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入絕美神佛之境——聳入雲端的二十四諸天:遇見、仰望和折服

遼末以來, 再罹鋒燼,樓閣飛為埃坋, 堂殿聚為瓦礫, 前日棟宇所僅存者, 十不三四。驕兵悍卒, 指為列屯, 而喧寂頓殊,掠臧俘獲, 紛然錯處, 而垢凈俄變。殘僧去之而飲泣, 遺黎過之而增欷。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

雲州之大,盡於善化。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城南街西側,當地人稱南寺,是我國現存極少的唐代風格的寺廟建築群質疑。

善化寺初名開元寺。據史料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昭天下各州郡建大寺一所,名為開元寺。雲州開元寺隨之而興。後晉時,改名為大普恩寺,到遼保大二年,金破遼西京大同府,大普恩寺遭到了巨大的毀壞,金太宗天會六年,時圓滿大師率眾重修,得以回復唐時舊貌,乃有今日之格局。其後,至明代英宗正統十年,改大普恩寺為善化寺。

解放後,1961年善化寺被公布成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善化寺主要建築為金代所建。按唐時建築布局,是一組氣勢相當恢弘,排列有序,錯落有致的建築群。

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呈現唐代非常流行的三進院落:其自北向南由大雄寶殿、三聖殿、天王殿構成一條三點一線的中軸線布局,並在三聖殿與天王殿之間對稱設置東西配殿,在大雄寶殿之兩側再配朵殿,加之斜廊而成。一眼望去,唐風洋溢,美輪美奐。

氣勢宏偉的大雄寶殿是善化寺的主殿。這是圓滿大和尚在金天會六年到皇統三年之十五年間(1143-1128=15年)重修的一座大型建築,事實上它是遼代建築中在戰火中唯一未被完全毀滅的建築,其在在中國建築史上的意義十分重大,此處單講彩塑,古建按下不表(待後)。

大殿建築面積1037平方米,殿內保存了遼金以來的雕塑33尊,這些泥塑的藝術價值在於它繼承了唐宋雕塑的優良傳統,技法純熟,高度寫實,富有極強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雕塑在內容主要表達的是佛教的思想,形式上表達的是佛國世界,因此在塑像的整體布局上一佛為主體漸次展開。

進殿而正視,蓮台正坐著五方佛: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中毗盧舍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佛面容凝重,端莊而典雅。佛之左右侍阿難迦葉二尊者,阿難面孔清秀而慈祥,另一側之迦葉面容慈善,面露微笑,老者安詳之神色栩栩如生。二尊者之再左右,各侍肋侍菩薩,兩側之再加六角花瓶,以喻各自道場之意。

肋侍菩薩高兩米有餘,頭戴珠花寶冠,身著披肩,瓔珞垂於肩之兩側,赤足立於蓮台之上,造型優美,動人至極。

而大名鼎鼎的善化寺二十四諸天立於南北之兩壁,每尊三米有餘,有的接近四米。一眼望去,二十四尊神佛林立,如同天威降臨,感喟折服令人傾倒。這些塑像完全沒有千人一面的僵硬感,也沒有宗教王國所特有的神秘氣氛,佛傳的中國華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人生百態的凝練和世俗情調的再現。

西側正數第三尊訶利帝南,高3.6米,身穿鳳袍,臉型豐滿圓潤,凝神端立,那似笑非笑的嘴唇給人以永恆的微笑和內在美感,表現出一副貴婦人的儀容神態。

慈憫利生之意,若發於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於舌端。

大苦大悲在眉宇間展現,救苦救難的語言就在嘴邊,就在舍端,一如能夠脫口而出一般。

如果說訶利帝南表現的是女性的慈悲溫婉,那麼東側正數第九尊韋馱天則表現出來的是人定勝天的氣質和威嚴,韋馱天像高3.98米,身穿盔甲,手執降魔杵,威風凜凜,挺身站立,飽滿的身軀和流暢的服裝,使整尊塑像的空間感極強,給人以精神煥發、英姿勃勃的印象。

圖為吉祥天立像

古代匠師把力能扛鼎、極具柔度的身體同剛毅果斷、有思想的面部巧妙地結合;堅毅的目光、深沉的眼神,以及方圓的臉型,都表現出他英武而內斂的性格。如果說雙林寺的韋馱充滿了神性,那麼善化寺的韋馱就是一位有個性有修養心如猛虎細嗅薔薇的忠勇武士。漢民族的傳統意識中的武士精神與人格化的品質,在韋馱身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

當你置身在這些彩塑之中,滿天神佛交相輝映,佛、菩薩、尊者、肋侍、天王、諸天都會讓人分不清這到底是神化的人間還是世俗化的天堂,摩天巨像如林,神性和人性在其間交織。

天國之境,莫過如此。


推薦閱讀:

ART|James Turrell :光關閉時,藝術則止

TAG:考古 | 歷史 | 美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