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為什麼還要坐下來讀書
說來也奇怪,當「知識」和「乾貨」變得越來越容易獲得,人群中卻出現了「知識焦慮」的現象。
促成了這股焦慮的情緒的,是人們對知識的需要感和對自身知識儲備的不滿。
可更奇怪的還在後頭:一邊是「知識焦慮」的不斷蔓延,一邊卻是國人年均年讀書0.7本的現實。
現實是:願意坐下來好好讀一本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工作這麼忙、壓力這麼大,哪有這個時間和心情坐下來細細品讀一本書?
讀書很費神,工作結束已經這麼累了,哪還有精力埋頭書本吸取知識?
書是好書,可是讀了就真的有用么?我花了這麼多力氣把它讀完,還不如把力氣留著直接去賺錢不就好了。
「知識焦慮」的背後,是現代人的貪心和心裡精明的算盤:
大家都希望,只付出最小的回報(金錢、時間、精力),就得到最大的收益(知識點、解決辦法、乾貨)。
所以,與書市的慘淡相比,「知識付費」異軍突起,賺得盆滿缽溢。仔細看看,「知識付費」完全精準地滿足了人們對緩解「知識焦慮」的需要:
沒時間讀、沒精力讀?沒關係,我幫你讀書,我把書里的精華濃縮起來直接給你看「乾貨」。如果你都沒時間、不願意看,也沒關係,我直接讀給你聽,你就可以利用路上的時間學習。
而你所要花的,只是一點點錢罷了。跟你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和精力相比,只是太小的付出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知識付費」緩解了人想要了解知識的短期焦慮,但聽完之後,常常又會覺得,好像只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為然」。這種只知皮毛的學習最後的結果,只會導致新一輪空虛和焦慮的襲來。
所以,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的公平,容易走的路,往往一路的風景不會太美;而看似辛苦的路,卻往往讓人收穫滿滿。我想,閱讀一定是屬於後者吧。
所以,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為什麼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知識焦慮」時代,還要坐下來好好去讀一本書?
那是因為,學習這件事,強調的是「親身體驗感」——只有親自去讀,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吸收書中精華,把書中的內容化解到自己的世界當中,才算得上是真正地「學到知識」。
跟別人捧著「乾貨」讓你吃下去的方式相比,這種「親身體驗」式的學習,才是收益最大化的學習方式。因為所學都化能自己的一部分,也許當下看起來沒啥用,但卻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今後的人生。
那麼如何閱讀一本書呢?
就像減肥一樣。當你終於想明白,一味靠餓、靠減肥藥是無法實現目標,而只有「管住嘴、邁開腿」才是正道之時,接下來就該趕緊去學如何運動,以及如何健康飲食了。
我相信閱讀也是這樣的。閱讀也是一種能力,比如我們都知道,閱讀速度可以通過訓練而不斷提高;又比如,我們應該去哪裡選擇我們想讀的書?如何去做閱讀筆記,更好地把書中精華提煉出來供自己以後翻閱複習?這些都屬於閱讀能力的範疇,是可以通過一定方法來提升的。
既然是想要提升閱讀能力,那不如在真正去閱讀自己想讀的書之前,讀幾本教你如何提升閱讀能力的書。就像每本書中幾乎都會提到的一個重要閱讀方法:在讀一本書之前,把整本書先概覽一下可以更快地進入閱讀狀況;我們在準備讀書之前,也先大概看一看,閱讀這件事大概應該是什麼樣的,那麼對今後更多、更廣、更深層次的閱讀來說,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01.經典中的經典:《如何閱讀一本書》
談到如何閱讀,一定會提到這本經典。《如何閱讀一本書》於1940年初版後,就成為了經久不衰的暢銷著作。正如它的書名一樣,這本書非常系統地講述了「如何閱讀」這件事,對不同目的、不同類別的書,介紹了相應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方式。特別是對於需要認真的閱讀的書籍,書中詳細講解了如何去進行「分析閱讀」,從如何抓住文字、句子來理解作者表達的意義,到如何進行判斷和評論,作了「手把手」的指導。
但因為這本書更偏向於工具書,所以並沒有那麼好讀。所以我的建議是,買一本放在手邊,先粗略地翻一遍,能讀到哪裡是哪裡,然後就放下,盡情去讀想要讀的書。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訓練後,偶爾再把《如何閱讀一本書》拿出翻翻,相信通過結合個人閱讀體驗後會有更多新的理解和收穫。
02.作家是怎麼讀書的之一:《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提到毛姆,很多人的印象都還停留在「寫了《月亮與六便士》的那個人」。如果你只知道《月亮與六便士》,卻對該書的作者毛姆所知甚少,我想,你應該來看看這本《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就像該書序言所寫:「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叫作閱讀家的職業,不會再有人比毛姆更加適合」,你可以看到,這位聰明的作家是如何去閱讀的。書中收錄了多篇毛姆隨筆,記錄下了毛姆身為作家同時又是一個閱讀者,對閱讀的體會,和對小說優劣的看法。此外,還收錄了毛姆對一批世界經典文學名作的看法,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堂吉訶德》、《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紅與黑》、《戰爭與和平》、《包法利夫人》等等。我們會讀到一位著名作家對其他作家和他們作品的評價,並帶有著毛姆本人獨特的風格和特點,真是讀得津津有味了。
