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局部熱刺激的生物學效應與艾灸溫通原理

這是我以前的回答zhihu.com/question/3510

這裡的艾不是重要的...這裡的艾只是提供一個恆定的熱源.....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沒有艾條的情況下..用煙捲也是可以的......有些人認為不同植物燃燒的(煙)藥力不同..這個是 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全聚德的烤鴨一般是用果木來烤...這裡有人說果木烤的有特殊香味..有人說果木火的軟硬不同...這個就不好評價了...所以.艾草也是這個道理.....但是綜合來看...艾草的表現還是比較好的.....所以.大家一般都用艾草來做艾灸.....另外.現在流行的遠紅外神燈..其實某些情況下來說.跟艾灸類似...

他的療效...更取決於.你對疾病的辯證.+..艾灸時的手法..+.取穴的準確度.....

..........................文獻...............................

我最後選了這個..感覺比較好...應該符合zhihuer的口味...極少的中醫術語..大部分是生理實驗...如果想了解詳細數據..後面有參考文獻.....

PS:吐槽下...這個篇90%以上的參考文獻居然是歪果仁的...可見歪果仁有錢有人啊...我們郭嘉搞中醫的都比較苦逼..沒人..沒錢..就這點錢..還有很多是騙經費的...這是大清要亡的節奏啊....我感覺大家以後針灸..真的要去國外了.....5555555555..(作為一個中醫..掩面而逃......

................正文...................

局部熱刺激的生物學效應與艾灸溫通原理

黃凱裕梁爽胡光勇鄒洋洋陸露張建斌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南京210023)

【摘要】

通過對近15年文獻的查閱,從局部、遠部及全身三個方面分析局部熱刺激對機體的生物學效應。其中,局部效應主要包括皮膚、肌肉和關節、淺表血管等方面;遠部效應主要表現在遠端血管及內臟效應等方面;全身效應包括免疫反應和產生生物活性物質等。認為熱刺激產生的效應受刺激溫度、持續時間及刺激部位的影響,以此闡述艾灸溫通原理,幫助理解和深入研究艾灸溫通機制。

【正文】

艾灸主要藉助局部溫熱刺激發揮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艾灸以溫促通的作用方式形成了獨特的艾灸溫通理論[2]。其中,局部溫熱刺激引起的系列生物學效應,為進一步探索艾灸溫通原理提供了基礎性依據。本文擬從近年來局部熱刺激的生物學效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研究成果為線索,探討艾灸溫通作用的可能性機制。以"localsomatothermalsimulatiom""localheatstimulation""localhyperthermin""heatstress"為主題詞,檢索Pubmed資料庫1999年-2014年相關臨床、實驗研究文獻38篇,概述局部溫熱刺激引起的局部、遠部及全身效應,以進一步探討艾灸溫通原理的可能作用機制。

1局部熱刺激的生物學效應

在體表特定部位進行熱刺激是臨床常用治療手

段之一。局部溫熱刺激不僅可以引起局部的生物學

效應,還可以引起遠隔部位、甚至全身的生物學效應。6

1.1局部效應

局部熱刺激的局部效應主要包括皮膚、肌肉和關節、淺表血管等方面。

1.1.1皮膚效應

局部熱刺激可以治療皮膚感染性疾病和促進傷口癒合、藥物經皮吸收。臨床證實,局部熱刺激可以治療疣[3]、單純皰疹[4]、利什曼原蟲感染[5]等皮膚感染性疾病。局部熱刺激(44℃)能夠治療單個目標疣,且能導致其它疣的消除[3]。有學者[4]用熱脈衝(53℃)治療單純皰疹,一天後瘙癢、腫痛等癥狀明顯改善,且優於外用阿昔洛韋組;癥狀減輕一半所用的時間比外用藥組至少提前2d。利什曼原蟲具有熱敏性,Sadeghian等[5]用射頻(50℃)治療利什曼原蟲感染,治癒率為80.7%,明顯優於注射葡甲胺銻酸鹽治療(治癒率為55.3%),而藥物組還存在紅斑、水腫、瘙癢等不良反應,且治療時間長、複發率高。局部熱刺激可以治療皮膚壞死[6]、傷口久不癒合[7]等病症。保留皮膚的乳房切除術後容易發生局部皮膚壞死,Mehta等[6]術前給病人用熱水實施乳房的局部熱刺激(43℃),術後皮膚壞死率比未熱干預的低24%;進一步實驗表明,熱刺激後局部細胞的熱休克蛋白-32(HSP-32)表達升高,限制了血紅素降解,抑制氧化性損傷,保護皮膚,防止壞死。糖尿病足部潰瘍為難癒合性傷口,Petrofsky等[7]發現紅外線熱刺激(37℃)與電刺激聯合干預後,傷口周圍血流量明顯增加,傷口面積和體積明顯減小,且單獨熱刺激的效果明顯優於單獨電刺激。局部溫熱刺激促進藥物經皮吸收。Petersen等[8]利用43℃的熱電極溫熱刺激能提高皮膚滲透性,增加皮膚表面藥物分子的動能,促進藥物進入皮膚。

