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圓是平?讓我們檢驗一下

聽說現在還有很多外國人堅信地球是平的?前天,曾少看了一個視頻,感受了一下外國「地平論」者的熱忱。

兩分多鐘的視頻里,一群歪果仁想方設法把一架小型火箭發射到空中,為的就是讓火箭升空後拍個照,好證明一下地球是平的。不過因為出了點小故障,小火箭最終並沒有完成它原本的使命。

視頻底下毀譽參半,曾少看完後,可謂是感慨良多。說實話,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外國朋友,難道小時候沒有上過地理課嗎?/認真臉

可是,冷靜下來,曾少又對這些人多了幾分敬佩。

為啥他們要費盡心思發射這麼一個火箭?不就是想證明這個地球到底是圓的還是平的嗎。在這個方面,反觀國內,我們的確需要學習一下他們的實踐能力,更重要還有,對這個世界的想像力。

在曾少看來,似乎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成果,傳統教育是標準化的、無差別的、按部就班的應試教育,優點不言而喻,當然有利於學生快速學習到大量全面知識,但當我們來到了這樣一個需要創新的時代,傳統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顯然還需要延展,來提供培養更多樣化人才的可能。

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曾少想跟你從遊戲的角度,來談談我們怎樣發揮創新性教學輔助手段,來拓展傳統教育的內涵。

當我們談論創新性教學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相信大多數人眼中的課堂是這樣的,學生在底下或交頭接耳,或昏昏欲睡,老師無奈地杵在講台上,滿臉大寫的恨鐵不成鋼。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好好聽講,而不是皮幾千萬下,曾少認為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先要讓課堂有趣起來。

第1步:在課堂上建立實時反饋機制

比方說,我們可以嘗試借鑒遊戲里的實時反饋機制,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很多人都同意,學習的最大阻力,就在於整個學習過程沒有什麼成就感。試想一下,當你埋頭苦學了一個月,每天朝六晚二,頭懸樑錐刺股,然後到了下一次考試,成績依然徘徊在原來的位置。這樣的結果,你有什麼想法?「努力也沒用,索性放棄吧。」恐怕很多人都曾有過這個念頭。

想起丁磊說過一段經典的話,是關於遊戲的,他講的是古代的「遊戲」教育。其實在古代,遊戲也被稱「遊藝」,往往是和教育學習有直接關聯的。《論語·述而》也有這樣的記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一個建議是,將遊戲模式運用在課堂教育中,此舉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試想一下,假如我們參考遊戲里的反饋和獎勵機制,利用多樣化的多媒體手段,把課堂打造類似遊戲的情景,每當學生掌握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就會得到即時的正面反饋和獎勵機制,表示對學生目前達到的成就認可,這樣一來學生就得到成就感了,後續的學習也有動力了不是嗎?

在這一方面,我們以風靡全球、極具教育意義的《我的世界》為例,來說說怎樣建立實時反饋機制。在《我的世界》里,有一條明確的反饋機制,就是無論你是想創造還是搞破壞,你所做的所有事都會帶來系列影響,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就算玩家一直在砍樹、挖沙子,也不會覺得疲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砍到的木頭、沙子,後續都可以用來搭建房屋,所以這一過程,就是具有意義的。

因此,像這樣的思路,我們可以應用到課堂教育中去——即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實時反饋,這樣的激勵機制,會讓學生在整個課堂過程中不斷被鼓勵,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完成的任務是值得的,繼而將更加有動力去再次獲得鼓勵,繼而更加積極的參與教學過程。

第2步:搭建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

學生都有著極強的探索欲,然而校園、教室、課本卻極大地限制了這種天然的自發力量。如果整個教學過程都被困在幾張PPT和一本書里,學生當然毫無在其中徜徉探索的慾望。但如果這時候,我們將教學環境完全放開,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索、自我總結的環境,那好奇心這種原動力將會帶著學生去足額甚至超額完成教學任務。

