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家就出家吧!並非必須父母同意!

轉自網路

有人因為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雖然佛在戒律中規定,在出家前應首先徵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時又指出,若此人發心非常堅定,對家裡已無牽掛之心,在寺廟或山林中住滿了七天,且在此期間,其家人未作尋找或還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獲得戒體,和父母同意後出家的人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傳戒的阿闍黎有一點輕微的支分罪,而這可在半月誦戒懺悔時即得清凈。

  一般來說,出家是很難獲得父母的應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為不出家的理由,則無疑已因為自己而讓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業障。歷史上釋迦牟尼佛是背著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們熟悉的虛雲老和尚、法尊法師等也是背著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因此我們應謹慎對待此事,不然學佛尚未有進展,卻已增加了父母的業障。

佛在《賢愚經》中說,若有人想發心出家,而另外有人給他製造違緣和障礙,使其出家不成功,這惡業極為嚴重,就象一個人掉進了黑暗一樣,他會墮落到漆黑一團的黑暗地獄中受無量痛苦;就象百川匯歸大海,惡業果報都集中到了製造違緣的人身上;就象劫末火燒毀須彌山,一點也不剩下一樣,對別人出家製造障礙的人會被地獄中的大火燒得一無所余。佛經中還提出,一個人出家的功德等同於建造一千萬個佛塔的功德,相反,阻止他人出家,其罪業有如毀壞一千萬個佛塔。由此可見,如果自己發心出家或勸人出家,將獲得很大的功德。真正發出離心出家的人,前世今生的很多罪業會逐漸消滅,增上自在安樂。

——以上節選自益西彭措堪布《走向解脫》

雖然這樣,但出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們被世間的情執所惑,不能出離。《國清百錄》載:「昔聞齊高氏,見負炭兵形容憔悴,憫其辛苦,放令出家。唯一人樂去,齊主嘆曰:『人皆有妻子之愛,誰肯孤房獨宿,瞪視四壁,自鑌山林?』以此觀之,出家難得。」是說齊國國君見運炭的兵很辛苦,願意放他們自由,讓他們出家,這些人當中只有一個願意,所以令人感慨,這都是被親情纏繞的緣故。

別說世間俗人,就連釋迦牟尼佛當年出家都是很困難的事情,由於凈飯王不同意,釋迦牟尼佛不得已晚上越城而走。《大方便佛報恩經》有一梵志提到:「釋迦牟尼逾出宮城。父王苦惱生狂痴心。迷悶躃地。以水灑面。七日方能醒悟。云何今日失我所生。舉聲大哭悲淚而言。國是汝有。吾唯有汝一子。云何舍我入於深山」。凈飯王放不下,不允許太子出家,雖然重重阻礙,都沒有影響佛陀出家修道的決心。

虛雲老和尚,俗姓蕭,出生於泉州府署,其父當時為泉州府幕,也算得上是書香家庭。虛雲老和尚出生後,母親因氣壅離世,由庶母王氏撫養成人。十四歲時,虛雲便有了出塵之心。十七歲偷偷出家卻被中道截回。為了斷除其出家的念想,父親給他迎娶了二房妻子,一為田氏,一為譚氏。雖然這樣兩年以後,虛雲老和尚決志離俗,最後成為禪門泰斗。

出家的功德無量,但阻礙出家的果報也是無窮。《出家功德》云:「若為出家者作留礙抑制,此人斷佛種。諸惡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癩病,死入黑暗地獄,無有出期。」有的人面對父母的阻止,就放棄了出家,以為就是孝,其實是陷父母落到阻礙出家的境地,這是最愚痴的,也是最可怕的。出家後父母自然慢慢就會明白出家的好處,就會適應了出家的事實。猶如掌上明珠出嫁一樣,剛開始心裡肯定不舒服,但只要一出嫁馬上就能面對現實。所以成大事者,必有大志,眼光不可以局限在咫尺。暫時的割捨是為了更大的報恩,我們追隨祖師大德足跡,效法古聖先賢的遺範。為了報四眾之恩,為了不忘天下苦人多,為了愛我們的人都能解脫。

在佛教里,子女對父母之孝,可以歸納為三種:贍養父母是小孝;為父母揚名是中孝;勸導父母信佛,知因識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大孝。我們現在只要能勸父母歸依三寶,對父母的恩就能報得了,這一點可以引佛語為證。

我們知道,佛陀出生後的第七天,他的生母就往生了。佛陀是由他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也就是後來的大愛道比丘尼來撫養長大的。可見,他的姨母對他的恩非常大。一次,阿難對佛說:「姨母對您的恩那麼大,您應該要報答這個恩呀!」佛說:「若聞三寶名字,已是報恩。」這是說佛度大愛道,讓她聽聞到三寶的名字,這就是酬了她的重德。

——如瑞法師

如果父母不同意的話,孩子不能出家,就算出家也是不得戒的。這是佛教各部律典的共許,其緣起,是因為佛度走了自己的兒子羅睺羅之後,父親凈飯王非常悲痛,故向佛提出了以後父母不聽就不能讓孩子出家的請求,佛答應了。從此以後,凡是來求出家者的父母若不肯放手,佛都會叫他們回去先說服雙親。