1.1.2肌肉和關節效應

局部熱刺激促進運動疲勞或損傷肌肉[9-10]、關節[11]的恢復。熱刺激觸發局部肌肉組織反應,增強肌肉的承受力,促進肌肉細胞的自我保護。Pan等[9]通過電熱棒對雄性SD大鼠左側腹部熱刺激(37~44℃),消除肌肉損傷引起的炎性反應,緩解疼痛;且發現在熱刺激5min內活性氧、一氧化氮代謝物等氧化產物濃度顯著增加後逐漸降低;熱刺激5min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濃度降至最低水平;15min時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GSH)至最低水平,後SOD、CAT、GSH濃度逐漸升高。另有實驗表明[10],運動後熱包紮,局部肌糖原明顯升高,可加速緩解肌肉疲勞。肢體溫度通常低於核心溫度。活動前的準備活動能提高肢體溫度,保護肌肉;但關節處血管較少,仍較僵硬。Petrofsky等[11]在受試者膝蓋和股四頭肌腱處予濕熱敷帶熱刺激,增強膝關節的靈活性和前後交叉韌帶的柔韌性。

1.1.3淺表血管效應

體表溫熱刺激可增加局部小動脈、毛細血管乃至整個微循環的血流灌注[8,12-15]。Boignard等[12]熱刺激(44℃)干預繼發性雷諾氏症(系統性硬化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現熱刺激後平均皮膚血管導率升至42.6mV/mmHg,說明熱刺激能改善繼發性雷諾氏症肢體末端小動脈的血運。局部熱刺激可促進毛細血管的開放,增加毛細血管灌注。Widmer等[13]用一氧化氮合酶抑製劑和利多卡因分別阻斷一氧化氮合酶和感覺神經傳導,小動脈的擴張被抑制;導熱板局部刺激(37℃)後,灌注的毛細血管數量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開放時間都增加。除了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熱刺激後局部微循環系統血流均增加。Petersen等[8]發現熱刺激(43℃)時,皮膚血管和皮下微循環血液灌注增加,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增強,促進煙鹼從皮膚、皮下組織進入體循環。有實驗[14-15]證實,局部溫熱刺激(40℃,50℃)加快微循環血流,清除皮下積累的血細胞、炎性反應介質及其它代謝物,促進肝素注射性淤傷和羅庫溴銨注射性疼痛的恢復。但是,過高溫度的熱刺激又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誘發血管收縮。Ikemura等[16]在眼眶周圍熱水刺激(50℃)30min後,發現視網膜及脈絡膜的血流速度在熱刺激後明顯降低,在干預完成後90min視網膜顳側小動脈和視網膜鼻側上動脈的血流減少。

1.2遠部效應

局部熱刺激的遠部效應主要表現在遠端血管及內臟效應等方面。

1.2.1遠端血管效應

局部熱刺激增加遠端血管血流[17-18],抑制動脈狹窄[19]。熱刺激增加遠端皮膚血管和骨血流灌注。Jan等[17]發現運用加熱探針進行局部熱刺激(42℃)後,遠處皮膚血流量則有輕微增加;進一步檢查發現,遠處皮膚血管神經源性血流量振蕩明顯增加,肌源性血流量振蕩有輕微的相位同步。Hei-none等[18]運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證明熱水刺激(47~50℃)促進骨血流量,提示適當的溫熱刺激能改善骨折後局部血運,促進骨折癒合。但是,刺激溫度過高(100℃),則會抑制自體骨移植後的血管再生[20]。Brasselet等[19]發現,射頻(50℃)可以明顯降低兔髂動脈內支架再狹窄的速度,抑制新生內膜增生。熱刺激是通過加快動脈血流,減少血管內雜質的沉積,進而抑制血管狹窄。

