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蒙太奇,編劇填空題

相信大家通過《編劇小白》的前幾期,對編劇的套路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確實有很多電影的編劇在忠實地執行這一指導思想。

不過電影相對於其他的藝術形式而言,還有一項很關鍵的便是視聽語言,這其中包含了常規繪畫的構圖,攝影的光效等等,但是本文會著重講一個問題,那就是剪輯,如何用剪輯的思維去處理劇本,是每個電影編劇所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

這裡我們還是拿出諾蘭的成名作《追隨》來分析,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十分簡單,一名需要嫁禍於人的殺人犯,在行兇前找到一名無所事事喜歡跟蹤人的作家,於是乎他以體驗生活為名帶著作家入室行竊,然後設法讓作家帶著兇器去找他要殺的那個人,最終自己下手嫁禍於作家。

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了電影的三幕式結構之後,我們可以把不同事情的相似節奏點剪在一起,如果是傳統的電影套路來講這個故事,那麼跟蹤接觸為第一幕,入坑學習入室為第二幕,獨自作案被人陷害為第三幕,本片確實也是這麼處理的,但在一個地方有了自己的發揮,那就是實際上這個故事可以分兩個相同的部分:

1:師傅(殺手)帶徒弟(作家)跟蹤、入室、找到目標、下手。

2:徒弟(作家)出師,自己選擇目標跟蹤、入室、下手。

所以在剪輯上打破了故事的時間限制,在第一幕中,交替出現作家跟蹤殺手,和出師後的作家跟蹤自己選的目標,也就是殺手要殺的那個人。

在第二幕中,交替出現的是殺手教作家如何入室並且拿走哪些東西,出師後的作家在拿走目標人物的物品後對她產生興趣(掉入殺手的圈套);作家決定跟著殺手的套路學習,出師後的作家決定幫助目標拿回一些照片。

在第三幕中,作家取回照片時打傷目擊者,而當他發現這是個圈套的時候,怒氣沖沖地去找自己的目標,一陣爭執後留下了一把鎚子走了,殺手用鎚子殺了目標,自己金蟬脫殼嫁禍於作家。

從這裡不難看出,要想講好一個複雜的,多線的故事並不難,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故事元素都單獨的列出來,再將性質相似的部分安排在想同的地方出現,想想看,《兩桿大煙槍》、《雲圖》等莫不是如此。

《雲圖》中一共有六個故事,如何在三幕中講述六個故事,超越時空的架構中,除了永恆不變的愛這個主題,能相同的還有故事的起承轉合,將故事的相同階段剪輯穿插在一起,可以說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流暢,更加令人稱奇的是,我們知道《雲圖》的內地院線版是經過剪輯的版本,相比於國際版切掉了一些不能過審的鏡頭,但是如果對比兩個版本,能發現被剪掉的鏡頭不多,可能在十幾分鐘左右,可事實上被剪掉的長度足有40分鐘之多;能做到「刀過無痕」,無外乎是運用編劇的思維在操作,哪些橋段不是單一故事的上下文,哪些橋段不是六個故事所共有的,這些便可以省去。

退回到《追隨》這部電影,諾蘭自己評價該片說是「一部在有限的條件下所完成的巔峰之作」;並且拿下了1998年9月在舊金山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確實相比於他後來的《盜夢空間》,後者不過是在場面上更大,但在劇本和剪輯方面則並沒有突破。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電影節上的一些獲獎電影,故事的本身乏善可陳,故事的剪輯也略顯混亂,它們獲獎的原因在於:把原有的合理的故事結構,按照另外一種合理的結構去排列,第一個這麼玩的人,並且玩得有道理的人,自然會受到學院派人士的青睞。

話說回來,學院派並非是「old school」的代名詞,他們始終處在理論研究的前沿,當把套路玩熟之後,才能量變引起質變產生創新,很多生澀難懂的編劇理論,也會逐漸從獨立電影向商業電影普及。

當我們掌握了套路之後,編劇行為逐漸變得像填空題,可是藝術本身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編劇的成長也應該逐漸從「如何填」到「填更好」,再到「填出花」。

推薦閱讀:

TAG:電影編劇 | 編劇 | 改編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