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解讀】《哲學方法導論》:第2章,分析(中)
5.案例研究:摩爾的開放問題論證
摩爾認為,一些特定的概念是無法分析的簡單概念(非複合概念)。比如內在善這個概念,就無法用任何哲學、心理學、或者社會科學的概念來分析。摩爾提出的論證被稱之為開放問題論證(open question argument),這個論證很有趣,它引出了一系列問題,比如,我們如何檢驗分析的效果?有什麼概念是不可分析的嗎?如何區分可分析的概念和不可分析的概念?
回到對內在善的考慮。摩爾先區分了工具善和內在善。一些東西是工具善,就是說他們是獲得其他東西的手段。襪子可以讓我們的腳保暖,那襪子就是工具善的。讓我們的腳能保暖這也是一個工具善,它可以讓我們存活。那麼,存活本身是否也是工具善呢?有人會認為,存活本身就是內在善,它就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而不是用以達成別的目的的手段。有人會認為,存活還不是內在善,存活是為了獲得好的人生體驗,如果我們的人生體驗過於糟糕,達到了生不如死的程度,那這個人就會去自殺。好的人生體驗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內在善。
總之,工具善之所以善,是因為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工具獲得別的好東西。而內在善之所以善,是因為它們本身就很好。舉個例子,我們一般認為友誼即是工具善也是內在善。好的友誼讓我們身心健康,同時好的友誼本身也值得追求。同樣,健康的身體即是工具善也是內在善。「愉悅感」也是一種內在善。而金錢就是純粹的工具善,因為金錢本身沒有用,它的用處體現在交換別的有用的東西上。
現在問題來了,內在善這個概念的意義是什麼呢?摩爾先框定了三種可能答案:
1.內在善的意義是簡單且不可分析的。
2.內在善的意義是複合且可分析的。
3.內在善這個概念沒有意義。
摩爾先認為第三個回答是不合理的。我們剛剛就在正常地使用工具善和內在善這兩個概念,大家都不是文盲,智力也都很正常,都能理解我說的這兩個概念是什麼意思。所以內在善這個概念是有意義的。
摩爾接下來就是要給出論證,說明答案2是不對的。這樣就可以通過排除法,確定答案1是對的。
倫理自然主義者會認為內在善這個概念是可以分析的,他們會用愉悅感、幸福、欲求等心理學概念來分析內在善這個概念。比如,羅素認為,內在善就是我們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intrinsic goodness」 means what we desire to desire)。
摩爾反對這種觀點,我們重構他的論證如下:
1.假定「A是內在善」的意思就是「A是我們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
2.那麼,「我們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內在善的嗎?」這個問題的意思就和「我們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我們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嗎?」這個問題的意思一樣了。
3.但是,第一個問題是有意義的,我們追問這種問題是有價值的,答案還可能有爭議。第二個問題是瑣碎的,答案很顯然是肯定的,這種問題不值得問。
4.所以這兩個問題不是同一個意思。
5.所以「A是內在善」和「A是我們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是同一個意思。
簡單點說,摩爾認為問「我們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內在善的嗎?」(Is what we desire to desire good?)這樣的問題是開放的,其答案是值得思考的。而問「我們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我們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嗎?」(Is what we desire to desire what we desire to desire?),這種問題的封閉的,答案太顯然了,不值得問。
不過,倫理自然主義者並沒有被摩爾的這個論證所說服。摩爾的想法大概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內省(introspection)來分辨兩個概念是不是同一個意義。但實際上這是做不到的,就像原子(atom)這個概念,在古希臘、19世紀以及20世紀的不同的物理學研究者的使用中,其概念是不同的。當我們問「原子是原子嗎?」,這個問題並不是顯然的。古希臘人所指的原子並不是今天人所指的原子。
實際上,摩爾的論證太強了。摩爾可能想說,只要我們問出的問題「A和B是同一個意思嗎?」這樣的問題是開放問題,那麼A和B就不是同一個意思。那麼,對於一個數學初學者來說,他可能會問「偶數和能被2整除的數是同一個意思嗎?」,他可能經過短則幾秒鐘,長則數小時的思考,然後才給出了問題的答案。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對這個數學初學者來說是一個答案並不顯然的開放問題,但我們都知道,偶數和能被2整除的數的確是同一個意思。
6.分析的悖論
摩爾的開放問題論證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對於任何一個分析結果來說,我們既希望這個分析結果是真的,又希望它是有趣的,也就是能加深我們的理解的,而不是無趣瑣碎的。
但是,一個正確的分析似乎要求分析結果是顯然為真的。但顯然為真的分析似乎又是無趣的。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悖論:一個分析要麼是真且無趣的,要麼是假且有趣的。這樣一來,哲學分析似乎就沒什麼用了。
不過,我們也有辦法回應這個分析的悖論,那就是引入概念與語義結構的區分。同一個概念可能對應著不同的語義結構,比如procrastinates和defers action是同一個概念的不同語義結構,如此分析就可以即是有趣的也是真的。
7.多重分析的疑難
回顧一下分析模型的5個要點:
1.分析的邏輯形式是全稱量詞加上雙條件句:(?x) (Fx ? Gx)
2.分析是必然真的。
3.分析是有信息含量的。
4.分析是先驗的。
5.分析可以用假想的案例來檢驗。
這個分析模型似乎默認了一個被分析項只能有一個分析項,但實際上,一個被分析項可能有多個分析項。比如,數學中的「圓」可以有三個不同的分析。
歐幾里得的分析:圓是由一條線組成的平面圖形,這條線叫周長。這個圖形中的某個特定的點到周長的直線(線段)都是等長的。
萊布尼茨的分析:圓可以由一條圍繞固定點易懂的直線(線段)所描述。
另一個分析:圓是一個有著常數曲率的封閉平面圖形。
這三個分析都是不同的,但它們都是對的。在哲學中也有一些這樣的例子。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或許我們可以允許對同一個概念有不同但又同樣好的哲學分析。
8.家族相似
我們的分析模型要求給出某個概念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還要求這些條件是先驗可知的。但後期維特根斯坦的思想和我們的分析模型有衝突。舉個簡單的例子,遊戲(game)這個概念似乎就沒有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奧運會比賽也是遊戲,電子遊戲也是遊戲,單人遊戲也是遊戲,有些遊戲有趣,有些遊戲無趣。而維特根斯坦認為,我們之所以用遊戲這個概念來表示許多不同的活動,只是因為這些活動有著家族相似,而不是有一個共同的充要條件。
家族相似是說,你的眼睛可能長得像你爸爸,你的下巴像你媽媽,你的嘴唇像你的姐姐,但全家人並沒有共享同一個相似點。大家只是倆倆局部相似,但沒有一個共同的全局相似點。
心理學中的原型理論也提出,人們不是通過識別概念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來使用概念的,而是通過典型案例來識別概念。比如,鳥這個概念的典型案例(原型)可能就是麻雀之類的鳥。人們會認為麻雀更符合鳥這個範疇,而鴕鳥和企鵝則不那麼符合鳥這個範疇。從心理學的反應時實驗來看,人們的確會更快地將麻雀歸屬為鳥,而不是將鴕鳥歸屬為鳥。甚至,一些人還會把蝙蝠歸屬為鳥。
不過,在一些有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概念中,人們似乎也不會使用這些條件來引用概念。比如質數這個概念,它的定義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人們會認為3、5、7這些數是質數的原型,而823、1097、3469則不像是質數,雖然它們實際上是質數。
這意味著,人類在很多時候的確不是從概念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來使用概念的,但這並不能證明,那些概念就沒有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
9.哲學分析的業績
從實際情況來看,哲學分析的業績一直不佳。很少有公認正確的哲學分析,幾乎所有哲學分析都會遭到反駁。要麼用實際或可能的反例來反駁,要麼指出某個分析其實是循環的,要麼指出分析項被被分析項還要晦澀難懂,這就意味著哲學分析沒有給我們帶來更清晰和精確的理解。
不過,Georges Rey則認為,如果我們有一致的理由來說明某些哲學分析是不好的,這說明我們還是有一些共識,我們的概念使用能力在不斷的增強,這樣才能一致反對某些分析。用我的話來說,如果我們能知道什麼東西不對,那這也是一種進步。
如果允許有信息含量的循環的分析,那麼哲學分析的業績就會好很多。比如生產者、消費者、供給、需求這些概念需要以循環的形式加以分析。一些哲學概念,比如因果關係、概率、反事實條件句、自然律等概念或許也要以循環的形式加以分析。哲學就像是在描繪一幅概念地圖,而這項任務的確十分艱難。平日里,我們都是無意識地使用這些概念,一旦要求我們給出有意識的精確分析,難度就很大了。
10.盤點與回顧
讓我們回顧一下目前的行程。我們在第3節提出了一個哲學分析的模型,然後思考這個模型遇到的麻煩。第5節中,我們看到摩爾的開放問題論證,它的目的是要說明有些概念(比如內在善)是不可分析的。但摩爾的論證也不是天衣無縫的。第6節提出的分析悖論是想說明分析要麼是真且無趣,要麼是假且有趣。但我們可以提出同一個概念的不同句法和語義結構來做出回應,捍衛真且有趣的分析的存在。第7節遇到的多重分析問題是說,同一個被分析項似乎有多個同樣好的分析項。而第8節的家族相似則指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似乎是依靠原型或家族相似的原則來使用概念,而不是在精確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之下使用概念。不過,這也不能說明概念就沒有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最後,我們在第9節看到,哲學分析的業績似乎很糟糕。但如果以程度的考慮的話,哲學分析雖然從沒有達到完美的成功,但也至少在不斷進步。
下面幾個章節,我們會用新模型來取代摩爾式分析模型。這些模型是自然主義者哲學家們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哲學分析要和科學研究以及經驗研究方法相兼容。我們會在第11節看到David Lewis和Frank Jackson的計劃,第12節看到Georges Rey的嘗試,第13節和第14節討論Quine眼中的哲學分析。
筆者的補充
這是分析這一章節的第二部分,下部分會討論自然主義者提出的分析方案,也就是我自己持有的那種方案,所以會寫得更詳細一些。
分析從來都是不是哲學家的專利,經商也需要分析,投資也需要分析,數學也需要分析。哲學家的分析的獨特性,主要在於它採用邏輯學(主要是一階邏輯+模態邏輯)的方法來對語言進行分析。不過,我自己也是一個自然主義者,所以也不會對這些哲學分析有特別高的期待。實證研究是我更看好的求知之路。
我們會在第六章(最後一章)再來看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秋季寶寶腹瀉高發,家庭該如何應對?
※《泰拉瑞亞》1.3版各職業套裝介紹及合成方法?
※方法論 | 讓我們聊聊合作。
※國際註冊漢語老師教學技巧分享之語音篇
※治療腳氣比較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