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作業不可以像玩兒一樣???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會孩子從正確的事情中找尋愉悅。」——柏拉圖

「快樂還不足以讓人生卓越。重點是在做提升技能、有助於我們成長、能發揮我們潛能的事情時獲得快樂。」——"心流之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

前段時間,一個話題在網路上引起熱議,陪孩子寫作業已成為七零後、八零後家長們的一場噩夢,甚至有陪出心梗的,這陪的哪裡是作業,是生命啊!

2017年底,某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平台發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互聯網大數據報告,在對其線上及線下近億註冊用戶進行了調研之後,結果發現,目前中國學生日均寫作業時長為2.82小時,是全球水平的近3倍,近8成家長每天陪孩子寫作業,而有3/4家庭曾因孩子寫作業而「開戰」。陪寫作業已成為中國家長幸福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親子關係的一大殺手。不僅如此,有8成小學生和9成中學生22點以後才睡覺,以至於影響身體健康和發育。因為熬夜寫作業,有85%的學生出現過沮喪、崩潰、自我懷疑等心理問題……

全國有一億多小學生需要每天放學後寫作業,我保守估計,如果此刻讀文章的你家裡並沒有這個煩惱,你的朋友圈裡至少會有一個家庭正在因為孩子寫作業問題而雞飛狗跳。

圖片來自網路

拿我自己來說,我身邊就有一堆這樣的親戚、朋友、同學、客戶,就經常來找我諮詢這個問題。有一次,一個家長突然發來一條消息,說:「快救救我,我陪孩子寫作業情緒崩潰了,現在感覺簡直要炸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聽得出她已經抓狂了。當時我覺得自己簡直不是心理諮詢師,而是一個消防員,需要緊急撲滅一場大火。好在我的「消防車」里倒是有不少「滅火器」,幫她度過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情緒大火。還有一些急性子家長,情緒上來就對孩子一頓暴打,過後又非常非常後悔,但是總控制不了自己,總在重複同樣一個模式,就像是程序陷入死循環一樣。

圖片來自網路

「說了多少遍,要認真,要專心,快點寫完不就能早點睡覺了嘛?就是不聽!」

這是非常普遍的抱怨和嘮叨。像這樣的受困擾的家庭還有很多,家長們普遍在尋問的一個問題是:我要如何讓孩子做作業不拖拖拉拉,不三心二意,多學習,少玩遊戲?

而各類育兒專家的普遍回答基本是: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你不要看電視,而是要看書;或者,如果孩子一直玩,你就讓他自己承擔這樣做的後果,下次他就知道了……

當然,這些是會有一定作用,但是,難道這些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了嗎?我並不滿意。我是學積極心理學的,如果我的孩子每天必須花兩三個小時來寫作業,我認為有必要讓這個過程變得非常美好,那樣他的童年才會真正美好。於是,當家長們來諮詢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反問了他們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寫作業不可以像玩兒一樣呢?」

沒錯,我不是在開玩笑。所有陪孩子寫作的家長們,我相信這個問題不僅僅可以結束你們的噩夢,還能結束孩子們的噩夢。我覺得你們都應該去多問一問這個開腦洞的問題。

驚訝?疑惑?沒關係,我接下來就做進一步解釋。

01. 孩子在玩兒中深度經驗心流

首先,你有沒有注意過,孩子在玩兒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圖片來自網路

這張圖來自一位叫Phil Toledano的美國攝影師,他專門捕捉人們在玩遊戲時的各種表情。這是他拍到的一個經典的遊戲表情。這個孩子正在網路遊戲裡面對一個史詩般的挑戰,而且勝利的可能性非常大,這個表情說明他在深度地專註、沉浸、忘我,躍躍欲試,對於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不可思議的勝利充滿期待。——這個體驗就是心流。

如果你現在開始留意去觀察自己孩子在玩兒時的狀態,你或許可以發現很多像這樣的表情。研究發現,心流對我們的生活質量意義重大,它讓我們非常投入,輕鬆而且高效,成長速度特別快。如果是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更多地經驗心流,我們會更健康,更幸福,更有創造力和成就。

事實上,遊戲是最能帶來心流體驗的一種活動,因為它具有典型的心流活動的結構特點,也就是:

  • 有清晰的、可實現的小目標,比如過關晉級;
  • 有明確的、即時的反饋,比如得分獎勵;
  • 挑戰的難度剛好是他能力所能及的程度,在遊戲世界裡,沒有孩子不能勝任的任務。

圖片來自網路

所以,我們孩子成長過程中玩遊戲的時光,幾乎全都在心流里。心流讓他們專註忘我,讓他們無憂無慮,讓他們感受到樂趣、能力和成就,這是一種巨大的內在獎賞,促使他們不由自主地想要重複地去經驗這個過程。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對遊戲欲罷不能。

02. 孩子遊戲成癮,這值得所有人深思

說到這裡,你肯定要質疑我:這麼說來,我應該縱容孩子去玩遊戲咯?既然心流這麼好,那遊戲讓孩子上癮這個事情,怎麼解釋?

