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是福:吃虧不僅有精神現報而且有物質後報 | 研究漫談
作者:沈絲楚
吃虧是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單一選擇的決策,例如是否接受求婚,是否願意提早退休等等。而在面臨這些決策時,我們時常會採取或接受一個明顯導致損失的選項,如選擇「無酬加班」、「放棄遺產」等吃虧行為。主流決策理論從不將此類行為解釋或預測為我們主動做出的選擇,這類選擇是有意為之還是決策偏差我們都知之甚少,反倒是中國古語——著名詩人鄭板橋所說的「吃虧是福」,不僅對選擇單一損益選項的決策行為進行了闡釋,而且還大力推崇這類行為。
那麼,為什麼這一古老信念能得以流傳並被社會廣泛接納?為什麼人們願意主動選擇「吃虧」?「吃虧」是能夠帶來現實中的真金白銀,還只是個神話傳說?
「價值最大化」原則
若從決策理論的角度來嘗試推演,在經典決策理論框架中,選項可以被表徵在有n個維度的空間里,在這個表徵空間中,每個維度代表選項的一個屬性。藉助這樣的表徵系統,有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應該或者不應該選擇「吃虧」。
規範的表述是,當一對選項被表徵在n個給定維度的空間中時,選擇會受「價值最大化」原則所引導。決策者在各個給定的維度上給每個選項賦值,定義選項xi的價值為v(xi),然後決策者選擇給定維度上表面價值最大的選項。
如果將「吃虧」定義為個體主動選擇在金錢、貨物、時間、健康、機會、關係和面子等方面有明顯損失的行為,那麼,表徵單一選項(yi)的維度便可能是金錢、貨物、時間、健康、機會、關係和面子等維度。即,導致損失的單一選項(yi)可被決策者表徵為一維或多維空間中的特例。這使理解本文要研究的單一選項的決策問題變得更為簡單:決策者應選擇獲益選項(Option xi);拒絕損益選項(Option yi)(圖1a)。
如果Option xij或Option yij是單一提議的選項, 那麼, Option xij 就不再是必選選項,Option yij也不再是必拒選項, 因為在不同的維度Di和Dj上,v(xij) 不總是正值,而v(yi) 不總是負值。
顯然,在圖1a這種表徵空間中,接受損益,拒絕獲益(主動吃虧)的行為顯得難以理解。因為這種行為既不符合經濟學的理性模型,也不符合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所描述的損失規避現象。鑒於現有的規範性、描述性選擇理論將「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視為其基本原則,這些理論也就不會將接受損益(吃虧)解釋或預測為我們主動想做的選擇。因此,現有的選擇理論並沒有比我們本能的「趨利避害」原則提供更多有用的指導或幫助。
然而,如果決策者不拘泥於由給定的維度所表徵的單一選項空間,而主動改造這一表徵空間(圖1b),如,生成了一個新的額外維度Dj,並且在這個新的額外維度上給選項賦值,那麼,接受「損益」,拒絕「獲益」的行為就變得能夠理解,即在新生成的額外維度上賦值後,獲益v(xij)不總是正的,而損益v(yij)也不總是負的。若新生成維度上的正結果值(Dj)大於給定維度上的負結果值(Di),那麼給定的損益反而變成了獲益。
「物質後報」和「精神現報」
由此,為了探索「吃虧是福」的作用機制,我們基於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吃虧軼事,編製量表用於測量「吃虧似然性」。考慮到「福」可分為「物質」與「精神」之福;「報」的時間可分為「現在」與「將來」,研究者分別設計了三個研究以探尋「吃虧是福」的現實證據,即在吃虧之後,人們能否真的在一個不可預期的生活情境(新生成的維度Dj)中得到客觀的好回報(獲益)。
研究1
研究者搜集了世界名人的吃虧軼事,並以這些軼事作為關鍵事件,編製了情境量表用於來測量人們的吃虧似然性。這些吃虧軼事來自於真實的名人故事,例如洛克菲勒家族、李嘉誠和任正非等。
遵循「把自己的腳放入別人鞋子里的邏輯」,量表通過指導語讓被試以如下方式對每個情境題做出選擇:「請仔細閱讀如下情境,並基於你自己的個人經驗,填入0%——100%的概率,說明你也會像主人公那樣做的可能性。」被試填寫的值越大,說明其越可能做出吃虧選擇。如:
60年代中期內地局勢曾令香港社會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急著把房子廉價拋售,但作為一房地產開發商的李某,卻把所有的資金都用來收購房地產。
設身處地想像你是李某,請問你也這麼做的可能性有多大( )
0%————————100%
經由項目分析、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吃虧似然性量表的最終版本包含12個題目,分別歸屬於吃虧求安、吃虧求利和吃虧求名這三個維度。同時,研究者還測評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其結果表明吃虧似然性量表能夠穩定、有效地測量人們的吃虧傾向,且能夠顯著地預測現實生活中的典型「吃虧」人群(例如,志願者)。
