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考試技巧你用過了嗎?

歲末年關,正是考試之時。這次就給大家講講考場上的故事。

故事取自清朝的一本「故事集」《清稗類鈔》。

過去在上海青浦有個將近老年的考生,每一屆小試(也就是入學的考試)他都會入場。年紀一大把,還次次都來,你大概會佩服他堅持不懈,勇氣可嘉。

雖然他的確從沒被錄取過, 但人家還真不一定是因為考不過。畢竟他來考場,可不是為了考試。

當然也不是來遞情書的

這人每次來,會在桌上擺個紙條:「賣名言警句,一句七文錢,不講價。」

圍觀的人都笑他。他進考場的時候,手裡提個大籃子,裡面盛幾根兒腌菜,半碗冷飯,還有個養蟋蟀的盆兒。

等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蟋蟀盆兒里的錢滿了,他就交卷出來了。

蟋蟀盆雖不大,但裝滿錢幣也不少啊

可見考生們對「警句」的需求不小。下回各位不妨在自己的答卷中加幾句警句,看看是不是加分利器。

乾隆、嘉慶之際,漢學興盛,學者們對漢人寫的著作,或是時代較早的古籍很看重。有人如果用這些書里的典故,往往能獲得好成績。

有些鑽空子的學生就喜歡瞎編段子,強行說是借用典故,來糊弄改卷的人。

閱卷人怕顯得自己才疏學淺,被人嘲笑,即使沒見過這典故,也不敢拿去問別人。

江東有個考生,歲試(年度期末考試)的前一天,和同學約著一起出去遊玩,見路邊有兩棵茂密的槐樹,樹中間有一口井,井邊有石頭,兩人覺得這地方空氣清新,井水溫潤,就坐在石頭上聊天。

聊著聊著,一人突發奇想,說:「此地的風景,就是我明天答卷時的資料啦。」同學嘻嘻地笑他開玩笑。

第二天考完之後,成績一公布,果然是他第一。別人拿他卷子一看,開頭就寫:「自『兩槐夾井』以來……」後面都是些他自己編造的話,改卷的評語卻稱讚他用典用得非常深奧。

雖然這招不是什麼光明正道,但是情急之下用用,說不定有奇效。

其實,實在是什麼也寫不出來的時候,交白卷也是可以的。但不是真的交白卷,得交出一定的創意來。

某年端午節的時候,一個巡考的官員和客人們喝酒,說:「我給你們看個東西,你們看了之後誰笑了,就罰一大杯。」大家當然都說好,迫不及待想見識下是什麼東西。

等他把卷子攤開來,大家都笑了。原來那捲子答是答了,還寫了不少,不過從頭到尾都只寫同一個字——「之」。

大概當年的那張考卷長這樣 PS:這我寫的

這位同學如此認真地在考卷上練字,為博考官一笑,也是很可愛啊。

下回你們想要交白卷的時候,不妨寫點什麼,老師判卷很辛苦,笑一笑至少十年少。


本周書目提要:

《清稗類鈔》

作者:徐珂,杭州人,光緒年間中舉。參與編輯過《辭源》。

成書過程:本書成於清末民初之際,是作者彙集朝野佚聞和新聞報刊,分門別類後按照年代編寫而成的記述作品。

內容:介紹了清代朝內朝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風俗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從聲樂戲曲到服飾飲食,從農商工藝到娼妓優伶……應有盡有。

評價:雖不是正史,但記載完備,且有所考證,因此仍可用來參考,以補正史之不足。即便不用來做研究,也可。網友稱其為「優秀的廁上讀物」。

常見版本:中華書局2010年版,共十三冊。


黑池的問答時間:

問:請問如果糴有「買進糧食」的意思,那例句中「糴米」是否重複了?

答:首先,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分解成幾個小問題來看。

  • 「糴米」這個詞對嗎?

「糴米」是字典所給的例詞。在一些地方的方言里,「糴米」仍在被使用,所以,「糴米」這個詞應該是沒錯的。

  • 是不是釋義寫的不對呢?

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只有擴充式的釋義才是合理、合乎語法的,比如把「上稅」解釋為「繳納稅款」。這能確保釋義中只出現詞語中已有的語素。比如「上」對應「繳納」,「稅」對應「稅款」。

但是有一些詞,尤其是動詞,很難用擴展式的釋義,比如「反射」,無法簡單解釋為「返回投射」,因為這個詞有特定描述對象,描述的行為也很複雜。

對於這種情況,多採用下定義的方式進行解釋,即:「反射:光線、聲波等從一種介質到達另一種介質的界面時返回原介質。」

這時,釋義中就出現了很多原詞中所沒有的語素。如果再用「反射」來組詞,比如「光線反射」,就不能將「反射」的釋義直接代入了。

「糴」這個字也是同理。

所以,釋義是沒問題的。

  • 有沒有別的更好的釋義呢?

當然,還是會有人覺得無法代入例詞的釋義很彆扭,所以現代的語文詞典試圖用「括注釋義」的方式來減省重複,凸顯詞語的語法關係。

也就是把限定和補充的部分都放到括弧里。

比如《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糴」的釋義是:「買進(糧食)(跟「糶」 相對):~麥子。」

這樣看是不是順眼很多?

  • 那為啥不直接加括弧呢?

括弧用起來也並非那麼簡單。

關於詞的搭配成分是否屬於輔助信息,是否進入釋義括注,詞的哪些搭配該進入釋義括注,這都需要進一步的討論。

即便是《現代漢語詞典》,在對括弧的用法上,仍然缺乏統一性。

比如「糴」字的搭配用了括弧,但是另一個詞「抽芽:植物長出芽來。」卻沒有用括弧。

這要考慮搭配與動詞之間的親疏性。有的學者認為,如果所用的搭配是專一的,即可用定義式釋義,無需括注。

比如我們看看「糴」這個字在其它字典的解釋:

《漢語大字典》:「買入穀米。」

《漢語大詞典》:「買進穀物。」

《古漢語字典》:「買進穀米。」

無論是穀米還是穀物,買進的對象都屬於糧食類,因此「糧食」屬於「糴」的專一搭配。所以不用括注也是可以的。

最後,因為人們對詞義認知和描述方式一直在變,詞典的編纂方式也一直在改進。所以每一條釋義,每一本詞典,也會更新,會淘汰,它們就好像是有生命的一樣。讀者查閱的時候,也可以試著去理解和分辨。


更多相關閱讀歡迎關注非人哉公眾號godmeghost

本專欄文章為非人哉團隊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2957960346@fen-z.com

推薦閱讀: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後遺症
中醫藥象之(十二)部位象(下)
古代的凡人如何去龍宮?
小孤獨2.5版之也說電影:在平淡中走向死亡——《百鳥朝鳳》
火影忍者番外篇 —《木葉天目盞》

TAG:考試 | 中國古代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