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Search of Eternal Peace (追尋內心永恆的寧靜)
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按部就班地行走在一條基本規劃好的道路上;我們上學、找工作、找人生的另一半,這些日常的瑣碎佔據了大部分時間,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思考。我思考,經常思考; 走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有時在夢中我那大腦仍然孜孜不倦地為我規劃人生道路。
那麼,我究竟在思考些什麼呢?很多時候,我們似乎在為下一個具體目標努力著,尋找著答案。但我總是相信,在這一切的背後,有一種力量或者說動力,促使一個荷爾蒙旺盛的年輕人去積極地感知這個世界,喚醒內心的渴望。
這一二年,我想我對於一直追尋的目標有了答案。我一直在追尋的,是內心永恆的寧靜。這是一種狀態, 亦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支持我勇敢地面對人生可能會接踵而來的各類挑戰,阻擋物質的誘惑,克服人性的弱點。
我們如何獲取內心永恆的寧靜呢?永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並非指到死亡之前的某個具體時間段,而是一種維持內心與外界平衡的精神流(a fluid of mind)。 它的內容和形式並非一成不變,不同的個體獲得永恆寧靜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對於我個人來說,目前我能知道並且做到的就是通過知識獲得一種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 當然要在現有的框架、體制下完成;至少在這個體制瓦解之前是這樣子的。因此,我選擇讀博士,雖然讀博士不一定是獲得永恆寧靜的終極最好方式,但至少是在現存體制下最容易獲得的,也同時是最有保障的方式。
這種想法是怎樣產生的呢?不得不說媒體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正如本尼迪克 安德遜在他的《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中強調印刷品的作用對於民族主義的產生有直接的影響一樣。我在媒體上與很多我素未謀面、甚至無從知曉姓名的靈魂產生了共鳴。唯一可知的是從他們的描寫中大概猜到身份,哪些與我思想最為契合的一群人,是學者。通過他們的描述,我對於學者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就像一幅等待完成的素描:雖然輪廊不甚清晰,亦沒有顏色,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生動和鮮活。
推薦閱讀:
※子不語 - 第五節·杜康私語
※隨筆 甘夫人藉機巧妙規勸劉備玩物喪志
※《白日夢想家》影評「 從一匹烈馬至燃燒殆盡的鳥人」
※關於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