研究2
研究者探究了吃虧似然性與現實世界中真實福報之間的關係,共搜集了來自20個省市559名成年人(20至74歲;逾50種職業)的實驗參與者數據。研究者推測,人們之所以現在願意選擇吃虧,是因為期許在不可預期的未來獲得更多物質和精神獲益。其中物質獲益用社會經濟地位指數進行測量,而精神利益則由主觀幸福感來進行測量。研究結果表明:吃虧似然性得分顯著正向預測社會經濟地位指數和主觀幸福感,即越傾向於吃虧的人,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越高,且物質獲益越多。
此外,研究還發現,年齡調節了吃虧似然性與社會經濟地位指數的關係,即選擇吃虧者的年齡越大,其社會經濟地位指數越高(圖2),而這一效應在吃虧似然性和主觀幸福感的關係間不顯著。可能的解釋是,物質獲益的豐盛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才能達成,而主觀幸福感是可以即時獲得的。
研究3
研究者為驗證以上解釋的可能性,同時也受到「延遲滿足」研究中的發現(即,學前兒童的延遲滿足可預測長期的應對方式與適應)所啟發,意欲探索「吃虧似然性」是否能預測人們長期的物質或精神福報。為此,研究者推測:時間間隔因素對「吃虧帶來物質福報」的調節作用應強於對「吃虧帶來精神福報」 的調節作用。鑒於時間限制,研究者沒有採用縱向追蹤研究的方式,還是通過回溯法來驗證假設,即讓被試回想和評估了他們自己在多年前的吃虧似然性得分。為了驗證時間間隔和現實福報之間的關係,三組畢業年限不同(1年;10-13年;20年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參與了該研究。
研究3的結果表明,吃虧似然性對長期物質獲益具有回溯效應,被試回想的多年前的吃虧似然性得分可以正向預測當前的物質獲益。即,過去越傾向於吃虧的被試,其當前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地位指數越高。此外,這一效應伴隨著間隔時間的增長而增強。具體而言,研究者發現回憶長久過去者(大學畢業20年以上)的吃虧似然性得分能顯著正向預測當下的社會經濟地位指數,但回憶短期過去(畢業1年和畢業10-13年的校友)的吃虧似然性得分則沒有這一預測作用(圖3)。顯然,早期吃虧似然性得分對長期社會經濟地位指數的預測作用表現出時間滯後性和累積效應。這一發現正如鄭板橋所言:「虧者盈之漸」。但這一效應並未在吃虧似然性和精神獲益之間出現,即吃虧似然性對主觀幸福感的效應不隨時間而改變,說明精神回報或是即時獲得的(即,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總之,該研究發現,當下越傾向於吃虧的人,目前所擁有的社會經濟地位指數(SEI)越高、主觀幸福感(SWB)越強(現報),而回溯的過去吃虧似然性也能夠顯著預測長期將來的物質獲益(後報)。這一發現提示我們,「吃虧是福」不是傳說而是貨真價實的現實。
該研究的發現提示我們,在全球推崇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吃虧是福」這一信條亦可扮演重要的助推(nudge)角色。
一方面,於政策制定者和國家管理者而言,來自於「吃虧是福」的決策方法可啟發他們努力平衡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係,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例如東海的伏季休漁,鋼鐵廠的關停或搬遷等,都是在顯見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維度上「吃虧」,而可能在生態環境維度上「獲得福報」。另一方面,於個人而言,這些發現可為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選擇終身受用的生存法則提供實證參考。
研究原文:
Zhao, C-X., Shen, S-C., Rao, L-L., Zheng, R.,Liu, H., & Li, S. * (online).Sufferinga Loss is Good Fortune: Myth or Reality?.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DOI: 10.1002/bdm.2056
研究組有關「基於『值』的選擇」的其他相關研究報告如下:
唐輝, 周坤, 趙翠霞, 李紓. (2014). 吃虧是福: 擇「值」 選項而獲真利. 心理學報,46(10), 1549-1563. DOI:10.3724/SP.J.1041.2014.01549
推薦閱讀:
※08 理性原罪 - 「布里丹之驢」是怎麼餓死的?
※我到底在研究什麼: 行為經濟學 (上)
※人際關係處理中的事不過三原則
※我到底在研究什麼: 行為經濟學 (中)
※說謊的行為經濟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