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文明的淵源——共同體

簡要說明:文明就是與一定的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生活模式。遼闊草原誕生了游牧文明,衝擊平原誕生了農業文明。

但是,和動物不同的是,人類文明與人類的一切實踐一樣,是不斷深化的,是「道可道非常道」。今天的文明僅僅是明天文明的基石。

文明是一種社會實踐。文明淵源就是文明的原初的實踐形態。中國文明的淵源自然與自然環境不可分離,但是,如果僅僅局限於自然環境,中國文明淵源的「發掘」就無法上升到「形而上」的層次,或忽視了中國文明淵源的最一般性意義。

從八千年的赤峰興隆窪「華夏第一村」。。。

到城頭山古城約8萬平米。距今約6000年。。。

到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年——2300年,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

到襄汾陶寺遺址(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該處首先建成一座長約1000米、寬約580米,面積為58萬平方米的城。到了公元前2100年前後,擴建成長1800米、寬1500米,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

到石峁遺址(是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這個曾經的"石城"壽命超過300年。不僅僅如此,石峁古城還在20公里處,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一處相當於龍山文化中晚期的聚落「寨峁梁遺址」。石峁古城雖為大型聚落中心,但其周邊存在許多如寨峁梁遺址般的小型聚落如「眾星捧月」一樣分布在黃河邊的陝北高原)。

中國文明源初的一般性特徵的輪廓已經顯現。即中國文明的源頭是整體性的,是以城郭為基礎演化、發展的,城郭共同體就是中國文明的淵源。如石峁古城是「特殊」的大型聚落古城。據說可能是黃帝的都城。。。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古城的代表。是中國文明淵源——城郭共同體的驗證。

興隆窪古村還不具有「城」要素——牆,雖然它已經具備完整的共同體特徵。但是,這種特徵不是中國特有。興隆窪古村的啟示是,中國文明淵源不是憑空出現的。

共同體的聚合(和合)形式因為「天人合一」的具體的環境不同,因為自然資源和勞動生產力的不同而不同。較大的衝擊平原和溫暖氣候會聚集出較大的原初共同體。即天然的生產力及適宜的生活氣候及早催生超大共同體的形成(如古埃及),這種「天然」的共同體因為「天然」生產力的豐厚,及早聚合了豐厚的財富,因為,此時人還處於「萬物有靈」階段,所以,「神」成為聚合的對象。。。「神」成為財富聚集的對象。金字塔因此成為可能。

超大神的物化即如金字塔的出現,強化了人與神、人與自然的對立。它因此成為主客體分明的思維的範式的文明基石。

與地中海文明不同(地中海文明以宗教為核心,物化的客體青銅器等等是文明的標誌——下面還有敘述), 中國文明因為築壩和夯土的發明而大大降低了城郭建構的成本, 致使城郭大量「普及」。

這種普及的結果是: 一方面它使城郭共同體文化深深紮根, 且將文化行為積澱為文明要素; 另一方面避免了「巨石」文明因為城郭而生, 又因為城郭的毀滅而毀滅的宿命。。。

即城郭共同體成為生活的必要,且可以進一步講,共同體成為生活的必要,共同體因為城郭而坐實,城郭物化了共同體。中國五千年前即突破了西方社會至今仍然難以突破的「想像共同體」的文明音障。所以共同體成為中國文明的淵源。。。

中國原始共同體因為多數誕生在平緩的衝擊平原(淺水沼澤),治水築城成為必須。即築壩或夯土築牆以及築城是必須。當然,築壩或夯土築牆與築城是相輔相成的。雖然,有的地方築壩先行(良渚高低壩較城牆早越500年),但是,這種築壩先行的特例往往以有可居住的高地(自然城郭或州)的存在為前提。

「鯀築城」是後人的推測。應該是鯀禹治水,且鯀因為堵(築壩)治水失敗而成為大禹治水的鋪墊,歷史幾乎遺忘了鯀築壩的偉大功績。實則沒有「鯀築壩」的經驗積澱,就不會有大禹治水的成功。

忽視鯀的偉大功績的結果就是把「大禹治水」突出化,即分裂治水與築城的整體性。其最著名的觀點即將中國文明界定為治水文明。雖然,治水在中國歷史的演化過程中舉足輕重,但是,所謂治水中的人與人的「專制」關係無法坐實「天人合一」(包括家國一體)的基本理路,更為重要的是,治水說忽視了「築壩(堵)」的鯀與「築城」的鯀合二為一。。。築壩與築城是一個不可分離的城郭體系的兩個有機組成。

原初共同體初級階段的形態就是封閉或半封閉的城郭,但是,它是體系完整的城郭。當然,從築壩或夯土築牆到城郭形態成熟經歷曲折,付出巨大。。。可以說中國遠古共同體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其付出相比埃及的金字塔的工程量有過之無不及。如良渚古城的一些城牆寬幾十米或上百米。。。中國長城更以「萬里」著稱於世。