其實心流和許多改變時代的偉大事物一樣(比如核能、互聯網等),都是一把雙刃劍。當我們把它用在無意義、不道德、甚至破壞性的事情上時,它會造成傷害和災難,比如有的青少年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成長環境混亂無序,沒有機會從正道上找到心流,於是就沉迷於網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為在他們所處的環境里,通過這些歪門邪道似乎更容易找尋心流。因此,不是心流這個體驗本身不夠好,而是有些孩子並沒有機會把它用在對的地方,用在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上。

前不久,我對我的博士導師、84歲的「心流之父」米哈伊教授做了一個採訪(點此處回看完整採訪稿),我剛好問了他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要如何避免心流的誤用,把它用對地方,對此您有什麼建議呢?」

他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他說:

「這個問題很重要。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2500年前就在他的一本書里寫道,『對於人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教會孩子在正確的事情里獲得快樂。』比如,在演奏音樂的時候,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在幫助他人的時候,在維護和平的時候……

可是,2500年過去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似乎並沒有什麼真正的進步,作為大人,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實現這一點。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心理學很重要的原因,它有機會在這個方向上幫助人們。我認為,我們應該試圖去實現這個目標(——教會孩子在正確的事情里獲得快樂)。」

的確,我們似乎一直在教孩子去做正確的事,但是,我們很少去教他們如何從這些事情中得到快樂,得到內在的獎賞。由此看來,孩子不寫作業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千古難題啊——很可能早在柏拉圖時代就已經有人和你一樣在焦慮了。

為什麼孩子會在遊戲世界中沉迷,卻不能對寫作業「上癮」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

事實上這說明,孩子在遊戲中比在知識和書本中找到了更多的快樂。每個孩子都有尋求樂趣、尋求挑戰、尋求心流的本能,可是在學校和家庭中,並沒有這樣的機會來滿足他們,所以他們只好遁入遊戲的世界。

更令人悲哀的是,大人們還要阻止他們去玩遊戲,剝奪他們唯一獲得快樂的來源,迫使他們不得不呆在糟糕的現實里,或焦慮、或無聊地一天天挨過自己的童年,青少年,直至變成一個徹底空虛、迷茫和不快樂的成年人。

03. 玩兒是人的天性,也是我們活下來的原因

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他們在玩兒中建立對自我和對這個世界的各種認知,他們在玩兒中適應環境的規則,好奇地探索各種可能性,培養各種技能。玩兒不僅僅是帶來樂趣而已,可以說,它是我們活下來的原因。

你可能又會驚訝了,吶呢?——不,我不是在開玩笑。

Stuart Brown博士是美國國家玩耍研究所的創始人,他對玩耍做了大量研究。他的研究告訴我們,早年時期缺失玩耍機會,輕則可能讓人失去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修車,重則可能導致犯罪和謀殺。

還有一項動物的實驗研究,將幼年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剝奪其中一組小白鼠任何玩兒的機會,而給另一組小白鼠提供很多玩具。當它們長大後,如果給他們聞貓的氣味,兩組老鼠都會嚇得躲起來,可是有玩耍經驗的小白鼠會慢慢探出頭來,發現沒有危險後就出來尋覓食物,而從來沒有玩耍經驗的小白鼠則永遠躲著不出來,最後活活餓死。

玩耍還是我們人類文明進化和繁榮的推動力。

圖片來自網路

這是StuartBrown在演講中展示過的一幅繪畫,其中描繪了15世紀歐洲的庭院場景,人們在玩著各種各樣的遊戲,可見自古以來,玩兒就是人類的天性。

最近有關歷史的研究更是有跡象表明,小亞細亞古國呂底亞的人們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用羊骨頭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枚骰子,發明了擲骰子遊戲,這個遊戲讓他們忘記飢餓,從而幫他們度過了18年的饑荒。最終為了生存,他們用擲骰子的方式,選出了一半的民眾遠走他鄉,去尋找新的國土,建立新的王國,而這個王國就是後來興盛了一千多年的古羅馬帝國……

所有這些證據表明,如果有一天,連孩子都不會玩兒了,那將會是全人類的噩夢。

04. 為什麼寫作業不可以變成「玩」作業?

有一位美國遊戲設計師,畢業於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女博士簡·麥克戈尼爾,她提出一個宏大的願景,並且在帶領著她的「未來研究所」實現這個願景。她要讓全世界的人每周玩遊戲的總時間從30億小時增長到210億小時,而且她預計在未來10年里,全球遊戲玩家的數量將從現在的5億增長為15億。你可能覺得,這個設計師太邪惡了,她簡直是要毀滅世界。

但有趣的是,她和《自控力》暢銷書作者、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麥克戈尼爾是一對孿生姐妹——所以這位遊戲設計師當然不會是要用自己設計的遊戲把她的姐妹所創造的自控力再摧毀掉。事實上,簡也寫了一本風靡全球的書,叫做《遊戲改變世界》。

簡發現,每天全世界有那麼多的人在自發地玩遊戲,他們可以那麼堅持,那麼團結,可以屢敗屢戰,可以快速提升技能,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唯一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是在虛擬世界裡而不是在現實世界裡解決難題,於是她想:要是能讓大家把這種遊戲精神發揮到現實中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所有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於是她就成立了一個研究所,叫「未來研究所」,帶著她的團隊去創造這個未來。他們設計可以極度反映現實的遊戲情境,讓人們在遊戲的心流體驗中去解決現實世界的各種重大問題,比如能源危機、環境問題和社會創新等,促使大家將遊戲的經驗自動遷移到現實生活中。

所以,和簡比起來,我這個把「寫作業變成『玩』作業」的夢想,是不是顯得並沒有那麼瘋狂?