1.2.2內臟效應

心:體表熱刺激保護心肌[21-22],防止心臟受損。Gong等[21]在左心室體表投影部位進行二極體激光輻射(42℃),左冠狀動脈阻塞後心肌缺血性梗死面積明顯減少,且局部熱刺激與全身性熱刺激的效果相近。Chiu等[22]在左正中神經走形區域用加熱棒進行刺激,發現可以改善心肌細胞線粒體呼吸功能,顯著降低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持續時間、死亡率,防止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進一步檢測發現熱刺激可以特異性引起心肌細胞HSP-70表達上調。

肺:氣管熱刺激明顯改善肺功能[23-24]。Ribeiro等[23]將熱(41℃)干預後大鼠的肺取出,進行機械通氣。熱刺激減少肺順應性的下降,增加表面活性物質聚合體,抑制細胞因子水平,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等。另外,Huang等[24]還發現預先的電熱墊治療(41℃)縮短氣泡栓塞引起的低氧血症的恢復時間,抑制肺重量濕/干比、肺灌洗液中蛋白含量的增高。

肝:熱刺激可以激發肝臟的自我保護反應[25-26]。有學者[25]在右第7肋間神經走形區域予加熱棒熱刺激,誘導肝細胞HSP-70,防止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Oka等[26]發現在部分肝切除術後患者熱衝擊治療後肝臟癒合率升高;且肝細胞內HSP-70水平提高,血清天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和白介素-6減少。說明熱衝擊還防止肝損傷,抑制肝臟炎性反應。

胃腸:局部熱刺激對胃腸道的血流[27]和平滑肌[27-29]有調節作用。Takayama等[27]在受試者臍旁用導熱盤進行熱刺激(41℃),測得腸系膜動脈直徑增寬,血流量增多,同時觀察到腸蠕動加快。亦有學者[28]發現在局部熱貼敷(40℃)後,胃腸電協同作用增強,興奮電節律,有效改善胃腸蠕動。Jiang等[29]用電熱棒(41℃)刺激志願者右腘窩處,發現肛門內括約肌的能動性明顯降低。

子宮:原發性痛經多與子宮過度收縮、血流不暢有關[30]。Potur等[30]在痛經患者小腹部熱貼敷(38.9℃),可以緩解子宮平滑肌緊張,促進血流,疼痛評分明顯降低。

腦:肢體遠部的熱刺激能引起大腦皮層和腦幹的生理變化[31-32]。Wijayanto等[31]發現在小腿用熱水刺激(42℃)後,大腦前額葉皮層的氧合血紅蛋白增多。在左前額和左頦區用熱電極刺激(46℃),均興奮雙邊腦幹[32],誘發明顯的三叉神經脊束核活動;且左前額熱刺激興奮尾部,左頦部興奮喙部。

1.3全身效應

1.3.1免疫反應

熱刺激能誘導抗腫瘤免疫反應[33-35]。磁場下電阻產熱(43℃)促進CD8+T細胞生成,減少腫瘤的複發和轉移的幾率[33]。Chen等[34]熱刺激(42~43℃)後,發現腫瘤組織中樹突狀細胞的TNF-α水平顯著升高,而TNF-α能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干擾素(IFN)抑制細胞分裂,調節免疫,在抗腫瘤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Kida等[35]發現熱刺激(40℃)能提高肝臟血清IFN水平。

除能誘導抗腫瘤免疫反應,熱刺激亦破壞腫瘤血管[36-37]。腫瘤血管功能、發育均差於正常血管,熱刺激使腫瘤組織血管發生瘀滯、阻塞,促進腫瘤組織的缺氧壞死[36]。Luo等[37]進行超聲刺激(43℃)治療後觀察到腫瘤內血流明顯減少,熱刺激破壞血管壁,血管壁斷裂,血管閉塞,腫瘤微循環血流減少,加重腫瘤組織缺血缺氧。

1.3.2生物活性物質

局部熱刺激能促進一氧化氮(NO)從血管內皮細胞釋放,血液中NO含量增加,血管平滑肌放鬆,血管舒張[38-39]。另外,Blunk等[40]發現用鹵素燈熱刺激(47℃)使β-血小板球蛋白從活化的血小板中釋放顯著增加,效應持久。

