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堅執銳盪四方——護軍營和前鋒營的甲胄
後金軍隊中的精銳被稱為「巴牙喇」(或寫作擺牙喇),從天命八年四月努爾哈赤的諭旨中可知,當時一個牛錄有百名甲兵,其中白巴牙喇十人,紅巴牙喇四十人。
根據人數比例來看,紅巴牙喇是後金軍隊的中堅力量,而白巴牙喇更接近於一般人認識中的巴牙喇,是後金的精銳部隊。
天聰年間,皇太極建立巴牙喇營,將各旗的巴牙喇集中使用,每旗均有巴牙喇營。巴牙喇營的主官為「巴牙喇纛額真」,天聰八年改稱「巴牙喇纛章京」。
此刻的巴牙喇營的成員應該相當於天命年間的白巴牙喇。太宗實錄中記載有天聰八年後金軍出戰時的兵力安排,每個牛錄的8名護軍(護軍即巴牙喇)隨軍出征,剩下的2名留守,可見護軍總數為10人,與天命年間的白巴牙喇數量相符。
《李朝實錄》中有也關於後金軍隊的記錄,其中有 「別抄者,著水銀甲」的句子,別抄即巴牙喇,水銀甲應該指的便是白色的布面甲
巴牙喇營能征善戰,本身也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崇德八年,皇太極逝世,八旗內部在繼承人問題上產生爭端,兩黃旗支持皇太極之子豪格,兩白旗則支持多爾袞。
為了確保豪格即位,兩黃旗大臣在豪格府上盟誓,鑲黃旗巴牙喇纛章京鰲拜、正黃旗巴牙喇纛章京圖賴均參與了盟誓。
在最後決定人選的崇政殿會議上,兩黃旗大臣按劍上前,聲稱如果不立皇太極之子,寧可死於地下。當時兩黃旗的巴牙喇營全副武裝環衛殿外,形勢一觸即發,多爾袞被迫做出讓步。最終會議決定擁立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為帝,即順治皇帝。
順治十七年,巴牙喇營改稱護軍營,主官改稱護軍統領,上三旗的護軍護衛皇宮,下五旗的護軍護衛王公大臣府邸,戰時則統一徵調。
成書於康熙時期的大清會典中說,護軍從滿蒙八旗中挑選,每個牛錄選拔17名護軍。八旗牛錄的數量一直都有變化。在康熙時期達到頂峰,數量最多時,滿洲牛錄733個,蒙古牛錄233個,據此推算,護軍總數最多為16422人。
雍正二年,又設圓明園護軍營,負責圓明園區域的安全工作,雍正七年,下五旗護軍不再護衛臣屬府邸,八旗護軍均護衛禁苑。
除單獨設營的圓明園護軍營外,護軍營按旗設立,八旗各一,主官為護軍統領,其下為正副護軍參領,參領以下又有委署護軍參領、護軍校、藍翎長等中下級軍官。
雖然護軍營已經屬於清軍中的精銳力量,但清代還有一支更加精銳的部隊,即前鋒營。
前鋒營的前身是巴牙喇前哨兵,天聰八年,皇太極在建立巴牙喇營的同時,將巴牙喇前哨兵也集中成營,稱噶布希賢超哈(即前鋒軍之意)。
順治十七年,噶布希賢超哈改稱前鋒營。前鋒營的兵員來自滿蒙八旗,每個牛錄出2人,總數視牛錄數目變化而變化。
每名前鋒兵裝備甲胄一套、櫜鞬一套、弓一把、箭70支、佩刀一把、順刀一把、短斧一把、鐮刀一把、手槍(短矛)一把、鉤鞭一把、麻繩四十根、絨繩二根、鋼釺四根。
前鋒營分左右兩翼,左翼統率來自鑲黃、 正白、 鑲白、正藍4旗的前鋒兵,右翼統率來自正黃、 正紅、鑲紅、 鑲藍4旗的前鋒兵。前鋒營左右翼涇渭分明,所用的順刀、短斧、鐮刀形制均不同。
