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假設:公子扶蘇繼位秦帝國會不會滅亡?

昨夜閑來無事,腦海中冒出了一個想法,偶然做了一個假設,假如公子扶蘇沒有死,而秦始皇的接班人不是胡亥而是扶蘇,那秦帝國的命運會不會改變呢?很多人可能覺得那是當然了。史書記載扶蘇剛毅勇武,為人仁義,有政治遠見,是作為嬴政接班人的最佳人選,但是事實是這樣嗎?其實不然,接下來我門具體來分析

我們都知道,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前,天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史稱春秋戰國,在春秋期間,各個諸侯國之前相互兼并,這種狀態持續了好幾百年,最後發展到戰國時期,有七個最大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在這期間,七大諸侯國各相攻伐,但是總體上還是維持一個穩定的狀況,但是到了秦始皇繼位後,天下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因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讓秦始皇有了一統天下的資本,但是,這種持續了五六百年的亂世真的能依靠秦國之前的想法來運轉嗎?

當然,秦國的崛起不是偶然,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在國內推行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逐漸增強,待到秦始皇時期,秦國的國力空前強大,已經是山東六國的總和,秦國一統天下已成為必然,待到六國覆滅,秦朝聲望達到了極致,凡事盛極而衰,當秦國還沉浸在一統天下的喜悅中時,有多少人知道在山東六國的土地上早就有人開始密謀反抗,我依稀還記得項羽路過秦始皇東巡時的那句吾必將取而代之。很明顯,春秋戰國這個亂世已經持續了五六百年,老百姓渴望安寧,但是另一方面,山東六國的亡國之痛讓六國的百姓難以割捨,所以,對於六國百姓而言,自己始終是外人,短時間內是融入不了這麼一個龐大的秦帝國,第二,國內局勢不穩,秦始皇雄才大略,依靠武力統一了六國,但是統一後是不能依靠武力來駕馭人心,當六國覆滅,秦始皇北修長城,本就動用了太多的民力,然而在另外一處,他有修建了龐大的驪山、阿房宮。如果說依靠秦始皇的能力他是可以駕馭住的,天下豪傑不敢有異動,但是到了秦二世這麼一個敗家子上,老百姓早飯也就順理成章了,但是我們在這討論的是扶蘇,若是扶蘇即位,他能不能駕馭得住這麼一個龐大的帝國?

答案當然是不能,為什麼?第一我已經說了,六國百姓早就已經習慣了當年的故土,亡國之痛又豈是一朝一夕能夠撫平,第二,秦國國內階級的矛盾,秦始皇在統一全國的路上,遭遇了幾次大的刺殺,荊軻刺秦大家都知道,但是高漸離和張良曾經也刺殺過嬴政,結果當時是失敗的,但是這也為秦始皇從此不信任六國能人埋下了伏筆,從此,嬴政一方面愚弄六國的百姓,另一方面大肆殘殺六國豪傑,這一段,《過秦論》曾有指出,原文如下:「於是廢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 殺豪傑;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陽, 銷鋒鏑, 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嬴政對待六國百姓並不地道,在秦統一天下後,嬴政把秦人和非秦人是分開的,在秦人面前,非秦人低人一等,雖然沒有明確的官文推行這類法令,但是從統治者的行為可以看出當時已經默許了這種做法的,這就造成了六國百姓越加思念故國,痛恨當前的統治者,縱使扶蘇繼位,短時間內也是無法改變這一現狀的,正如存在於美國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矛盾,自林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發表到現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都沒能完全讓歧視消失,更何況是2000多年前的時代,一個帝國人民的觀念一旦形成,又豈是短時間內能夠轉變。

第三,秦國國內社會的矛盾,首先,秦始皇當政十餘年間,不斷動用民力:築長城、造阿旁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男丁不足,就徵發女子承擔轉輸的苦役。這樣的勞動強度並非一個剛剛建立起來的帝國能夠承受的了的,此時的社會矛盾已經到了不不可調和的地步,縱使扶蘇繼位,我想也改變不了各地揭竿而起的事實了。

第四,統治者與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我們都知道,秦國之所以強大,就在於他嚴格執行商君的法令,六國的衰落就在於他們執行的是人治,而秦國是唯一一個推行法治的國家,很多時候,如果依靠人治,那麼事情就會處理的不公平,在過去看來,尤為如此,在一個奴隸制國家,想要法治是不可能的,這就侵犯了奴隸主的利益,但是如果不執行法治,那麼國家就會落入一個舊時代的牢籠而無法自拔。這就是秦國一國獨強而六國皆弱的原因,從根本上說,秦國是第一個跳出奴隸階層的國家,是古代封建主義國家的開端,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給秦帝國冠上了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主義國家」。而其他六國故步自封導致最後落後於時代被時代所拋棄。但是,秦國本身也有問題,那就是法治本無錯,錯的是他們的刑法太過於苛刻,或許在亂世時代可以適用,但是一旦天下安定,這些嚴苛峻法還能生搬硬套?秦國的刑法嚴峻到一人犯法,親戚鄰里都要連坐,甚至還有車裂、流刑、等等,不勝枚舉,在此後的秦帝國,非但沒有收斂,反而在原有的刑法基礎上進一步加重,這也就導致了老百姓最終不堪忍受而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那扶蘇繼位能不能改變這一現象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其一,商君變法的成功堅定了朝堂上以法家為代表的保守派堅定不移的堅持商君法令的決心,其二,若是改變商君的嚴苛峻法,短期來看對於秦帝國的統治並無好處,因為此時秦帝國剛剛成立,國內各種勢力動蕩不安,一旦放鬆對百姓的要求,各種殘餘勢力會趁此藉機生事。這是朝堂上保守派所反對的觀點,但是這也是實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若是扶蘇堅持改革,首先就需要看扶蘇有沒有那種與整個大秦帝國統治階級對抗的勇氣,稍有不慎,前面就是萬丈深淵。還有可能會加速大秦帝國的滅亡。當然,歷史上的每一次改革都是艱難萬阻的,每一次的徹底改變都會造成社會暫時的動蕩不安,因為改革充滿著許多未知和風險,人們往往比較傾向於安於現狀。更不用說侵犯到集團利益的情況。

對於商君變法,我只能說,每個特定的時代都有其法令的特殊性,或許商鞅變法強大了整個秦國,但是它並不適用於一個大背景下的大一統的秦帝國,這就告訴我們不要安於守舊,要時刻懂得轉變,秦帝國的失敗不僅僅是一個帝國的失敗,更是封建時代帝國的一次偉大的嘗試,大秦帝國的轟然倒塌為以後大漢的興盛埋下了伏筆,也為未來的統治者敲響了警鐘,正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千古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啊 ,統治者只有把自己當做舟,慢慢的劃著漿,才能安穩的在水面上滑行。

很可惜,歷史不能假設,始皇帝死後,很多人都想念若是扶蘇繼位,天下會太平,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那隻不過是自己為自己編製的一個夢罷了,一個帝國的腐朽,從來就不是一個人能夠解決的,而是國家內部的制度早就已經不適用當前的時代了,說到這,我突然想到那個歷史上最勤奮的帝王崇禎皇帝,他不也是一個亡國之君嗎。


推薦閱讀:

余華是什麼意識?
大清滅亡後溥儀為什麼投靠了日本?
樂府《蒿里行》里體現了曹操怎樣的心聲?
為什麼修建中朝友誼橋?它有哪些值得銘記的歷史?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