2熱刺激生物學效應的影響因素

影響熱刺激生物學效應的因素大體包括刺激溫度、持續時間、刺激部位和溫熱源。針對不同病症,採用熱刺激的溫度、時間、部位和溫熱源不同,產生的效應亦有不同。

熱刺激影響因素與生物學效應的關係見表1

2.1刺激溫度

艾灸作用於人體的最主要方式是艾燃燒時產生溫熱。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41],皮膚對環境溫度的感受,主觀上可分辨出冷、涼、溫和熱4種不同類型。這些溫度感覺又與物體表面溫度和身體接觸部位皮膚溫度間的差異有關。一般來說,人體能感知從冷到熱很寬範圍的溫度變化,但43℃以上和15℃以下的溫度引起的不僅是溫度覺,還有痛覺,即引起傷害性溫度感覺。而局部熱刺激生物學效應的研究表明,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的不同溫熱刺激可以引起不同的生物學效應。如刺激溫度低於50℃時促進血管擴張,血流加快[12-15];高於50℃時,則血管收縮,血流減慢[16]。溫熱刺激時抑制動脈再狹窄,而高熱刺激時有嚴重的血栓形成[21];溫熱刺激改善骨折後局部血運[18],促進骨折癒合,但刺激溫度過高,則會抑制骨移植後的血管再生和骨生成[19]。傳統艾灸治療是通過不同的操作方法控制局部溫度。如直接著膚灸出現灸瘡、瘢痕,為局部高熱刺激;而艾條溫和灸,局部皮膚至多出現潮紅,為溫度較低的溫熱刺激;另如雷火灸的熱力深透、熱敏灸的灸感傳導等的刺激溫度,則屬兩者之間[2]。

2.2刺激時間

在熱刺激與機體組織相互作用過程中,當熱刺激的溫度設定後,熱刺激的持續作用時間成為一個關鍵性因素。一般來說,當熱刺激溫度低於50℃時,刺激持續時間多為15~30min;而溫度高於50℃時,少於1min甚至一瞬間即完成一次熱刺激。Ciplak等[42]對健康志願者的前臂皮膚進行熱刺激,2h後在同一位置進行第2次熱刺激。他們發現第2次熱刺激引起的皮膚血流量的改變弱於首次熱刺激。而當首次熱刺激4h後再進行第2次熱刺激,則發現這兩次熱刺激引起的皮膚血流量的改變無明顯差異性。這說明熱刺激引起的局部充血有減敏傾向。傳統艾灸治療中,一般依據病情輕重、病位深淺、病程長短來決定艾灸治療時間。病情重、病位深、病程長則需較長時間熱刺激,使熱量傳導至深部,且充分作用於病灶;病情輕、病位淺、病程短則需較短時間熱刺激,熱量傳至淺層,對病灶有短時間的刺激即可。

通過整理熱刺激的溫度與持續時間對生物學效應影響的相關文獻發現:在治療急性、擴散增生性疾病時,熱刺激溫度一般較高,刺激時間較短;治療慢性、消耗性疾病時,刺激溫度較溫和,刺激時間較長。虛證時,艾灸用補法,勿吹其火;實證時,艾灸用瀉法,疾吹其火。

2.3刺激部位

熱刺激可以在局部產生效應,因此,針對皮膚或皮下組織治療時,多選用患處或局部熱刺激。而當病變部位較深,如體腔內臟器,或者部位較遠,如遠離治療部位,就存在部位(穴位)選擇。已有研究表明,可以選擇體表投影部位,或者肢體同一經脈循行所過部位進行熱刺激,提示了特定部位熱刺激存在靶向性生物學效應。如在左正中神經和右第7肋間神經走形區域進行熱刺激,分別能特異性引起心臟和肝臟HSP-70表達上調[22,25],防止臟器損傷。其中,正中神經走行與手厥陰心包經相合;右第7肋間神經走形上分布日月、期門等肝膽募穴。而熱刺激腘窩,可以影響肛門括約肌功能[29],與足太陽經別一致。小腿的熱刺激能特異性引起大腦前額葉皮層的氧合血紅蛋白增高[31],也與足三陽經「至額顱」「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抵頭角」有關。

傳統艾灸治療中,一般按照經絡理論和腧穴理論選擇治療部位;當代還參考神經血管的分布、臟器的體表投影等進行選擇。

3小結

綜上分析可知,局部熱刺激對體表局部、遠部及整體均有治療效應,且受刺激溫度、持續時間、刺激部位的影響。艾灸以溫促通的治療方式,也主要通過溫熱刺激促進、保持氣血運行通暢。依據溫熱刺激的不同模式及其生物學效應,可以幫助理解和進一步深入研究艾灸溫通原理和機制。

參考文獻

推薦文章索引:

小明:...推薦文章索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如何用鐵盒做艾灸工具?
史大夫說艾--談談艾煙的好與壞
中醫無絕症 ,艾灸有奇效!深度好文章,錯過必悔
艾製品市場之怪現象! (寫於2010)
飄泊的你,還記得老家大門上掛的艾葉嗎?

TAG:黃帝內經 | 中醫 | 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