但是,正是這種巨大的付出也因此鑄造了中華文明的品格。即中國文明不是誕生在自然生產力豐厚的大衝擊平原地帶,中國文明不能不用極大的代價架構堤壩(治水)或城郭(乘民也)。即中國文明的金字塔是城郭(堤壩),而不是神的化身。。。城郭完成了中國文明的鑄造。這也是中國稱呼城郭為「國」且早於西方的原因。伴隨良渚古城的發掘,一個初始的超大共同體已然顯現。「良渚古城需要大約800平方公里的平坦開闊地域的農業生產來滿足需求,也即這800平方公里上的10.5~12萬人口」(趙輝《良渚的國家形態》)

城郭共同體的理路成為中國文明「絕地天通」或人文主義的基礎,以及推助中國人早西方几千年擺脫神的束縛的文明加速器。

地中海文明因為豐厚的自然資源在人類的「萬物有靈」階段即聚合出文明的架構。即以神或宗教為核心的文明類型。它是耗散結構的,個人主義得到充分發揮。主客體分裂加速了人對自然的觀察的進程。加速了科技文化的發展。

且由於神的「巨石文化」的發展,社會為神的投入和付出越來越多。它是一個無止境的循環,即為了「信仰」為了上帝以及信仰的傳播或生存的保障(慰籍),社會對神的投入不斷加碼,金字塔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對「對象」的探索日益深化。。。它與中國的以共同體城郭為核心的即為了共存的保障為根基的文明類型形成鮮明的對比。

用物化的對象(如青銅器、文字、宗教等等)界定文明無疑是地中海文明自身的理路(邏輯)。但是,用這種理路界定中國文明就有些牛頭不對馬嘴了。或說中國文明永遠抬不起頭來。以青銅器為例,許多人挖著挖著就挖到古埃及、古希臘哪兒去了。中國文明西來說從來沒有間斷。

用物化的對象要素界定文明的理路最根本的盲區就是只看見古埃及的金字塔,看不見中國的萬里長城。

中國文明源出於共同體,建構的是「大寫人」的理路或人文精神。神或宗教退居其次,「天大地大人大」。。。城郭與城郭的熔融代替了不同宗教相互間的隔絕、競爭甚至毀滅。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和為貴」、共同體是互生互有的。中國文明體系之中沒有根本對立的「對象」。周與夏沒有根本的區別,邦國依舊,使命變易。。。從中國文明的角度看,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是一家。都共同一個大家。都是地中海文明的一份子。

中國文明的共同體淵源讓「天人合一」,讓「普天一家」,帝王將相於民同一。城郭即國家,國就是家。。。人是唯一的。世界離開了人一切都是浮雲。

普及的原初的城郭共同體建構為中國「民本意識」提供了文明的基礎。「城,所以盛民也(《說文》)」,長城內外熔融一體,中國的「諾亞方舟」包容無限。

城郭共同體就是中國文明的源頭。它的初期或說是一個「較大」的聚落群,或說是一個鄉村,或說是「較大」的部落。。。之所以是「較大」的聚落,因為,和移民文化不同,它帶有鮮明的「安居」的特色,即「宅茲中國」之宅。。。

但是,中國和許多古老農業定居文明不同,中國之「宅」與治水統一。治水與築城相互激發,相互基礎,在古埃及的金字塔高高樹立的同時,中國共同體文明同樣達至遠古文明的巔峰。如若把長江黃河兩流域的文化圈疊加起來,其規模將和整個地中海文明圈相媲美。。。。。。

遠古文明的架構是「軸心時代」的基礎。沒有遠古文明的架構,「軸心時代」就成為無源之水。沒有共同體的理路,儒道大集成只能是空中閣樓。抽掉共同體的基石,就是「打倒孔家店」狂飆的風源。就是中國沒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因。

共同體在成為生活的必要或生存的意識形態以後,它就會將個體的需求與共同體的需求熔融一體。它就會形成向周邊延伸、吸納的張力。形成「內生」的核。即宏大的共存的保障需求。

「厚德載物,生生不息」,個體在共同體內部的滋潤中升華為「天人合一」的宏大敘述。。。有機的共同體(社會)不斷繁衍、發展,且因此具有了不同於自然、強於自然的生命力。沒有無數城郭或共同體的疊加、熔鑄,萬里長城幾乎寸步難行。

共同體的保障的需求是聚合之力,它如同自我燃燒的綿延不絕的太陽。它的能力的源頭不是對外擴張,而是自身的「超越」。是個體需求與共同體需求的共振。同樣,共同體聚合力的衰竭也因共同體需求與個體需求的脫節。例如貪腐對共同體的致命侵蝕。城郭是共同體的物化,聚合(和合)是共同體「形而上之道」。。。。。。

城郭(物化的共同體)使人的社會化成為現實。使共同體成為實踐。成為「禮」,成為人人需要的社會的規則、生活規則。。。。。。成為五千年中國文明的淵源。


推薦閱讀:

「向我開炮!!!」鋼鐵意識永恆

TAG:中華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