲的時候就能形成比較完善的物權意識了。而在1-3歲的這段時間,我們就把孩子們出現的各種各樣和物權相關的行為叫做「物權敏感期」。
我們的小寶寶從一出生起就開始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他們會天然的認為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而隨著寶寶的智力和心理的發育,寶寶們開始了解世界同時也開始認識自我。他們開始慢慢的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上是分離的。
而確認自我和非我,就是從他可以摸到的所有物品開始的,他們通過「這是我的」這句話來劃分我和世界的區別。
孩子會出現種種自私的行為,就是源於這裡。
那我們怎麼才能幫寶寶建立一個比較健全的物權意識呢?
首先第一點:幫助寶寶建立一個你的、我的概念的分界線,這個分界線一定要清晰明了簡單。
家裡的物品最好劃分出明確的權利範圍:爸爸的、媽媽的、寶寶的、公用的。
第二:平時和寶寶溝通的時候,多說帶有所有權的詞語。
就比如吃飯的時候,康少媽總會讓康少辦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在和康少溝通的時候,康少媽都會多說幾句:康少來拿你自己的盤子和碗,康少幫我把媽媽的筷子拿過去。幫我把爸爸的椅子放好等等類似這樣的句子。
平時溝通也是一樣,這是媽媽的手機,這是爸爸的書包,這是姥爺的老花鏡,這是小姨的戒指。
說的多了,接觸的多了,寶寶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物權意識,明白家裡的東西是有你我他之分的。
第三:尊重家庭成員每個人對自己的物品擁有絕對的處置權。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久了,難免會忽略各自的個人空間,在家裡有一個小寶寶的時候,不妨稍微注意一些,這個對培養寶寶的物權意識也是很有好處的。
爸爸媽媽在動屬於對方的物品前,可以演示給孩子看:
爸爸,我要用一下你的手機可以嗎?
媽媽,我想用你的電腦。
寶寶,你的書媽媽可以看一看嗎?
這樣的看似很客套的溝通方式,在孩子早期培養物權意識,可是有非常大的積極作用的,讓孩子明確的了解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們使用之前是要經過所有人同意的。
幫寶寶建立物權意識,言傳身教永遠是最好的方式。
為了幫孩子儘快培養出健全的物權意識,那有哪些行為不該做呢?
首當其衝的就是康少爸跟康少開的那個玩笑,千萬不能玩。
寶寶本身的物權意識本身就還在建立階段,類似康少爸的這種行為,會擾亂寶寶本身已經建立的物權意識,會讓寶寶疑惑自己和別人的權利劃分是怎樣的,會質疑之前已經形成的物權區分的規則。讓本來還不清晰的物權意識更加混亂。開的玩笑次數多了,寶寶的物權意識出現倒退也是有可能的。
有一些長輩特別喜歡和孩子搶東西玩,每次孩子急的吱哇亂叫的時候,總能逗的大家哈哈一樂,一個成人看起來特別好笑的玩笑,對寶寶的物權意識的損壞是非常嚴重的。
還記得康少一歲半的時候,正好趕上過年,帶著康少串親戚的時候總會遇到這種熊親戚,康少被搶了幾次,足足有半年的時間別人碰到他的東西的時候他就會狂嚎。
而且這種從孩子手裡搶東西的行為,孩子也會跟著模仿,一個壞習慣學會了改起來那就太難了。
第二:不能逼著孩子分享玩具。
康少媽上邊說一定尊重每個人對自己的物品擁有絕對的處置權,那寶寶的玩具要不要分享,該不該分享,應該讓寶寶自己做決定。
如果寶寶不想分享,媽媽千萬不要逼著孩子把玩具交出去,更不能用責怪的語氣給寶寶貼標籤。
哎呀,這孩子怎麼這麼摳?
你這孩子讓小哥哥玩一玩怎麼了?
這孩子太自私了,什麼毛病啊!
這樣的話一定要少說啊!
能順利度過物權敏感期的孩子,會成長成一個自尊自立自信的人,而且隨著孩子自我的形成,孩子會越來越有分享的慾望,那個自私的小朋友也就不復存在了。
關注康少媽(kangshaoma2018)吧,我們一起學習怎麼幫孩子度過一個個的敏感期,讓寶寶們成長為更好的人。
推薦閱讀:
※24.幼兒園上課嗎?
※書寫觸屏微型投影儀進入家庭 兼點讀塗鴉幼教
※杜絕虐童,需提升社會整體養育水平
※一個行之有效的育兒方法
※27.媽媽、老師,傻傻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