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書家-劉澄之先生及書友作品展
劉澄之(1853.5-1919.9),字逸上,號印心。齋號:有志竟成書屋、尚友書屋、曠逸齋。河南省鹿邑縣劉鳳舞寨人(今屬鄲城縣汲水鄉劉小集村)。為清光緒年間邑庠生,鹿邑同善局教讀。
先生出身書香世家,幼承家教。早年入私塾,天資聰慧,酷愛書法,習書成癖,凡名人法帖,多購臨之。與當時豫皖一帶書法名家朱炎昭、褚繼文、胡純厚、任興邦、王朝賓、筱檏、謝寶樹、劉恩波等多有交往。先生尤精正、行、草書和小楷,其篆書及疙瘩隸獨具風格。書體宗法二王,博採眾家之長,兼收並蓄,自成一格。其楷書之深奧得古人三昧,鋒芒盡挫,光耀內含。源出顏、柳之法,並取褚、虞秀逸之氣,鐵畫銀鉤,雍容大度。用筆嫻熟,靈活多變,極富新意。結體古樸莊重,不落俗套。
劉澄之先生的書法作品曾得到省書協周俊傑老師、王澄老師以及張文平、吳健甫等的肯定和高度評價。其書法作品已入編《中原文化大典》書法卷,生平事迹也被收錄在《民國書法篆刻人物辭典》和《周口歷史文化博覽》人物卷。
原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觀看劉澄之先生書展
原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觀看劉澄之先生書展
省書協周俊傑老師和周口市政協副主席張文平觀看劉澄之先生書展
原鄲城縣委書記張天興觀看劉澄之先生書展
劉澄之書法作品展
節孝匾
節孝匾簡介
為旌表撫孤守節、節孝兼全劉門雲氏孺人,皇清敕封旌表節孝,准予建牌坊、入祠堂、懸匾樹碑,清光緒鹿邑縣誌有傳。
雲孺人乃鹿邑城內監生雲友凡之女,邑庠生雲仲升之妹,戊子經魁雲衡才之胞姑母。是郡庠生劉夢麟之妻,邑庠生劉澄之之母。此節孝匾是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公元1905年)為雲孺人慶八十大壽時所懸之匾額。該匾長2.46米,寬1.26米,上方正中刻有聖旨,中間節孝兩個大字和上款、下款以及恭賀人姓名,均為劉澄之親筆所書,精工雕刻。匾面整體呈深朱紅顏色,字體鎦金,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誰曾想,就是這樣一塊來之不易,十分珍貴的傳家之寶,經歷了時代風雨和歲月滄桑,躲過了解放前的兵匪硝煙和水患天災。然而,解放後卻遭遇了一次次差點被焚毀的厄運。
那是1958年刮五風、搞浮誇、大躍進的年代,農村幾個生產隊合一塊起大火,開大食堂吃大鍋飯。正值秋天陰雨連綿,大食堂做飯缺少乾柴,便派人挨人挨戶去找可以生火的可燃之物。當時這塊節孝匾放在我六叔劉承仁家中,趁他家裡沒人,被抬到了食堂院內,找來刀鋸和斧子,準備劈開燒火。剛鋸掉一個角,我六叔(時任食堂管火會計)從外邊辦事回來,一看自己悉心保存多年的傳家寶匾差點被毀於刀斧之下,化為爐內灰燼,立即上前制止後抬回家中,放在室內隱蔽之處,上面用棉被、雜物等嚴嚴實實遮蓋起來,以防再生不測。
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一場破四舊立四新的群眾轟轟烈烈,勢如破竹。紅衛兵小將逐家逐戶搜查,不問青紅皂白,把當時存留的祠堂、石碑等扒的扒,砸的砸,各家各戶懸掛的天爺、財神、關公、菩薩畫像連同書畫中堂、對聯等統統視為四舊,一律扯下拉走,集中到大隊部,一火焚燒,一連燒了幾天。在這種形勢下,那段日子,我六叔家中不敢離人,整天提心弔膽,生怕紅衛兵闖進來把節孝匾抬走燒了。值得慶幸的是,節孝匾終於躲過了這場劫難。
與節孝匾同時保存下來的還有為我高祖母雲孺人慶八十大壽懸匾時的壽聯(麥仁店翰林王祖同的六叔王樹棠率孫拜贈)、壽幛等(見圖片)。
這塊節孝匾歷經風險和磨難,得以存留至今,它見證了一個時代,弘揚了一種道德和精神。它不僅是我們家族的榮耀,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特別是節孝文化一個很好的詮釋。
劉澄之書友作品展
推薦閱讀:
※【幹掉常用字】(第三十五期)「手」
※【幹掉常用字】(第二十九期)「年」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並天才書法家,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
※總拿楷書說事,恰好證明了你的膚淺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