但事實真的有這麼嚴酷嗎?並不是的。

我們知道比丘尼僧團的出現,是凈飯王死後,王妃大愛道等五百女眾追隨佛陀而建立起來的。在比丘尼的故事中,曾經有這樣一個傳奇,事出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故事的主人公叫法與比丘尼。

法與是一位富有的大長者的女兒,從小就被父親許配給了另一位長者的兒子。但是法與一點也不貪慕世間的富貴,一心都想要出家修行。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父親,遭到父親的嚴詞拒絕。法與因此而一直很憂心,直到有一天她見到了蓮花色比丘尼。法與請求蓮花色,是否能偷偷度她出家。蓮花色在徵得了佛陀的同意之後,悄然為法與授了沙彌尼十戒和正學女戒,讓她繼續留在家中假扮俗人暗自修行。

兩年過去了,法與到了出嫁的年齡,她的父母開始為她籌辦婚禮。遍智的佛陀了解到此事,為了救脫法與,便派遣蓮花色比丘尼做使者,向法與傳達了二部僧團的決議,令她成為了比丘尼。這種做法叫做遣使授戒。法與在成為比丘尼之後,一夜間證得阿羅漢果,向父母稟白了真相。父母知道生米早已做成熟飯,也就不能再留難她。他們在婚禮的當天請來佛陀,供完齋後佛陀攜僧團離開之時,法與跟在佛陀身後,忽然騰空而起,示現種種阿羅漢的神變。所有人都驚呆了,在法與比丘尼的開示下全部皈依了三寶甚至有不少人當場證到了聖果。佛於是誇讚法與比丘尼,說她是說法第一。

那麼法與比丘尼隱身於家中而出家證道,是因為什麼緣起呢?佛告訴大家說,那是因為往昔在加攝波如來時,法與比丘尼曾經做過和蓮花色比丘尼一樣的事:度一父母不同意出家的女子出家而令她依舊潛伏於家中修行,最終證果。這女子被加攝波如來授記為說法第一。法與比丘尼的前世看到自己度的這個女子如此優秀,便也在心中發願,以自己在加攝波如來教下修行的所有善根,迴向未來世在釋迦佛教下也能成為這樣的一位聖者。

蓮花色度法與出家,這顯然是凈飯王死後很久的事。法與的父母也是不同意的,而佛觀知法與的根器,知道她道心堅定,絕不會退轉,便親自同意了她以這種非常罕見的形式而出家。這是一種極大的慈悲和方便。

另外在律典中,還散見著一些其他的開緣。比如《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一有若離父母很遠,那麼不稟白父母也可出家。或者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中有一則被權貴保薦,父母不聽也照樣出家的故事。

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自述:

「這一次走,和平素出門,心裡確實兩樣滋味!覺得百端交集,萬感雜投,有些酸楚凄涼的情緒,自念:先前因為父母在堂,自己沒有三兄二弟,捨不得去出家。後來又為妻子受累,熏染了一些世俗習氣,熏得挺厲害,仍然不得出家,所以心裡很難過。又想:假如我現在死了,不也就能成了嗎?這一次就算我得了個急症死去,藉此機會去出家參學,然後再回來,度脫妻子,這有什麼放不下呢?所以我在路上走著的時候,雖然很難過,而心裡卻作死想,以為是自己死後的靈魂在前行。」

「繼續想:現在我下面已有一個姑娘已出門了,五個男孩,大的才十四歲,小的剛會走,又沒人教養他們。三四十年來東跑西奔,沒有一點積蓄,全靠這個小藥鋪吃飯。我走了之後,藥鋪無人照管必定歇業,將來全家挨餓,流離失所,這怎麼辦呢?然而又一想:天下流離失所的人太多了,許別人的眷屬流離失所,就不許我的眷屬流離失所嗎?」

「又想:假如我出了家之後,到各地去參方,在路上遇見了我的孩子正在討飯,這時我管他不管呢?唉!天下討飯的孩子太多了,許別人的孩子討飯,就不許我的孩子討飯嗎?這件事也不足深慮!」

「可是,我的女人,在我不言語一聲去了之後,她領著五個孩子,生活上一定很為難。如果她要嫁給別人,這不是於我很難看嗎?以後我聽說,或者在一個村裡遇見她,將作如何感想?唉!又一尋思,天下的女人改嫁的太多了,這是我出家,如果我早已死去,誰能保險她不改嫁呢?況且許別人的女人改嫁,就不許我的女人改嫁嗎?她今生是我的女人,前生是誰的女人?來生又要變成誰的女人呢?這事也不足掛在心上。如果真的為了妻子的事情,而連累了自己的一生;其實何止一生,恐怕生生世世的,永遠沉淪下去了!這樣,不但不能度脫妻子,同時也無法度脫自己。如果我現在能夠毅然決然的出了家,潛心佛典,得到真實的修行,將來遇見她們,也勸他們念佛修行,了生脫死,這不是兩全其美的事嗎?」

願所有父母與子女都能相會於凈土,沒有痛苦而喜樂幸福的成就清凈圓滿佛果。


推薦閱讀:

出家人在選擇出家時當時是什麼心態?是看破紅塵、信仰還是逃避或別的?
出家感覺怎麼樣?
不要父母孩子老婆工作去做出家怎麼辦?
覺得人生痛苦,想出家,是逃避還是佛緣?
李玉剛「出家」真的假的?

TAG:出家 | 佛法實修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