比起其他閱讀類書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會更好,閱讀這本書就彷彿是坐在了毛姆先生旁邊,觀察他如何去閱讀書籍,並在他讀完後與他進行了一番交流,傾聽他如何評價和看待這些名著。這種「體驗式」的閱讀教學,除了能學到著名作家的閱讀方法和習慣,也能幫助我們去更好地理解這些世界名著。至少我在讀完這本書後,忍不住翻出了《紅與黑》再好好地讀了一遍。
03. 作家是怎麼讀書的之二:《如何去讀一本書》
讀完男作家的讀書隨筆後,如果覺得有趣,我覺得還可以再來讀讀女作家的讀書筆記。伍爾芙是20世紀英國文壇上一位耀眼的女性作家,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是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主義潮流的先鋒。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伍爾芙的這本《如何去讀一本書》更像是一本評論散文集,主要是集中了伍爾芙對一些文學作品的閱讀體會和看法。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同樣身為出身英國的女作家,伍爾芙是如何理解勃朗特姐妹和喬治·艾略特以及她們的作品的。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能夠了解到作家眼中對同一著作的看法和認識,吸取不同人的觀點和洞見,有助於我們快速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力和思維方式,從書本中吸取更豐富的養分。
04.閱讀習慣的養成:《快速閱讀術》
作者印南敦史是日本的一位著名書評家兼作家。對於書評家而言,最重要的其實並不在於「寫」,而是在於「讀」。一方面,書評家必須要讀完書後才能寫書評:極致如印南敦史這樣的著名書評家,他每月要為近60本書寫書評,平均一天要為2本書寫書評,一年就至少要讀720本書;另一方面,閱讀是打好牢固基礎的前期辛苦工作,好的書評家本來就需要有巨大的閱讀量為自己的知識體系作支撐。
而這本《快速閱讀術》講得就是如何養成良好閱讀的習慣,讓閱讀成為一件簡單的事。作者希望那些已經懂得閱讀的樂趣,但苦於無法掌握閱讀技巧,導致讀的慢或讀的少,而無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人們,可以從此書中獲得一些啟發。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閱讀經驗,提出了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就要把讀書方式訓練成「流水式」而不是「存儲式」——拋棄「閱讀是件苦差事」的念頭以及書要細細讀把所有東西都記在腦袋的想法;而要像流水和呼吸一樣去讀書。
在「流水式閱讀」的理念下,作者一一列舉了自己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閱讀技巧,包括如何選書、如何摘抄、如何制定閱讀計劃,甚至包括如何整理書架。與那些要求「眼動訓練」、「快速翻頁」的快速閱讀技巧相比,印南敦史的這本《快速閱讀術》中的建議對讀者來說更具有操作。如果你也有「存儲式」閱讀的誤區,如果你也是個愛書人卻苦於讀書太慢而無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期待擁有較大的閱讀量,建議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05. 怎麼讀的比別人快:《如何閱讀》
如果說上一本《快速閱讀術》是通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來提升閱讀數量,那麼這一本美國普林斯頓語言研究中心出版的《如何閱讀》就是簡單、粗暴、有效的「教你如何快速讀」的代表。
這本書被列為美國 「個人MBA計劃」(Personal MBA)99本必讀書單中的第一本。這本書可以簡單、粗暴到什麼程度呢?這本書的英文名叫《10 Days to Faster Reading》,而全書一共就十章,每一章就是一個快速閱讀技巧,從如何快速提升眼睛獲取信息的技能,到如何略讀、掃讀、跳讀,到如何在快速閱讀後進行深度理解,以更清晰的方式思考等等,把提升閱讀速度落實到每個閱讀瞬間的細節中,再在每章中輔以一個訓練。
每天學習一章,每天聯繫一課,十天後提升自己的閱讀速度和能力。這種「學+練」的做法真的是簡單、粗暴又高效到不行了。建議學生以及備戰各類考試的朋友們可以讀一下這本書,對於大家去應對考試,特別是文字類和材料類的考試還是非常有用的。
06. 怎麼做筆記才有用:《麥肯錫筆記思考法》
嚴格來說呢,這不是一本專門教閱讀的書,而是教如何做筆記的書。也許也有人覺得,閱讀不需要做筆記。但我還是非常喜歡作筆記的,以前喜歡在書上記,但後來發現不方便查閱,就專門記在閱讀筆記本上。後來隨著網路產品不斷豐富,開始會在豆瓣上做筆記,方便查閱也容易記錄。
這本《麥肯錫筆記思考法》認為,筆記可以幫助整理思路,記筆記的目的是在於「解決問題」。我覺得大家可以借鑒書里關於如何通過筆記幫助自己在讀書時邏輯思考的方法,更好地釐清書中脈絡和觀點陳列。有人常常抱怨,讀著讀著就不知道說哪兒了,或者讀完都不知道如何總結概括全書想表達的內容。那就可以在閱讀時,按照《麥肯錫筆記思考法》中的一些筆記方法邊讀邊記,最後通過筆記梳理一下,就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閱讀筆記了。這種筆記方法,也有助於提升自己的閱讀思考能力和理解力。
推薦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
※如何高效的閱讀書籍?
※據說是建水紫陶陶藝專業進階書單
※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讀書人?
※浙大男生一年借書296冊:為何會有人覺得讀書太多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