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童年的什麼傳承給孩子?
源自內心的自信
孩子5歲多時,我和他媽媽帶他參加戶外溯溪,就是沿著溪流往源頭走。溪谷里亂石散落,開始時我很擔心孩子滑倒、摔傷,於是緊緊拉著他的手,一遇到困難的地方,孩子的手臂就伸向我們,讓我們抱他過去。待到落地,他的手腳彷彿才又屬於他一般。
一路上,我們比他緊張,生怕他踩不穩落水。但這樣走了一段後,我們感覺他越發膽怯和依賴我們。於是,教練提醒我們說:「讓孩子用自己的手腳去探索,其實更安全。」我們也意識到該嘗試著放手讓孩子自己試。一開始他動作顯得比較笨拙,也探索得很慢,從石頭上爬下去前,會先大致估計高度,再慢慢放下腳試探。若距離還差一點點,就整個人趴著,慢慢再把腿和臀放下去。爬上大塊的石頭時也不容易,要手足並用才行。慢雖慢了點,但讓人意外的是,大多時候,他還真的能自己完成,而且很安全,沒出現任何意外。之後,他越來越信任自己的手腳反饋,越來越能準確地預估危險,看起來也越來越自信。
看到孩子的樣子,我回想起自己童年在溪流里用簸箕撈小蝦和小魚的經歷。一開始在溪流里的石頭上走,盡量找露出水面的平坦的石頭踩,卻沒想到青黑的石頭非常滑,幾次差點滑倒。後來慢慢領悟到,站得越直越不穩,而且不如索性在淺水裡走,水中有阻力,反而很穩。遇到滑的地方,彎下腰半蹲著走,也能走穩。越是掌握了平衡,就越是學會了跟隨和相信自己的身體。
回溯自己的童年,再看孩子的現在,我想最該傳承給孩子的,是「相信」:你相信孩子,讓孩子相信他自己。其實,不但溯溪如此,很多學習都是這樣,比如音樂或數學,如果放開孩子的手腳,不去執著地用自己的理解教孩子,讓孩子慢慢去體會,慢慢找到讓自己相信的那種方法,一旦學會,就是真的掌握。
每個孩子都需要在童年的秘密花園裡,找到那種由親自體驗和快樂中發芽的自信,包括相信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思考,這非常重要。這是根植於童年的自信。
故鄉的秘密
(攝影:唐亞南)
父親小時候生長在廈門,我小時候卻是在外地長大的。小時候,每次春節隨父親回廈門過年的時候,他除了帶我們去南普陀、虎溪岩、中山公園、鴻山寺等著名景點走走,吃油蔥粿、麵線糊、春卷、沙茶麵,還會專門去沙坡尾的避風塢,也就是可以為漁船避風的地方。父親告訴我們,這就是廈門人口中的「廈門港」,也是這個城市最早的起源之一。地圖上,這裡只是一個小小的凹口,在現場看,也只能停百來艘小漁船。漲潮時像個「池塘」,退潮時露出黑色的淤泥,旁邊是低矮陳舊的民房,周圍的巷子名還保留了舊時的名稱——大橋頭、馬鞍橋頭、料船頭等,帶有濃郁的漁民生活味道。
(攝影:曾建萍)
畢業後,我留在了廈門工作。我會經常帶上父親和孩子一起去海灣公園。遠遠地,這裡能看見大小船隻停泊在海面上,對岸的海滄區已從荒蕪一片之地變成了高樓林立,廈金航線也通行了多年,豪華的郵輪有時會停靠在碼頭,國際集裝箱碼頭也停泊著載重十萬噸以上的巨輪……孩子在公園裡一會兒奔跑,一會兒挖沙,一會兒在近海的石階上找石縫裡的小螃蟹……
這個時候,我經常會想起台灣自然繪本作家邱承宗的那本《我們去釣魚》。繪本以一年四季來比喻整個人生,一開始是作者跟著父親去釣魚,經歷了童年的無憂無慮,青春期的敏感憂傷,以及成人後的浮躁自大。最終,秋去冬來,父親年老離世,雖有無限悲傷,但身邊也有了新的和自己一起分享「有魚,有魚」那種快樂的人,於是,下一個春天又來了。
這就是中國人很典型的三代人對同一個地方、同一件事的情感連接,它常由三代人在童年裡都做過的事穿起來,又帶著不同的氣息。就像繪本中三代人對釣魚不同的感受,就像父親、我和孩子對廈門這個城市的記憶。
但是,與親人一起了解故鄉,一起吃某種特色的食品,一起體驗節日的風俗,包括知道這個城市的演變歷程,就彷彿是三代人共同擁有了一份屬於這個城市的秘密,也是只屬於你們童年的秘密。
時間心理學認為,過去、現在以及想像中的未來之間的關係可以是雙行道。過去的經歷可以不期而遇地出現在腦海中,修飾現在,進而推動人們將想法落實到行動上。人們可以運用記憶去引導和抉擇目標和計劃,達成所選擇的目標。反過來,目標也會影響人們如何提取、建構和解釋回憶。
這也許就是我們需要連接自己的童年與孩子的童年的一部分意義所在。因為我們都期望孩子有更好的未來,在未來有對童年更好的回憶。
註:本文曾發表在2016年《父母必讀》期刊。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鴻積極教養
推薦閱讀:
※從墨卡托映射說起,聊聊「帆船培訓」與「航海教育」
※孩子做作業拖拖拉拉,為什麼越管教越不管用,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告訴你,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育兒過程中,最讓媽媽抓狂的事情有哪些什麼?
※多多成長日記20180328
※受了熊孩子的折磨,還怎麼當一個幸福的媽媽?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