種種跡象表明,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剝奪孩子玩的自由,而是想辦法創造一個環境或流程,讓孩子能夠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盡情地玩,投入地玩,玩出心流,玩出意義。

05. 如何讓孩子做到「玩」作業?

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把作業變得像遊戲一樣好玩呢?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遊戲設計師,也沒有那個本事和成本去設計一套高端的遊戲,不是嗎?事實上,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很多人認為遊戲化就只能存在於網遊或手游上,需要高超的技術和巨額資金。對於這種趨勢其實我很擔憂。因為研究發現,真正能帶來幸福的玩法都是那些工具很簡單、主動參與度很高的活動,而不是那些融合了密集勞動、資源和技術的活動。也就是說,對於孩子,打籃球或是在沙灘上建「城堡」可能會比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游更加快樂。

現在有的企業和投資人,花費重金開發能提升孩子專註力的高科技遊戲設備,造成大眾的盲目追捧,以為只有這個產品才是改變孩子的救命稻草。在我看來,有這個工夫,還不如讓孩子到大自然里去觀察一隻蟲子。有這個錢,還不如投入在對孩子的正念教育上,而不是高科技產品的開發上。正念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小遊戲,幾乎不需要任何高尖端工具,而且已經有大量科學研究證明了它的各種積極效果,正念教育在歐美的學校里都已經廣泛普及,非常受歡迎。孩子不需要那麼複雜的工具來幫助他們達到專註,幾首正念音頻、幾本畫冊,再加上老師的正確指引,就足夠了。

對於孩子「玩」作業這事,我們是認真的,我們不僅有理論依據,還有實操工具。最後,我就為家長們總結一些「玩」作業的具體辦法,並附上一段給孩子們聽的音頻工具,作為例子。

1). 「執行外太空特殊任務」——營造「玩」作業的情境

在遊戲中,通常都會有一個虛構的、很有使命感的故事線索,它可以把人帶入到一個情境,在這個情境里的活動可以遷移到生活中,自動觸發一系列行為。所以,我們可以用故事情境教給孩子,寫作業不僅僅是寫作業,還是為了實現某個更宏大、更崇高的使命,比如打敗外太空里的怪獸,維護宇宙和平。當然,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可以設置適用於他們的不同故事情境。

2) 「原來寫作業可以很好玩」——創造「玩」作業的理念

很多孩子不愛寫作業,是因為大人們可能在早年就已經給他們灌輸了「寫作業很困難、很辛苦」這樣的理念,比如,用寫作業來懲罰他們。這導致他們在認知上就認為寫作業是痛苦的,因此會本能地逃避。如果家長平時在言談舉止間就巧妙地傳達一種「寫作業可以很好玩」的理念,甚至自己也輕鬆地「玩」起自己的工作來,那孩子也會漸漸地認同這一點。比如,當孩子該寫作業的時候,你可以對他說:「宇宙戰士,我們要登上飛船去外太空打怪獸了,準備好飛上豌豆天梯了嗎?今天你估計可以採集多少豌豆?」這樣,孩子會不會覺得好玩很多呢?

3) 「小步前進,過關升級」——建立「玩」作業的流程

要讓孩子在寫作業過程中深度專註忘我,需要按照心流活動的遊戲化規則來設計作業流程,也就是說,要有清晰的、可實現的小目標,明確的、即時的反饋,並且挑戰難度與他的能力相匹配。比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設定,在接下來的一個番茄鍾時間(比如25分鐘)里,打算完成哪些任務,然後檢查這段時間完成得怎麼樣。最好這個目標是符合孩子當前學習能力的,隨著他的能力提高,效率提升,你再幫助他設置更高一些的難度級別,像這樣循序漸進。

4) 「我能在作業中找到樂趣」——樹立「玩」作業的自信

如果孩子總能把作業玩得很好,每次都在自己的舒適範圍內完成任務,他就會建立起對自己寫作業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自信,並且這個自信會不斷擴大,促使他在學習的更多方面也找到自信。這將會是你可以給孩子的一筆最好的無形財富。注意,只有孩子親身經驗了這個過程,他才能真正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而說教、懲罰或是剝奪玩耍等方式都會適得其反。

圖片來自網路

但願孩子們都能成為作業的玩家,人生的贏家。那樣,我們也算是可以終結一個千古難題,真的把現實世界變成一個樂園!

文|Helen Yan

公眾號 | 幸福知道

點擊此處,收聽我們的更多相關音頻課程和工具

推薦閱讀:

為何焦慮:無非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罷了。
認知行為療法的簡介
如何處理找對象的焦慮
焦慮症心理分析:害怕自己會出錯

TAG:寫作業 | 焦慮 | 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