前鋒左右翼各設前鋒統領一名,以下各有前鋒參領4人、前鋒侍衛4人,前鋒參領和前鋒侍衛分別相當於三品和四品的官員,前鋒侍衛以下,又有前鋒校、藍翎長等中下級軍官。
沒有戰事的時候,前鋒營的日常工作是擔任皇帝出行時的前哨部隊,為皇帝開路,同時配合其他部隊護衛皇帝,相當於中央直轄的偵察部隊。
乾隆年間編纂而成的《皇朝禮器圖式》一書對各級職官的鎧甲形制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護軍營除了護軍校和護軍兵之外、前鋒營除了前鋒校和前鋒兵之外,各級軍官在需要穿甲時,穿戴的都是自己官職相對應的甲。護軍校、前鋒校和護軍兵、前鋒兵的甲為單獨設計,不在職官甲胄之列。
護軍兵和前鋒兵的制式甲胄形制相同,包括一種布面鐵甲和一種棉甲,分別稱為前鋒甲(胄)和前鋒棉甲(胄)。
前鋒胄的胄體為鐵質,胄頂為葫蘆狀的鐵葉,盔纓為紅氂,胄體附件(舞擎、盔梁、寶蓋、盔盤)均為鐵質,無護頸,護耳、護項均為布面鐵甲結構,表面為青布,內里為月白色布,甲釘為黃銅釘。
前鋒甲的甲身由上衣、護肩、下裳、前襠、左襠組成,下裳甲片外置,一共三列鐵甲片,其餘部件的結構材質與護耳相同。
前鋒棉胄的胄體為皮革髤漆,胄頂為葫蘆狀的銅葉,盔纓為紅氂(染紅的氂牛尾),胄體附件為黃銅製成。護耳、護項、護項均為棉甲結構,表面和鑲邊為白綢,內里為棉布,甲釘為白銅釘。
前鋒棉甲的甲身由上衣、護肩、下裳、前襠、左襠組成,表面和鑲邊為石青綢,內里為藍布,白銅甲釘。
前鋒校的制式甲胄僅有一種布面鐵甲,即前鋒校甲(胄),這種甲同時也是護軍校的制式裝備,不過護軍校還單獨裝備一種棉甲,即護軍校棉甲(胄)。
前鋒校胄與前鋒胄類似,但護耳、護項的表面為白緞面,內里為素色布,兩重邊緣,分別為紅片金(紅片金為一種工藝,指的是講長片狀金箔和紅色絲線編製在一起的一種紡織品)和石青布。
護軍校棉甲胄與前鋒棉甲胄類似,但甲釘為黃銅,甲身有袖子,護項、護頸、護耳和甲身的表面和邊緣均為白緞,內里為藍綢。
需要注意的是,《圖式》中記載的形製為官方制定的規範。但實際生活中,護軍營和前鋒營的鎧甲則未必會完全依照規範來製作,這點從大閱圖中的人物形象上即可看出。
清軍入關後,八旗部隊逐漸腐化墮落,護軍營和前鋒營雖然是軍中翹楚,但也無法避免自身戰鬥力的下降。1815年,嘉慶帝檢閱左右兩翼前鋒營射靶,參與射靶的前鋒士兵共有200人,然而竟無一人能5箭全部射中。
雖然整體的戰鬥力在下降,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部隊中沒有敢戰之士。作家老舍的父親永壽便是正紅旗的一名護軍,庚子之變時,永壽在正陽門(一說天安門)和聯軍作戰時陣亡,年38歲。
公眾號:丑橘先生,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清朝末年的新軍戰鬥力到底如何?與當時西方列強軍隊相比如何?
※《甄嬛傳》中皇上肩上的是什麼?
※皇太極的原名就是「皇太極」嗎?
※康熙八阿哥胤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