可以說,一個開放性的教學環境,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而言,還是挺重要的。

除了常用的課外教學手段,在室內,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基礎簡單的「設備」創造開放性教學環境,來開發學生的探究欲。比如,孩子們超愛的積木,可以說是增強好奇心的一套好工具。因為,就算是同一堆積木,在不同孩子的眼中就是不同的世界,小小的積木,一會搭出了高樓大廈,一會又變成了消防車馳騁在馬路上,其樂無窮。而家長們也是看中了積木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優勢,願意給小孩子買買買,甚至還會陪著孩子一起探索、設計。

當然,世界是有邊境的,但想像力是無邊境的。曾少年少時也曾愛玩積木,只是長大後,搭積木的時間和精力少之又少。不過,曾少剛才提到的沙盒類遊戲《我的世界》,也是和積木有著類似無限制的探索機制的一款遊戲。玩過的朋友就會知道,在這個遊戲裡面,有無數的未知等著你去自由探索,無限創造,真的需要的只是想像力。《我的世界》近期也發起了一個獎金500萬的創造開發活動,有興趣可以去圍觀。

所以,沒有實體的積木,我們還可以搭建線上的沙盒呀!所謂的開放性環境,也不一定非要將學生帶出校園去探索嘛。現在有了VR和AR,完全可以虛實結合的進行模擬教學。比如,學校的消防演習和地震演習,就可以運用VR和AR來模擬進入地震和火災的三維場景,讓學生學習和掌握逃生與自救的技能。而且,在課堂上,比起照本宣科給學生普及太陽系和八大行星的特點,將浩瀚的宇宙具象化投影在大屏幕,更直觀地給學生走近這個宇宙,這樣的開放性教學環境,豈不是對學生記憶知識更有幫助?

第3步:為知識設計合理場景模型

說到幫助記憶,在記憶一些抽象知識的時候,學生常常會陷入忘了又記,記了又忘的死循環中。之前說過,借鑒遊戲里的實時反饋機制來激勵學生,同樣的,我們還可以舉一反三,根據遊戲里設置合理場景模型的思路,再來增強知識的可遷移性。

怎樣讓知識和實際聯繫起來,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呢?很簡單,拋棄紙上談兵,為知識設計一個場景,在教授知識本身的同時,強調知識實用性。

還是回到我們的主題,場景教學的思路也可以在遊戲教育中找到一些影子。

事實上,在我們之前,遊戲教育已經在國外較為普遍運用。沒錯,上課打遊戲,國外有很多同學們已經實現了這個願望。比如,歸功於容易上手、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優點,《我的世界》這款遊戲已經進入了歐美多個國家的中小學課堂。

課堂上,學生們收集資源、製作工具,憑藉自己的想法去白手起家,建造自己的世界。玩歸玩,功課也是有的,只不過在學生們眼中,功課變得更有趣了。比如外語老師會要求學生在遊戲里用不同的語言交流,來共同設計全新的世界,地理老師讓學生們在探索之後,對不同的地形地貌進行了解和分析……如今,還有更多的老師,正在研究如何讓這款遊戲和歷史、化學、英語還有其他課程結合得更緊密。

目前國內中學很流行的模擬聯合國、模擬市場等組織,就是非常有價值的的場景教學。在場景教學中,模擬的場景為學生創造一個使用知識的氛圍,具體的事件讓學生有了親自解決問題的機會,不知不覺中,學生會慢慢體會到「哦!原來知識是這樣使用的」。

看到這裡,你是否還會去想曾少開頭的那個問題——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去探索,去實踐,去與這個世界建立更緊密聯繫的紐帶和橋樑,最重要的是,去做主自己的世界。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唐鶴德到底有多好?
兒子,你穿裙子真好看!
為什麼所有人(大部分)都認為,那個想回家的大叔是壞的。
原來弔橋試驗里,留電話的還有個男主試……
有的人一生默默無聞,有的人一生轟轟烈烈,甚至千古流芳,為什麼會這樣?

TAG:遊戲 | 心理學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